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对恶劣行医环境的七大疑问
2015/4/16 医学界杂志

导读:恶劣的行医环境,让坚持在求医路上的医生们心力憔悴。一位医生给对恶劣的医疗环境提出七个疑问,不知道何时能得到解决。
作者:魏金花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近日,多所医院接连发生“医闹”事件,让身处医疗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再次深感无奈,恶劣的行医环境,让坚持在求医路上的医生们心力憔悴。一位医生给《医学界》发来稿件,对恶劣的医疗环境提出七个疑问,不知道这七个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决,好让医务工作者安心行医。
求医路何以继续?

人生苦短,我花了十年时间走上了这条荆棘密布的求医路。
十年前(大学),即使我对医学并不感冒,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机制让我看到生命的奥妙和伟大,不为了什么,就是想探索,求医路继续。
五年前(硕士入学),以学生的角色从事着小住院医的工作,即使给别人干活花自己的钱,但老师们的雷厉果断及手术风采让我感受到存在的高度和精彩,不为了什么,就是想追赶,求医路继续。
三年前(硕士毕业),就在我们雄心勃勃要步入职场实现自我时,我们的优秀同窗被他一心想救护的人砍伤身亡,即使承受着难以挥去的悲痛与恐慌,但一摞摞书籍和一本本笔记让我回想起曾经的付出和努力,不为了什么,就是想坚持,求医路继续。
两年前(工作) ,带着并不坚定的步伐迷茫胆怯地步入职场,真正担起一个小住院医的责任,即使有时候不会决策,有时候会手忙脚乱,但那“如亲人一般和蔼”的评价让我看到了存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为了什么,就是想更好,求医路继续。
医闹伤透医者心,春天何时来?

医闹何以会伤医者的心?伤心者,用情也。
当热脸被冷屁股冰透时,绝望,情消。
在长期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于是,贱贱的,着了魔,成了瘾。放下,像割了心头的一块肉,痛彻心扉。
每一次救治失败,都无奈的承受无处诉说的挫败感。每个医生都在成长,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败谁来买单?
无奸不商。商业运营模式的医疗机构不奸如何生计?象牙塔里构建的救死扶伤的医学素养怎能兼容唯利是图?
一直在矛盾中纠结者,挣扎着,坚持着,期待着……所有的情感都源于希望,希望春天会来的。
中国医学界的春天,会来吗?
医疗环境何以自净?

提倡医疗体制市场化,市场有自净功能,水平低的医生自然被冷落,技术高的医生自然有存在感,公立医院在某种层面上讲是垄断了好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鱼龙一潭水,污了谁?除鱼还是清水?
提倡医疗服务人文化,人文自有感染能力,道德差的医生自然被排斥,品德好的医生自然被吸引,公立医院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限制了正能量,包括爱心,仁心和同情心。朱墨一坛兑,毁了谁?去墨还是砸坛?
挂号费用值几文?

2.5元,我们讲15分钟病情(不管患者啥态度,我要和颜悦色的讲),写5分钟病本(患者不查项目写拒查,她看了就不理解),再查个体,看个超声,一个患者要半个小时。不细讲解,患者不满意,等时间长了,后面的不乐意。患者嫌大夫写字太快。患者来了,赶紧放下电话接诊,正讲解病情,患者接起电话开始聊天,聊20分钟回来你再接着给讲病情。
患者中午来了,到休息时间了,患者说这得等一个多小时。 患者看过一次病,下次拿卡来问这次还挂号啊?告诉患者复查,患者问复查还花钱吗?患者的就诊量我们控制不了,医药价格我们控制不了,面对患者,让我们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情何以堪?
年轻医生上岗先学保命,谁之过?

现在医患关系太紧张了, 当患方拿着录像机对着你问患者的病情时,为了证明我们的言行正当,必须得红着脸对着镜头向患方告知病情。上头开会三令五申态度零投诉,医生是人还是神?是人没有人的尊严,是神没有神的能力。
我们是谁,医生是什么?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刚刚上岗的我们首先想的不是如何提高医疗技能,而是要先学会如何保命。要想可以活着下班回家,要修好医学,法律,心理学,礼仪等多个学科并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沟通利人利己。
守护别人健康,自身健康拿什么保障?
一直觉得当医生很累, 在这个岗位上,我们承受着身心的超负荷,虽然学医的人身心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但我们也懂得有一种状态叫做“失代偿”。在这个岗位上,我们不能表现女人的柔弱,不能想着我们也应该是被呵护的,因为我们是患者眼中的“健康保护神”。
在这个行业里,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畜生使。在这个行业里,女人要像男人一样去冲锋,可是治好了患者的疾病,却换来了自己的内分泌失调,我们一边想着努力工作,一边却又担心自己的亚健康会不经意间发展成疾病,我们知道内分泌失调怎么调整,我们知道胃炎应该怎么食疗及保健,但是我们仍旧会因为手术忍受饥饿,仍会在值夜班时彻夜不眠。
我们守护着别人健康的同时却保护不好自己。
医患之间斗智斗勇,身心俱疲

患者怕医生不好好看病而对医生表面寒暄表示信任和敬重,其实心里时时刻刻在怀疑,在提防。
医生怕患者不好好配合而对患者苦口婆心表示负责和关心,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谨慎,要保持距离。
医生要努力用微笑去平衡患者对这个行业的自然抵触,要努力用周到的服务去降低医患矛盾出现的几率。
有时候不是身疲而是心累,原本共同的敌人是病痛,而医患却要斗智斗勇。
(本文作者系哈尔滨二西二医院妇科医生,该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对这篇文章有话想说?有感想?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与界哥界妹们一起交流讨论起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