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院暴零容忍”的香港医生,请你留下来!
2015/11/24 医学界

     导读:这个将“院暴零容忍”推广至全国的香港人,终究还是不容于内地医疗界。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尊敬的各位医疗界同仁们:

     你们好!

     11月13日,黑色星期五,一纸通知让我们陷入无边黑暗——这一天,内地“院暴零容忍”实践的第一人,我们的急诊科顾问区建恒医生,终于去向已定:医院不再续约,区医生将返回香港。

     当天晚上,区医生在朋友圈说出“保重”二字时,我们终于知道,这个将“院暴零容忍"推广至全国的香港人终究没能克服“水土不服”,被迫离开。

     或许你并不认识区建恒医生,但你一定听说过“院暴零容忍”。

     2014年,港大深圳医院发生一起打砸暴力事件,一名醉汉在急诊室大吵大闹,不但砸坏医院点钞机,还叫嚣让院长出来下跪。由于没有人员受伤,医院同意和解。但区医生却向社会发布公开信,他在信中明确表示:不接受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和解,并且会以失职来投诉同意和解的部门!如此“出格”的举动却获得了医疗界的广泛支持。

     “这是医生应有的尊严,但在如今的中国医疗界,这样的尊严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名教授直言不讳地说。

     是的,各位同仁,大家在工作中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暴力”,可身边有几个人敢站出来维权?医院息事宁人、领导不闻不问,最终的屈辱只能自己默默咽下。区医生来之前,我们何尝不这么想,被打了被侮辱了,我们告诉自己:“算了,也没受多大的伤,不然又能怎样?”但区医生却让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纵容,医暴才如此肆无忌惮!他不允许医护们在屈辱中工作。于是,他带领急诊科成立了防暴小组,将反击医暴付诸实践。

     远水救不了近火,尽管港大的防暴处理机制日渐成熟,但内地其他医院又怎么样呢?血淋淋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医护人员的工作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于是区医生带领大家“全国宣讲”,用实际行动把我们的防暴经验传授给其他医院。而这一切的花费,包括抗医暴物资、路费、住宿等都是区医生一人出资,并且事无巨细,所有细节他都理顺做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和警方合作,将打击暴力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区医生却要离开了。“暴力零容忍”的海报在很多医院挂了起来,而将海报送到他们手中的人却被迫离开。

     是的,区医生最终还是不容于内地医院。讽刺的是,这还是号称借鉴香港先进管理理念的内地医院。

     同事们说,区医生走了,我们就像一群小鸡失去了大翅膀的保护。很难想象,失去区医生的急诊科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坚持原则,是否还能做“史上最强反院暴急诊科”。

     写这封信的时候,正好传来微博上的某位大V医生被病人咬断手指的消息。小护士大医生,无论是谁都可能遭遇暴力,“院暴零容忍”的理念刚在内地医院生根,尚未发芽,却面临夭折的命运,这也是我们写这封公开信的初衷:

     我们希望全国医务工作者能和我们一起挽留区医生——为了我们,更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尊严,因为我们需要“院暴零容忍”!

     请让区医生留下来!

     港大深圳医院急诊科医生、护士

     2015年11月20日

     后记:写这封信的时候,区医生正在为即将举办的环球急诊大会整宿整宿的忙碌,为了不影响大会,他选择暂时不对外宣布消息,但深受他照顾的我们却不能沉默。作为小医生、小护士,区医生完全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意义,他出资让我们出国培训,从报名到行程安排,所有费用全是他一个人出,这对普通医护来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他带领急诊科通过了香港专科学院申请;创办社区急救,每月组织公益培训,出版社区急救书籍……对我们来说区医生不仅是上司,还是家人,灵魂导师。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对他的情感,唯有一句“感谢”,区爸爸,谢谢您。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

     30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