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女汉子”的幸福生活
2015/9/6 医学界

    

     导语:因为不能用电梯,我生生把行动不便的老奶奶背下了三楼,真不知道是哪来的力气,简直是女金刚附体。

     作者:李蕾(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医生,工作把我变成了女汉子,总是经历着健康与病痛相连,生命与死亡并存,时时是千钧一发,刻刻是命悬一线。

     话说我们科全是“女汉子”,领导形容我们是“五超”:神经超大条,意志超坚定,性格超直爽,思维超缜密,工作超靠谱。

     还记得2008年5月汶川地震时,我代表医院参加北京市援助四川医疗队,到达四川郫县的第一天,我们和当地医生一起在ICU查房,突然一阵强烈的余震袭来,一瞬间,我大脑一片空白,等地面和仪器的抖动都停止了,我和队友互相看看,不禁会心的笑了——因为我们居然不约而同地冲到了患者的床前,有人扶住了患者的呼吸机管路,有人扶住了患者的输液管路……想说,这就是下意识的反应,这就是职业素养。

     余震总是源源不断,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把能转移的患者都转移到室外搭建的临时帐篷病房去,因为不能用电梯,我生生把行动不便的老奶奶背下了三楼,真不知道是哪来的力气,简直是女金刚附体,其实当时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拼了,一定要在下次余震前把患者和医疗仪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当我第四个来回,抱着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跑下来的时候,突然嗓子一腥,吐出一口血来,应该是突然爆发,用力过猛了。在四川的十多天里,我剪掉了心爱的长发,放弃了洗澡的苛求,和队友和衣混睡在帐篷病房的地上,反正我们谁也别嫌弃谁,那“酸爽”,简直不堪回首。那时候,我和队友始终小心地把身份证、工作证放在应急小包里,随身携带,连睡觉都放在枕边,这是为了万一我们在余震中殉职了,可以帮助搜救者确定自己的身份。

     当然,急诊科的工作,并不总是这么波澜壮阔,充满英雄主义,更多的是日常急危重症的抢救。2014年的元旦,阖家团圆的夜晚,值班的我迎来一个大量饮酒后猝死的患者,年仅38岁的患者,几个小时前还在自己公司的年终聚会上意气风发,觥筹交错,此时却已是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送他来的同事面临突然的变故,早已是乱成一团,甚至出现了情绪失控。

     我虽然也为年青的生命感到深深的惋惜,但现场需要的是我冷静的头脑和决断的能力,排除外界的干扰,我和两名护士,以及随后赶到的科主任,为了这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拼上了全力,监护仪上出现的每一次患者自主心律,都牵动着我们的心,而每一次自主心律的消失,都让我产生焦急的窒息感,表面上,我冷静沉着,在心里,我却在拼命地呐喊:醒一醒,加油,你能行的,别放弃……凭借顽强的毅力与不屈的精神,我们四个女孩子轮流进行着胸外按压,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一遍又一遍,但我们就是咬牙坚持着,为了每一次哪怕很微小的复苏成功的希望……

     2个小时的复苏,终于迎来了心跳的声音,终于为患者迎来了生的希望,患者平安从我院转至上级医院做介入治疗的时候,已是凌晨,疲惫的我们却没有休息,连本不值班的科主任也没有回家,一直焦急的等待着患者的消息,直到好消息传来,患者顺利置入两枚心脏支架,生命体征平稳,我们才突然觉得腰酸背痛,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而主任,是迎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回的家,直到今天,这个与死神擦肩的患者还时常来到急诊科,他说他就是急诊的编外人员,我们就是他的兄弟姐妹。

     别看平时的我们大大咧咧,但每当有重获新生的患者回来看我们,给予我们真诚感谢的时候,总会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感动到泪奔。·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女汉子”,总是走路带风,说话嘎嘣,学习用功,工作“发疯”,在我们如花的岁月中,我们错过了高跟鞋,错过了超短裙,错过了化妆品,错过了风花雪月,但是,我们得到的更多,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着生命,学习着感恩,践行着誓言,实现着价值,所以,我不悔,我会在“女汉子”的生活中幸福狂奔。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7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