六种喝牛奶的错误方式
2016/9/10 做饭很简单

    

     做饭原来如此简单

     牛奶虽然营养,喝起来却相当有讲究。喝对了,能够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喝不对,倒是很可能给身体增加病痛!

    

     错误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

     如果是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

     错误二:炼乳也是乳制品可多多食用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

     错误三:牛奶煮沸饮用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错误四:牛奶+米汤、稀饭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

     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错误五:牛奶+橘汁或柠檬汁

    

     有些人建议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这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错误六:牛奶+药

    

     也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

     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10种人不宜喝牛奶

    

     1、消化道溃疡患者不宜喝牛奶

     牛奶虽可缓解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肠粘膜分泌大量胃酸,会使病情加重。

     2、缺铁性贫血患者不宜喝牛奶。

     若喝牛奶,体内的亚铁就与牛奶的钙盐、磷盐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利用,不利于贫血患者恢复健康。

     3、平时有腹胀、多屁、腹痛和腹泻等症状者不宜喝牛奶

     这些症状虽不是牛奶引起,但饮用牛奶后会使这些症状加剧。因此平时腹胀、多屁、腹痛腹泻的人不要喝牛奶。

     4、腹部手术后的患者不宜喝牛奶

     此类病人多有肠胀气,牛奶中含有较多脂肪和酪蛋白,在胃肠内不易消化,发酵后可产生气体,使肠胀气加重,不利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5、乳糖酸缺乏患者不宜喝牛奶

     牛奶中乳糖含量较高,但必须在消化道乳糖酸作用下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乳糖酸缺乏,食用牛奶后就会引起腹痛、腹泻。

     6、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不宜喝牛奶

     牛奶中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和胰脂酶的参与,饮用牛奶将加重胆囊和胰腺的负担,进而加重病情。

     7、返流性食道炎患者不宜喝牛奶

     含有脂肪的牛奶会影响下食道括约肌的收缩,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道炎症状。

     8、铅作业人员不宜喝牛奶

     牛奶中的乳糖能促使铅在人体内吸收和蓄积,因而可以加重和引起机体铅中毒,出现头晕、失眠、易疲劳等症状。同时,可能会有铅超标的儿童也不宜喝牛奶。

     9、肾结石患者不宜喝牛奶

     人在睡眠之后,尿量减少,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可使尿液变浓。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肾结石中大部分都含有钙盐。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短时间突然增高。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故易形成结石。

     10、牛奶过敏者不宜喝牛奶

     有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严重过敏的人,甚至会出现鼻炎、哮喘或荨麻疹等。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做饭很简单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