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为何推广不开?上海酝酿改革
2015/3/26 医学界杂志

    

     导读:在多项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医务人员长期只是在做“奉献”的时代,上海为改革打出了响亮的一枪。

     作者:林菲菲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膜透析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与血液透析相比,腹透有更多的优势。但这样一项技术,在我国大陆却长期得不到推广。这是为什么呢?

     适宜技术竟被抛弃

     腹膜透析是利用人体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透析液清除体内过多水分、代谢产物和毒素,以替代肾脏功能。与血液透析相比,腹透可更好保护残余肾功能,患者无需定期到医院透析,对患者工作生活影响较小,且总体价格较低,从卫生经济学上,腹透有绝对的优势。

     令人不解的是,尽管有诸多优势,但腹透在我国大陆推广度不高,腹透人数占比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仅10%左右(香港达80%)。

     中山医院丁小强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透析的费用占全民医疗总支出的5%,占医保总额的6%,但仍有80%需要透析的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同时新增患者逐年增多,血透能提供的服务趋于饱和,腹透的作用亟需得到重视。

     不尊重医护价值是根本

     一名领导说道:“腹膜透析的技术为什么得不到推广,我一直都不明白。”

     专家们对此做了解答:在目前腹膜透析的定价中,多项操作不收费,医务人员缺乏激励。临床上,有价值的劳动不能收费,会让技术的推广碰到补偿性的问题。

     在《2012年全国医疗服务价格规范》中,涉及腹透专项诊疗项目共15项,但目前上海市只对腹透置管术、换液、腹透机自动腹膜透析三个项目进行定价收费,体外短管换管、腹膜平衡试验、家庭治疗指导等多项操作,都没有相应的绩效奖励。而这些不收费的项目都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尿毒症患者中,随访、患者管理非常重要,一旦发生并发症,间接成本将成倍增长,比如患者喝一杯饮料,诊疗费可能会额外增加几千块,但在扭曲的激励机制下,医护人员对随访普遍缺乏积极性,造成较高的失访率。

     一位三甲医院领导介绍说,此前收费太低或不收费,让医护人员的劳动单纯成了“奉献”。“目前在临床上,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价值,在报酬上很难得到体现,特别是宣教,从未有过收费的情况。”

     关于忽视医护劳动价值,一位领导会上还讲了一个故事:一次相关部门到医院考察,指责医院的一项打包收费说“你们什么时候看到理发店打包收费了?洗头和剪头能混在一起算吗?”当时医院的主任医师脸都红了,有这么比喻的吗!

     价格改革探路兵

     医院表示,作为一项成熟有效的技术,“价格改不改,医院都在做,”但要把腹透做好,让医院主动去做,价格是很重要的机制。

     2014年6月份,中山医院等上海市29家医院启动改革项目,对腹膜透析技术与管理规范重新做了修订,同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对诊疗服务进行定价研究。

     新的改革方案在药品零加成的情况下,新增四项定价诊疗项目,同时调整后腹透总费用为血透的73-75%(当前上海地区为80%左右)。新增的收费项目包括家庭治疗、治疗指导等,也就是说,护士对患者进行随访也将得到一定的绩效奖励。“临床护士做随访只是做贡献”的时代即将过去,这成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突破性的进展。

     此番价格调整,一是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另一个是取消药品加成,这也体现了目前医改的趋势。上海市卫计委科教处张勘处长认为,只谈把服务品质提上去是空话,但研究如何提高服务品质,怎样在合理的价格体系中规范行医,则非常有价值。人社局则表示,只要确认诊疗操作是对患者有益的,并规范诊疗,医保也愿意为服务买单。

     本次“腹膜透析‘三医联动’改革政策研究项目汇报会”举办于3月24日,在上海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梁鸿教授主持开展。据悉,新改革将在上海市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长征医院等五家医院试点实施。与会专家表示,希望通过改革,加强患者的随访和管理,提高上海地区患者的透析率和生存率;此外,这也为今后医疗价格改革设立一个参考。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请关注“医学界杂志”,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按住图片3秒钟,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