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十佳儿科医院怎么做医患沟通?
2015/10/14 医学界
导读:如果你觉得自己快要发火了,做一下深呼吸,如果可以就暂时离开诊室,当再回到诊室时,你们彼此都多少冷静了一些。
作者:Sheila M. Bigelow(彩虹婴儿及儿童医院住院医师)
翻译:仝开悦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作为一名儿科住院医,经常会和不同背景,年龄的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有时候,往往会碰到一些不那么容易相处的病人及其家属。 这些问题大都源于医生和病人及其家属之间的不愉快的沟通和误会。现有以下技巧助你轻松应对此类病人或者家属。
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意味着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停下手中一切事情而只是去聆听。聆听时,不需要去思考当别人说完的时候你该说什么,要做的只是聆听和理解别人所说的内容。
很明显,这是医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当我们个人情绪处于低谷时或者不太认同病人及其家属的选择时,这样的情况更加突显。有时候我们疲于奔波于各个诊所,这类情况最易发生。很多时候病人或其家属需要的仅仅是宣泄。大部分情况下,积极倾听这一技巧会有效得帮助双方走出这样的尴尬境地。
进行适当的控制:孩子住院是让人觉得害怕且沮丧的事情。 幸运的是,这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是小概率事件。孩子一旦入院,他们就进入了一个想向护士要些退烧药,然而护士却需要等儿科医生先开医嘱的地方。可就在几个小时之前,父母却可以在家中给患儿自行给药。 他们对于治疗计划的不同意见和态度往往不能改变治疗计划本身,很多事情都不在父母能控制的范围内。
让家属积极参与——病人及其家属参与治疗计划的制定将让病人家属对病情有一定的知情权和控制权。
提出问题:有时候,病人及其家属其实只是被一个问题困惑,却会表现出对所有事情都焦躁不安。如果你能找出他们不良情绪的根源,就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家长们不太明白“为什么在检查前不能进食饮水?”又例如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一开始就要给孩子做检查?”
社交历史是你了解入院病史及身体检查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不仅可以揭露一些风险因素,还能帮助你更好得去了解你的病人及其家庭的背景。比如说,在一个有哮喘病的孩子面前吸烟,可能这个家庭永远不会认同孩子出院后居住的环境并不足够安全。
让病人及其家属充分参与治疗过程:鼓励你的病人及其家属将心中存有的问题、担忧、保健医生的名字以及其他一切他们能提供的有用信息写下来。病人住院,特别是教学医院,意味着病人要和很多不能提供一致信息的人对话。当主治医生在和病人交流的时候,其家属已经和急诊分诊护士,急诊医生,急诊护士,其他急诊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我想你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了吧!
家属不得不和很多身份差不多的人进行交谈。一个人说病人需要在医院住一个晚上,另外一个人会说这种情况需要住院两晚,还有人甚至于会给不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表。
这听起来很混乱,我很确定很多家属会有同样的感觉。让病人家属将每个工作人员的名字写下来,然后解释不同头衔的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能让病人更好得理解他们的处境。
在住院期间,病人总会接触到很多医学术语和概念。病人对此往往会有一轮又一轮的疑问,这些疑问在见了医疗团队另外一个成员后有时候会被忘记。鼓励病人将他们的问题写下来,并将其充分考虑到治疗计划中去,这个会有效规避病人的困惑和不认同。回答病人的问题并告知他们疾病的进程可以使医院不再那么神秘,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不安。
保持专业性:请牢记我们各自的背景不同,生活经历和经历过的问题也不一样。糟糕的态度和不专业的行为来处理分歧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和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换位思考,把病人想象成你自己的孩子或侄子。想象你的家人和所爱的人生病时,你期待得到什么样的照顾。这在病人或者其家属情绪激动的时候,并且说了些不好听的话的时候,要做到的确很困难,但用相似的方式进行回应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并会将医患关系弄得更僵。
如果你觉得自己快要发火了,做一下深呼吸,如果可以就暂时离开诊室,当再回到诊室时,你们彼此都多少冷静了一些。有时候,其他的医生可能和这位病人或其家属的关系更好些。知道这些会对你和病人都有好处,这样可以让你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退居二线。
住院会让病人及其家属感觉到压力重重的。这会导致比平日里更容易情绪激动,更容易形成意见不统一的局面。无论如何,注意聆听患者需求,适当的妥协,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一定的宣教,一定会让病人及其家属在艰难时期有一个更好的求医体验。
注:彩虹婴儿及儿童医院位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是美国十佳儿科医院之一。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9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