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编再规培,深圳大战“医生荒”
2015/2/26 医学界杂志

导读:“医生荒”不是深圳特有,而是在全国普遍存在,不统一的规培政策只是加剧深圳“医生荒”的因素之一,这一因素会随着规培政策的全国统一而逐渐消失,但能否给予医生市场化的待遇是能否留住优秀人才的关键。
作者:焦巨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当规培作为一种强制性毕业后教育正在向全国推广之际,深圳规培走起了“回头路”,拟将原来先培训再入编调整为先入编再培训,只为应战持续蔓延的“医生荒”。
根据深圳市 “十二五”卫生规划要求,到今年深圳每千人医生数要达到2.6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4.0人的目标,医疗卫生人才缺口近3.5万人。
而深圳的医疗人才招聘工作却并不顺利,医生职位连续几年在深圳市人社局发布的《事业单位年度人才紧缺岗位目录》名列前茅。
而深圳2010年推行的规培政策则被指责为导致“医生荒”的重要因素。
根据深圳的规定,医学毕业生如想进入深圳医疗系统工作,必须先通过深圳市人社局的职员考试,之后由卫人委将已录取学员送至全国10所重点医学院校的23所附属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本科生培训期3年,硕士2年,博士1年,培训期间,只有通过12项资格考试才能取得合格证书,之后双向选择对学员进行分配。另外,临聘医生无需进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
这样的规培政策会导致“医生荒”吗?要知道同期上海市推出的规培政策要比深圳严格的多!首先,上海严格实行先规培再就业;不仅如此比起深圳高达5000--8000元/月的规培收入,上海规培学员的收入要低很多。
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深圳规培政策比上海宽松,但在医疗人才竞争方面远不能和上海相比,甚至相比许多一二线城市都劣势明显。
首先上海是全国医疗资源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三甲医院多达34家,而深圳仅8家,而且医疗技术水平差距较大,而中国医学毕业后教育的现实是,你留在北京协和就是协和水平,留在华山医院就华山水平,而留在深圳就是深圳水平,因此,不少医学毕业生来说,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宁愿选择政策更为严格的上海。
不仅如此,由于全国目前规培政策没有统一,许多城市与深圳相较也有一定优势,比如浙江杭州,医学毕业生可以先就业,找到工作单位后再参加规培,比起深圳先通过深圳市人社局的职员考试,再通过规培后才能分配就业,杭州市是标准的“单位人”培训,心里更踏实。
此外,深圳高企的房价、昂贵的生活成本等因素也让不少学医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面对持续蔓延的“医生荒”,深圳市卫计委透露,拟从两方面提高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吸引力。一是考虑从配套政策上进行突破,加大资金匹配力度。二是由于医学类人才培养周期长、成长慢的特殊性,对医学类后备级人才的年龄上限进行调整,由40周岁以下改为50周岁以下。
深圳市卫计委还表示,除了拟将原先培训再入编调整为先入编再培训,学员工资标准按在编在岗人员工资标准发放外,还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培训时间进行调整,避免招考和培训过程中的人才流失;二是除深圳自身加大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考录、培训力度以外,考虑从市外省级城市以上三级甲等医院引进已经完成住院、全科规范化培训,且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经公开招考、选聘进入深圳医疗机构工作等。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医生荒”不是深圳特有,而是在全国普遍存在,不统一的规培政策只是加剧深圳“医生荒”的因素之一,这一因素会随着规培政策的全国统一而逐渐消失,但能否给予医生市场化的待遇是能否留住优秀人才的关键,否则深圳“医生荒”并不会因规培政策统一而消失,还有可能会加剧蔓延到更多地区。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如果你看到界哥界妹勤劳聪明天天陪你加班加点大口吐血只为给你做出好内容不容易,就打赏下吧,别担心,不花钱,戳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就ok啦~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