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SCI影响因子的诀窍
2015/7/2 医学界
导读:2014年影响因子刚刚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者:李剑(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2014年影响因子刚刚出炉,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al继续高高在上,不过比去年的分数下降五十多分,NEJM一如既往的稳健,LANCET奋起直追,也有很多落选的让人唏嘘不已。几家欢喜几家愁,就和大家聊聊这个东西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壮大的。
两个太爷爷衍生出来的SCI家族
要说SCI,得先从他的太爷爷开始说起,他的俩太爷爷一个叫Thomson一个叫 Reuters,两个人年纪都很大,一个是1851年出生,一个是1931年出生。不过直到2007年才结婚,之前已经生了很多宝宝了,路透社就不要说了,那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新闻集团。
Thomson在之前最得意的儿子就是Web of Knowledge了,他是一个大的平台,登录他的界面可以看到他的大儿子web of science和小儿子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前者就是一个网络搜索平台,类似于Pubmed,但是呢,收录进这个搜索引擎的都叫SCI收录,大家通常说的SCI就是这个了。他的功能比Pubmed更加全面,比如可以根据被引次数,发表时间等进行二次搜索,且搜索的文献都是被SCI收录的文献,不像Pubmed搜出来很多都是其他语种或者一些莫名其妙的杂志文章。
SCI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根据搜索可以知道业内的大佬在做什么,目前哪项研究是哪个研究所或哪个大佬最厉害。更神奇的是可以通过每年的引文次数推测出今年的Nobel 奖的获得者。可每年瑞典皇家学院就是不买他们的账,经常出错。
JCR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不过他的儿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肯定是如雷贯耳,那是和大家的钱袋子、官位子紧密挂钩的,每年的六月底,Thomson-Reuters公司都会发布上一年各杂志的IF。
我与SCI的数次接触
第一次接触SCI与IF是2007年研究生第一堂课,我那时候是个土鳖,根本不知道啥是SCI,老师在上面啰啰嗦嗦的讲毕业要求。就是你博士毕业必须得有几分几分的文章发表,第一作者或是通讯作者必须三分,第二作者必须六分,以此类推,于是乎很多人犯难,我们眼科最高的才三分啊,那不是要人命么?
这就得说说研究热点问题了,人家肿瘤,免疫永远是热点,随便拎出一个就是五分以上,那些临床的三分以上的可是顶级了。还好我们硕士就只要一篇一类以上就可以,心中暗爽。到后来大家还是以各种方式毕业了,也没听到哪个肄业或者拿不到毕业证的。这几年更加变本加厉了,在职博士也必须三分以上了,而且第二作者还不算,所以更是怨声载道。我也一直不敢冒着毕不了业的风险去读那在职博士了。
增加影响因子的诀窍
影响因子的计算也很简单,就是两年的引用数除以一年的发文数,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大家注意了,文中的A是两年内只要引用其中的文章就算引用一次,而B呢只是发表在一年内的论着与综述,而其中的述评,来信等等都不算作文章。
增加IF对于杂志本身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增加学科内影响,增加投稿率等等。如何增加呢,无非是两个方法:增加分子,减少分母。
很多杂志就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追求热度发表近2年的热门领域文章等等,这本身和SCI的计算原则有关,因为IF是计算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第3年的当年引用均数,时间窗多么短啊!或者每期就邀请业内知名大佬(引用他的就是权威)撰写综述(1篇好综述顶100篇论着),增加引用率,这个绝对是提高影响因子的捷径啊,大家去看看lancet系列里面的infection和neurology,前几卷的全部是综述,等你影响因子高了,才慢慢转到论着上面,不可否认这对短期内提高杂志影响因子,增加高质量文章投稿率非常有帮助。而Nature Review系列的Immunology,Neuroscience等也都是综述,而且影响因子基本排在前二十名。这个倒也认了,毕竟人家树大好乘凉,而且里面的综述质量真的很高,基本是引领未来十年的研究方向的。
去年nature发了一篇综述,统计近一百年的文章被引情况,引用最多的前十篇居然一半以上是方法学的文章,这也是Nature Methods这几年分数蹭蹭往上涨的原因。没办法,运用新的实验技术手段证明科学问题的确是目前的趋势,这个也侧面证明交叉学科的重要性了。
减少分母的办法就更简单了,多发letter和editorial等提升分子不升分母的东东,限制文章数量,美其名曰控制录用率,提高文章档次。顶级的CNS等淘汰率达到了90%以上。
NEJM,LANCET每期就发三到四篇文章,一年也就是二百多篇。还有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al,一期就两篇文章。只发表特约的稿件,每篇文章的选题和作者都应当是精挑细选。其实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就依靠每年2篇论文,一篇是Global cancer statistics,另一篇是Cancer statistics,排除这两篇论文,则引用次数降低到19%。或者说,如果不是这两篇论文,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将会缩水80%。这个就是SCI中的二八原则,就是说一本杂志里被引用的文献占全年发表文献的20%,也可以说杂志被引次数80%来源于其中20%的文章。
没办法,人家是美国癌症学会的会刊,他发出来的就是权威,你讲到哪种癌症的流行病学就必须引用他里面的数据。不得不佩服我心目中的两个另类了,一个是PLOS ONE,一个是JBC。前者一出现的时候的确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他的全称是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采取的形式是open access,采取作者付费,去年的发文量已经达到了三万以上了,可是影响因子连续几年能维持在三点多,真了不起,也狠狠的扇了很多说他维持不下去的人的耳光。
JBC的全称是journal of biology chemistry,美国生物化学学会的会刊,周刊,每年的发文量在三千以上,那杂志每一期厚的和书差不多。可IF就是四五分的样子,比起CNS就不要说了,和nature下面的子刊也是差得远,可是JBC就是坚持自己的特色,内容丰富翔实,文章逻辑推理严谨生动。全世界的生化专家们情愿发表一篇JBC,而不是简单的为了IF去追求那些十几分的杂志。
上面的方法无可厚非,规则内办事没话说。下面方法就有点无赖了。
2007年第一次上JCR的时候,SCI大概只收录6200本杂志左右,现在至少得有一万一千多种了吧,这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增加了五千多,可这一万多本中有5000多是在一分以下,你又如何去评论这些一分以下的杂志呢?完全没有科学价值,谁也不敢说,可是有多少科学价值,大家心里都知道。大家平时在关注自己领域的杂志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在关注这档次的杂志呢?
这时候CMJ是不是要骂人了,我可是中华医学会的会刊啊。不由得让我想SCI是不是也和国内的百度一样,你只要出钱,就把你的搜索位置提前,谁出钱多谁就在第一的位置,有投入才有产出吗?不好意思,我是一个阴谋论者。
另外一个也是国外特色,他们写文章包括综述,论着甚至correspondance,都要很多参考文献的,而不像国内,一篇最多限定在20篇左右,因为我们版面非常宝贵,还要拿出来卖钱呢。国外呢动辄一篇综述的reference至少一百篇,这就有个问题了,那一百个文章就很惬意的被引用了,一篇论着中的介绍部分,讨论部分也至少二十几篇文章,大家开心,就当是国外人是讲究知识产权,你说的话不是你的必须说明出处。
无耻的方法就是自引了,这个想必很多投稿国内文章的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审稿意见中有一句:参考文献中必须有一到两篇本杂志文章,太赤裸裸了,SCI以前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后来也意识到了。大家看到那个引用条形图中顶端蓝色的就是自引篇数,达到20%以上隔年就得取消参赛资格了。
关于SCI的是是非非已经争吵了十余年,从最开始的唯文章论,到后面的唯分数论,再到现在的唯他引论,都说明现在国内国际缺乏一个能更好的评价学科地位的标准,SCI也会继续在这个舞台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国内的SCI文章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注重质量。也越来越被国外同行所认可,只是科学的本身是为了服务人类服务社会,这才是本质。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