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年代了,医院宣传千万别再拔高了!
2015/11/28 医学界
导读:当前处在一个新媒体、全媒体、自媒体时代,在互联网舆情的风口浪尖,很多时候医院宣传部门已经成了医院的“应急办”。
编辑:关月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现在我们面对互联网的舆情,尤其是涉及到我们卫生计生的,可以说千头万绪,应急不断。某种程度来讲,很多时候医院宣传部门已成了医院的‘应急办’”。11月27日,在由《医学界》主办的2015中国医院宣传年会上,上海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处处长王彤发表了题为《“互联网+”国家卫生宣传的变革》的演讲,分享了上海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处在当前形势下的宣传之道。
以下是王彤处长的会场演讲:
医院正处在舆情风口浪尖
我们当前处在一个新媒体、全媒体、自媒体时代,面对着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信息在以几何级的速度传播;同时互联网信息又具有零散化、碎片化、无逻辑等特点,尤其是医院,涉及到卫生计生的,处在互联网舆情的风口浪尖,可以说千头万绪、千难万险、瞬息万变、应急不断。某种程度讲,很多时候医院宣传部门已经成了医院的“应急办”。
上海卫生系统所有的大医院都有宣传部门,有宣传科,有宣传处,有些大的医院,一个医院可能有五六个宣传科工作人员,但是面对这些舆情,仍然会感觉到压力非常大。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形势并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有人说媒体不是我们的敌人,不是我们的朋友,不是我们的上级,不是我们的下级。但是我认为互联网新媒体具有双重特点:首先它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同时它又是我们的挑战者,运用得好就是合作伙伴,运用得不好就是挑战者。所以我们怎样把握“合作伙伴+挑战者”这个特性,就变得非常重要。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不是一个人、一个处在战斗,我们是整个卫生系统在抱团取暖共同应对。所以下面与大家分享讨论我们总结出的尊重新媒体规律的6个关键词,希望为大家应对当前的互联网宣传形势提供帮助。
内容:不要拔高只要真实记录
我认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这句话永远不过时,但是“内容为王”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与时俱进,现在可以叫“内容为王的变与不变”。我们今天的新闻和健康传播,应该少一点歌颂的、讴歌的、宣传的痕迹,多一点发布的、传播的、互动的内容。
昨天晚上9点20分,东方卫视播了第二季的《急诊室的故事》,节目收视率非常高,在全国卫生系统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节目突破了原来的局限,把镜头真实的对准我们急诊室的工作人员。所以不要歌颂,不要拔高,只要真实客观的呈现我们的急诊室,呈现急诊室工作人员把病人生命夺回来的生死瞬间,就已足够。
我们要从科技到人文。医学系统重科技是对的,但人文最容易打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急诊室的故事为什么感人,八九十岁的老夫妻相濡以沫,这是人具有的最温柔的情感。我们新媒体的传播宣传一定是要从科技向人文,既要专家、专病、专科,也要感受到医院、医务人员的温度。
发现:提高“报料”能力
医务系统从来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医务人员很老实,长期戴口罩,不太会用麦克风和话筒,这体现了他们的严谨,也暴露了跟媒体沟通时的拘谨。
最近在网上热传很多医疗人文照片——安慰术前的小患者,给小患者看卡通……其实我们广大医务人员来说都能做到,但我们没有很好地去展现,我们还信奉“低调就是腔调,多做少讲”,而对卫生系统来说,一定要又做又讲,要传播好信息。
这里提一个观点,就是信息采集、报料能力。大家每个人都有手机,拍一些照片,再加一段故事,拍一些微视频,可以感动很多人。不管是天津大爆炸还是其他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用的都是手机镜头。
再比如上海申通地铁,做得非常好,上海现在的轨道交通是全世界最多的城市之一,每一个班组都有信息,大家来上海到任何地方坐轨道交通都是最方便的。我们医院也应该这样,每一个班组都应该有信息,甚至可以建微信群,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做好线索提供,做好“报料”也很重要,要提高我们的信息采集和“报料”能力。
策划:好新闻要策划
现在宣传往往涉及两种类型,一个是无准备之仗,遭遇战,就是突发事件;另外所有正面宣传,正能量的信息,都可以策划,医院里科技新闻、管理新闻、人物新闻、公益新闻、图片新闻都可以。
今天是一个读图时代,我们这么多好的照片,每个人都有手机,随手拍,拍我们身边医护人员的感人瞬间,在网上传一传,大家点赞一下,这就是正能量。包括我们的公益新闻,我们近几年做了大量的社工志愿者,我们志愿者做得非常好,我们如何把这些正能量传递出去非常重要。
推送:多平台报道新闻
大家要学习借鉴《医学界》,学习这个新媒体的特色和优势。我觉得今天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一个新闻可以分多个平台报道,多个平台推送。严格来讲,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已经模糊了,一个新闻,在电视上半个小时、一刻钟,在新媒体上变成2分钟的小视频,然后在微信微博推,效果会非常好。
我们今年做了一档全国首档的医学科普电视演讲节目,参与演讲的全部是平均年龄34岁的年轻医生,博士、教授,形象好,口才更好,既有颜值也有言值,节目每个人演讲7分钟,我们再把它变成2分钟的短视频,推送出去效果非常好。科普教育、健康教育也可以有趣好玩。微博微信是最好的平台,如果把这些官方微信的平台整合联系起来,会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
湘潭妇幼保健院羊水栓塞事件,如果不是北京一位专家发了一条微博,舆情难以想象。正是由于大牌专家的仗义执言,卫生系统跟帖推送,才没有导致舆情不堪收拾。我们要拧成一股绳,这样效果会更好。
应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
现在我们医院的宣传处往往变成了医院的“应急办”,怎么办?
首先是态度,快速、公开、透明。今天已经到了一个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时代,没什么密好保,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要“有事实讲事实,没事实讲态度”。
要有人情味。原来突发事件类稿子讲领导的太多,跟医生、医院没有关系,不能这样。第一句话要说“我们对逝者的离去表示深深的同情”,这非常重要。
队伍很重要,上海有一支有战斗力的、团结的宣传队伍,是在我们国家卫计委领导下的。但我认为还不够,新媒体时代的医院宣传,光靠宣传不够,我们在网络舆情应对上培育了三支队伍:除了我们自己的宣传队伍,其次要大力培育第二支队伍,就是我们卫生系统中的网络达人,这个非常重要,他们是专家、教授、博士,他们在网络上有更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卫生系统在网络上有几十万的专业引导人员,一有事件,他们的声音是最响亮、最主流、最专业、最科学的。第三支队伍是社会网络达人。发生事件的时候,我们自己说比较被动,但如果社会网络达人站出来说,效果会更好。
在应对当中要注重机制的建设,我觉得面对互联网上的挑战,我们卫生系统一定要抱团取暖,上海卫生系统提过16个字格局:一地事发、八方支援、系统响应、社会呼吁。今天这个医院发生问题了,其他医院都支持它,因为每个医院都是卫生问题的危险地,今天你帮他,明天他帮你,大家互相帮忙,最后形成我们行业的力量。
重视语言。语言上非常重要的是两条,第一切忌讲官话、套话;第二,切忌讲特别专业的话,在互联网上、新媒体上,一定要把专业话讲明白。
另外还有一些忌讳,在和媒体沟通的时候,尤其是接受陌生记者采访时,最好不要在办公室接受采访,保安不要和记者发生冲突,但最重要一条忌讳是,媒体面前永远不要说谎,一旦说谎会非常被动。媒体报道事实,但是更关注态度。
最后一个是全程,互联网上突发事件的发布,一定是全程,不能只是一次,要注重新闻深度的挖掘。
创新:“不要拿着iPhone6S讲很土的话”
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在这样一个媒体武装到牙齿的时代,对卫生系统和医院来讲,只有创新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赢得主动权。
我认为创新最重要是两条,第一是创新载体,不能光在传统媒体、电视广播造纸上宣传,我们要吸引年轻人,要拿到互联网上的主动权,所以要用微博、微信、H5、微视频、微动漫、微电影。
第二要创新表达方式,我们不要拿着iPhone6S讲很土的话,就要讲网言网语,大家听着舒服。有些人因为长期在体制里面工作,不讲“领导重视”就心里发慌、脊背发凉,但面对媒体,在网络上,我们一定不要讲这些体制内所谓的官话、套话,要讲大白话。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发生踩踏事件,我们当天就紧急开发布会,第一篇稿子发500多字,通篇只讲伤情,只讲救治,不讲领导重视,网民反映非常好。但如果通篇讲领导重视,就会招致反感,这都是有现实例子的。总之我们一定要说老百姓愿意听的话。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
30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