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比小白鼠更需要临床医生
2014/10/6 医学界杂志

     提示:国庆长假,参与《医学界》晒照片活动拿奖品啦!具体规则:回复“假装去旅行”五个字,根据提示完成晒照片活动,长假期间每天十份奖品等您来拿!

     导读:我国的医生其实承担着科研和治病的双重任务。有时候它压的医生气喘吁吁,不堪重负。我们不禁要问,一心二用的情况下,到底以什么为主?

     作者:韩宁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在华盛顿大学麻醉系的这间实验室已经工作8个多月了,这也是我学习医学以来在基础科研方面最为投入的一段时间。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上的巨大差别,让我在最初阶段感到了一些不习惯,但也很快就在这个以前陌生的领域进入了角色。

     在体会到实验中发现新突破和证实新假说时的惊喜和满足的过程里,我也对这种工作的重复性、枯燥性以及不确定性产生过困惑。我相信,以我自身的素质以及敬业的精神,基础科研工作对于我来说绝对不是个问题。

     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从事临床工作多年、以能更好地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生来说,我不禁要问自己:投入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是偏离了一些方向?是不是值得?

     诚然,这是国内现行的对医院及医生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不得不走上了这条道路:医院要有多的SCI文章支撑才能在全国排名靠前,医生要有多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才能晋级。但这个评价体系对于医院和医生这个特殊的领域和群体是不是正确呢?

     医院毕竟不同于高校,医生毕竟不同于科研人员和教师,患者到医院来其所仰慕和信赖的是能治好自己病痛的医生,而不是那些光环环绕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这里对医生的评价以临床经验技能、临床工作经历及新术式、新疗法为主,辅以参考科研及论文水平,而且绝对不是以论文的数量考核,而是以论文的质量为重。所以美国这里的医生都要“拼死拼活”地在临床工作中千锤百炼,最后都要能在治病救人中独当一面才行!

     想到患者生命的价值是何等重要,我们就应该明白这种评价体系对于医生来说是多么的正确了。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深似大海”的基础科研领域,我们临床医生再如何努力也只可能是浅尝辄止,甚至有班门弄斧的感觉!

     相反,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精力去投入解决那些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那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论对于我们医生自己,还是对于那些忍受病痛的患者都应该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在这里的工作中,我结识了几个来自上海几家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国内医学领域“南北方”在观念上还真存在着较大差距。

     尽管我们的硬件设施、我们的病人数量可能具有令我们自豪的优势,但观念的落后让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一种内在的动力。例如,上海早已经打破了教授、博导的终身制,教授与博导的压力无时不在,这就鞭策着这些有一定实力和能力的人仍然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与我们这里大部分教授、博导的“一劳永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就是,他们的科研队伍以博士和博士后为主力军,充分发掘他们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和潜能。因为博士和博士后在基础科研上的经验、精力和能力正处于巅峰状态,因此这样的产出/投入比要远远大于“强迫”临床医生去做基础科研。上海某医院的麻醉科,为把临床医生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让他们更关注解决临床问题和进行临床探索,他们在科里专门成立了独立于临床麻醉之外的科研小组,由一个在基础科研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人主持工作(此人几乎不参加临床麻醉),带领科内的众多博士、博士后专心从事课题申报、基金申请、科研立题、基础实验、论文答辩等科研工作,由于精力集中、指导有方,该麻醉科不仅临床工作中实现了安全高效,而且特别是在科研方面每年都能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上海科委基金等多项,资助额每年都超过百万,在给科室人员、科室整体带来利益同时也给医院赢得了荣誉。

     当然在操作中他们还有许多对科室人员晋级、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利益分配等细节的规定,得以让科室内全体成员都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临床和科研在这个科室里不再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并确实在科研投入上体现出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既然现阶段国内对医院和医生的评价体系我们还无法改变,但作为我们医院或科室这个小环境是否能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如果我们医院能在借鉴其他医院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开创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道路而在全国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这将对我国现阶段的医院、医疗体制改革起到有益的补充,也将大大提升我们医院在国内外的地位,而这种软实力的增强正是我们医院现在所更需要的。

     作者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

     【如果您身边有突发事件,可以加QQ:845693653爆料,新闻入选即奖励一季度纸质版《医学界》杂志。若您在行医路上有一些思考和感悟,欢迎给《医学界》投稿,投稿邮箱yxjtougao@126.com,一经录用,发布后每篇稿酬100-300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在页面底部点下

    这个图标,
给界哥一点鼓励;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