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后的中国医疗什么样?
2014/11/17 医学界杂志

主持人:陈奇锐《医学界》创始人、总编辑
参会嘉宾:阴忆青,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
丁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
张澄宇,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
李天天,丁香园创始人、执行董事
王俊海,掌上药店联合创始人
孙涛,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汤国平,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
观点一:技术是医疗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可穿戴设备成为人体的器官
中山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的阴忆青主任认为,10年以后推动医疗模式改变的,不是商业而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医疗则会被推动前进。阴主任表示,对于大家特别熟悉的可穿戴设备,以手环为例,他自己前前后后有六个,但是现在的手环功能依然过于普通,只提供睡眠、运动量,这种作为佩戴者已知的情况,而类似血糖等用户更复杂的数据则无法提供测量,而这样的情况是受限于技术的发展,亟需技术的提高。
但是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些进步,阴主任指出,国外已经出现了利用眼睛泪液来检测血糖的技术,这种技术与专业的眼镜结合,利用眼镜装置上的无线电传输设备传送至终端,可以很方便地检测每天的血糖指标,这种技术一旦成熟,对于将来糖尿病人的疾病管理将会有颠覆性的转变。
现场专家都一致认为随着技术的推进,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移动技术的推进、可穿戴设备所提供的健康服务会越来越个性化,景林投资的汤国平总经理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已经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助听设备,当移植到耳蜗部位后,不但能够帮助恢复听力,还可以测量体温、甚至可以提供催眠服务,播放佩戴者喜爱的音乐,诸如此类。而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很有可能会演变为植入人体内的一种器官,利用人体自身的生物能源维持运作。而作为健康管理者的医生则可以轻易在终端上获取这些数据,并为病人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张澄宇院长则指出,互联网技术虽然能够帮助医疗向前推广,但是医疗的核心是医生和患者的互动,很难通过仅仅一个可穿戴式的设备来解决病人的疾病和痛苦,医疗更需要人文人性的关怀。即使技术推动了所有数据的“移动”,但是医生和患者的互动确很难被“移动”。
观点二:个性化医疗成为必然趋势
大数据是推动未来医疗个性化的趋势。和中医的辨证论治一样,在大数据的帮助下,现代医疗也会以越来越个性化的面貌出现。对此张澄宇院长深以为然,作为骨科医生,他最近会见了一个美国同行,为他推荐定制关节技术。但对方向他推荐的,并不是量身定制的骨关节,而是量身定制的剪刀:每个患者需要更换的假体形状和切口都各不相同,这种量身定制的剪刀可以切出最适合的切口,马上安装,这种技术让手术创伤、出血数量和术后恢复极大地向有力地地方发展。未来十年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必然是一个趋势。
借助于信息技术,病人所有的既往病史和检测结果都会保存在云上,很可能病人在来医院之前,就已经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对部分检测结果做到心中有数,而医生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更精准的个性化医疗方案,而不是一刀切。
观点三:十年后医生将成稀缺品,移动技术将极大提高效率
汤总指出,根据他观察到的数据,10年后的中国将成为医生稀缺的国家,因为目前医生待遇,医患关系的恶劣以及劳动强度,让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报考医学院。《医学界》创始人,总编辑陈奇锐先生说,医学界自创办以来,医生受伤害、猝死的新闻屡屡不绝,每次都引起医生们的强烈反响,甚至有医生因此而转行。每年50万的医学毕业生,而最终选择从医的不到30万,再加上正常退休的医生,未来中国会遇到医生荒,甚至需要进口医生。《丁香园》的创始人李天天也指出,现在医学院因为招不到人,都在降分数段,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医生的专业和复杂性,最好还是由聪明人来看病,所以,需要从外部的生态环境的改变来推动这个行业。
未来医生的稀缺,每个医生需要管理的病人数量将会比现在更多,信息系统将帮助医生提高绩效,管理好病人。丁院长谈到,过去三年在他所在的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癌症病人的疼痛管理,崇明地区的一万五千名癌症病人的数据悉数录入,将疼痛的部位、性质、用药及随访全部做成APP的模块,开发推行后,超过20%的患者使用了这一APP,对改善癌症病人生存质量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这是信息系统在病人管理中的作用。
而未来十年,必定是推动医疗市场化的十年,优秀的医生并不能永远捆绑在公立医院体系,随着多点执业真正开展,医生拥有多个执业场所,如何管理好病人,维系与病人的关系,将成为未来医生除了提高临床技术外最重要的技能。大数据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丁院长说,届时医生对信息移动技术的需求更旺,无论他在何处执业,都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信息平台了解病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维持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自己的认可度,提升临床价值,最终获取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地位和收入,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这一切的保障和支持。
观点四:医疗模式将由治疗为主的重心转向预防和康复,发达国家成参照
平安健康互联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涛先生认为,未来10年后,医疗的运营模式将由现在主导的为主向病前预防干预、慢病康复、疾病管理等方向转变。作为一家保险公司,做财产管理,也需要做健康管理。拿平安为例,每年几千万的寿险用户,光慢病相关的理赔,一年就在十亿以上,人均费用在6000-10000元,如果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可以降低理赔的金额和赔付率,他非常愿意合作。所以,在医疗模式的变革上,保险公司的介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丁院长则指出,现在有各个地区都在做区域卫生平台的数据统计,但是大部分只是统计并没有充分利用而成为了信息孤岛,这与国外的做法大相径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将有效降低慢病保险的成本。
景林投资的汤总讲述了他在德国考察的经历,在德国有8000家医院,其中2000家医院是专门做康复服务的。德国对康复的概念,不仅仅是重病后的康复,连亚健康、健康管理、健康状态的维持保养,统称为“康复”。早期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而随着我们下一代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转变,很多我们这一代的慢性病,在下一代会有越来越年轻的发病趋势,而疾病的提前预警和干预,将能降低最终的治疗成本,减轻下一代人的医疗负担。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号原创,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与界友们一起互动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