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空间小得可怜!
2015/4/8 医学界杂志

导读:体制内薪酬改革,手术团队获得的分配额度增加300%,实际所得也只有1300元;用市场化的“会诊”方式,专家一台手术拿5000元稀松平常。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北京市2015年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今日召开,“院长年薪制”、“绩效考核”等词汇再次被高频度提及。上海等地也有类似的改革,试图在体制内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
但如下两个事实的尖锐对比,使人对体制内薪酬改革的效果心生疑问。
上海某三甲医院搞绩效分配改革,同样一台神经外科的颅骨骨折复位术,改革后手术团队获得的分配额度增加300%多--从以前的两三百元增加到1300元。事实上,这一手术国家核准的收费只有966元,该院本着向一线科室倾斜、向高难度手术倾斜的原则,通过难度系数分配突破了手术收入的天花板。在体制内作出这样的改革举措,体现了改革者相当的勇气和诚意,然而相关医务人员的收入增长仍不过是聊胜于无。
而上海另一家三甲医院的某青年外科医师告诉笔者,他们和兄弟医院的同仁喜欢互相介绍到对方医院里做手术,因为通过这种所谓的“会诊”方式,可以突破医疗服务收费的规定,使手术团队的实际所得大大提高。该医师透露,去院外做个一万元的手术,主刀医师拿5000是常事。
价格发现是市场独有的功能,在公开公正透明的规则下,通过交易双方的博弈才能完成,政府完全不可能做到为医疗服务准确定价。
更进一步说,对垄断者实施价格管制,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也会采取的政策。在不放开市场准入、不改变公立医院垄断地位的前提下,医药价格管制具有很大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在医院以公立为主、且医生是国有事业单位编制的情况下,无法规范透明地拉开医生收入差距,因此无法放开医疗服务价格。
所以体制内薪酬改革,如果不能说是虚伪的承诺,基本上也只是善良的愿望。
上海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改革的一位主导者曾向笔者透露,上海推出的院长年薪制,最高年薪约60-70万。他同时承认,这个报酬远远达不到院长的实际收入水准,在追问之下不得不脱口而出“我相信有事业心的院长会来应聘”。
无可否认,事业的召唤可能超过利益的吸引,但这无法掩盖更难以弥补制度的扭曲。事实上,那些去院外“会诊”的专家们已经自主选择了改善薪酬收入的办法,而这种办法所体现出的双向选择、按劳取酬、优质优价等,恰恰是市场化的。
政府要做的事情,不是囿于体制越俎代庖搞薪酬改革,而应该放开医疗市场,让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