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常,不寻常
2016/6/11 知阅小说网

    

    

     本文配图选自电影《幸福的面包》,很温暖的一个故事,摄影风格很森系,忽略故事的单薄,就像看天一样,放松就好。

     A让自己舒服,是美的第一步

     多年前认识小曾,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

     第一次去小曾家,就留下深刻印象:

     还没在沙发上落座,一大团白色长毛物体蹭一下跳起来,她的宠物猫跳出玄关,自己蹦到门把手上打开防盗门,闪电一样不见踪影……看我讶异的表情,小曾淡淡地说:“它不喜欢来客,自己散步去了。”

     小曾端来现磨黑咖啡,我要糖,她说我家没有糖,我要奶,她说我家没有奶,瞬间明白,完蛋,就像别人递杯红酒你非要雪碧勾兑,肯定触犯了一个自己烘咖啡豆磨咖啡豆“职人”的底线。

     好在她懒得跟我计较,一边说话一边靠墙站立继续做图。她的书桌特别,有胸口这么高,她说自己常年坐着画图腰椎受不了,于是找木匠照自己的个头打了这么一张,从此站着干活不是梦。

     有朋友私下议论过小曾,说她虽有才华却不够随和,我却觉她舒服。

     因为她有智慧在啊。

    

     能清晰在芜杂生活中选择最让自己舒适的部分坚守下来;获国际设计大奖不见她骄慢;与客户三言不合一拍两散也未见她忧惧;连她养的猫,都能那样自由地对待猫生,搅了清净就独自下楼散步,实在羡慕。

     后来小曾为喝上好咖啡,居然跑去学习专业的咖啡烘焙技术,再回来时,有了一家咖啡馆。

     咖啡馆取名“少少”,店里装修也的确少到简陋。

     灰色地板漆,原木桌椅,几只柜子都是中古家具,上面摆放着她平时看的书,四壁挂着自己的画儿。一根枯木劈成两半拼成茶桌,从田野挖来的苔藓和瘦弱的兰草做成小盆景摆在台面上,去山里玩捡到的黄杨木枝和竹枝,被她细细打磨成茶扒和茶针……

     我说你这个店怎么有点废物利用的感觉?

     她笑嘻嘻反问:舒服不?

     还真是挺舒服,像洗了很多遍的老棉布,有温润的熨帖感。

     “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有用,每一件小物都有故事在里面,空间里没有‘无用’的东西,每一件器物都传达着爱,空间才舒服。只有舒服了,才有美的可能性。”

    

     B看不清内心,占有再多也会厌倦收场

     可我一度以为:美需要拥有很多量。

     就比如姑娘们都在意的穿衣打扮这件事吧,首先,审美观的培养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其次,每一季流行单品有几人能真正抵抗?!

     可这几天收拾衣柜时,我的想法变了。

     旧衣越来越多,我陷入选择的困境。它们有些是因为当季流行购买的;有些样式华丽却没场合展示;有些明明和自身气质不符,当时就固执地想换个风格……每件衣服,掏钱包那瞬一定觉得极美,然后呢?

     拾掇了一圈,最终留下的,都是面料有质感、剪裁有设计、色彩饱和度很高的经典款。

     曾心水的那些流行款,狂热追捧过的潮流单品,过了那一季的火热,都默默放到了衣柜的最底层。

     年轻时真是无畏,有最好的年华打底,有漫长的岁月做后盾,什么都敢乱尝试,也盲目自信自己能驾驭所有的风格。

     后来渐渐懂得:没人能无所不能,找准自己风格,比不断尝试新品更重要。

     也明白了,当实力足以占有更多物质,如果没有同步学会管理欲望,人心会像漂浮在海上的船,因为没有正确的航向,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没看清内心,占有再多,最终都会以厌倦收场。

    

     C过于忙碌的人,会失去方向

     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极大丰富过——物质丰富,信息丰富,价值观也丰富……贫瘠年代最向往的“丰富”,此刻却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

     特别是面对每日海量信息的冲击,我们问自己:信息是不是代表智慧?

     我想,不是。

     智慧是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智慧是如何与内心的洪荒之力达成和解;智慧是学会控制欲望,挑拣需要确定自我。

     智慧,需要清澈的眼神,才能看得见的真知。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

     无论此话原意如何,已被越来越多国人奉为幸福的可能性。

     朋友圈长红的稿子,一派鼓励不断奋斗以改变命运,另一派则宣扬隐居山林淡泊岁月……关于幸福的定义,出现两极分化。

     中产阶级也分成两派:一派拼搏不止,希望在更广阔领域有所斩获;一派则厌倦高速运转的生活,或移居海外,或到乡下买宅,忙来忙去,到头来不过追求一个“慢”字。

     而身边很多年轻人,夜以继日出卖着智力、体力以及健康,想早日跑入“中产阶级”,不过为了早日过上经济稳定、情绪稳定的“慢生活”。

     “从前慢”、“未来慢”,我们如此追崇“慢”,因为它从来都是奢侈品。

     20世纪初,勃兰特·罗素就说过,有钱有闲才是产生文明的基础。

     就像古希腊的贵族一样,在20万人的雅典建立起雅典学院,日日讨论生活的理想,那个时代产生那么多大哲学家,至今依然是人类文明的高峰。

     中国也一样。唐宋时期经济最富庶,百姓有机会把人生降到悠闲生活的层面,不少家境宽裕的人,读书喝茶侍花一辈子,拿出的诗词歌赋却依然也是文学高峰。

     《旧约·箴言》里说:过于忙碌的人会失去方向。

     面对芜杂的当下,我们更需学习“断舍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知阅小说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