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怎样用互联网为自己打造品牌?
2015/11/30 医学界

     导读:在中国,我们把伦理和慈善的属性放得过大,而忽略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商业属性,医疗机构是服务方,患者是购买者。

     作者:郑莹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由《医学界》主办的2015年中国医院宣传年会上,就诊通CEO金羽青发表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医患沟通》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的精彩摘要。

     我是医生出身,在交大医学院读到博士,在九院整形外科工作了几年,然后出来创业。出来后,对病人和医生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了一些改变。在中国,我们把伦理和慈善的属性放得过大,而忽略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商业属性,医疗机构是服务方,患者是购买者。我想讲一讲互联网给医患之间的商业关系带来的一些改变。

     患者选择医生途径的改变

    

     首先是患者的选择——患者选医生。以前患者选医生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看牌子,是不是主任医师、什么科、擅长什么,病人就开始选了,然后去挂号。实在找不到了就去找导医,但我们的导医其实非常不专业。还有就是看传统媒体,在媒体上看到某个医生看了什么病,讲了两句话就觉得这个医生不错,如果医生上过《人民日报》,那病人就更多了。根据医生的反馈,如果媒体报道过他,下个月的门诊量就会上去。另外还有口碑,老病人的推荐;当然还有一些医院之间的转诊推荐,这个也不是非常精确——一个医生对另外一个医院的医生了解程度并不高,往往是基于学术会议的了解,这种了解是非常浅的。

     而互联网产生之后有了一个很好的现象,通过一些网站病人可以很快对医生有一些了解。另一方面,比如百度贴吧对医生的差评很多,但是这个差评不一定客观,因为患者只对医疗结果和态度做评价,这种评价是不客观的。但这也是病人选择医生的途径。

     互联网途径有几个属性,覆盖面是最广的,当然它的转化率并没有那么高,在整形外科行业,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百度竞价获得一个用户,成本是1万元作用。患者要点N次筛选,找几个人咨询,到店就诊的转化率很低。百度竞价以及其他新媒体的出现也是患者选择医生的途径。

     互联网环境下医患关系的转变

     虽然互联网有很多渠道,但现在基本上被百度这类搜索引擎垄断了。现在医院都在讲去百度化,这是个重大的课题。另外还有微信和微博,这一块大家做得比较好,让患者选择医生的时候,有更多的信息获得渠道。

     反过来,医生其实也在选患者。以前我们看门诊的时候对病人也有筛选。一些医生注重宣传自己,一些医生到处参加学术会议,也是希望同行把病人推荐给他。

     有了互联网之后,未来门诊的作用会越来越弱。过去,病人认门诊大夫的职称,现在则逐渐在弱化。之前有个比较大的主任,突然半夜12点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能够让病人在微信上和他交流。我问他这么大的领导为什么搞这个,他说现在组里面的住院医都比他病人多。

     我就跟他解释,我说这个事不太适合他做。因为整形外科具有年龄属性,90后和90后可以聊在一起,80后和80后可以聊在一起,但50、60后根本听不懂他们的话。

     我们现在的医疗费用其实也不透明,一些民营医院,一个手术报备的价格是3000-100万,在这个区间内收费都是合法的。而公立医院虽然有卫生系统的价目表在,但出院的时候,病人可能并不会仔细看账单。病人对价格信息很敏感、很在意,但他没有获取的途径。而在未来,随着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价格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价格也会形成竞争。比如,现在很多第三方网站,双眼皮手术会搞199秒杀,公立医院的收费要2000块,他们就是这样来吸引大量的人流。

     医生和患者之间还会出现第三者。以前患者和医生是直接沟通、交流的,我到门诊去看,就诊医生负责。未来会出现什么呢?就是第三方去帮助患者去挑选医生,帮助患者和医生沟通,帮助患者做更多的资源对接,因为看病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事情;还有护士、护工,甚至国外一样的医生助理;还有保险公司的保险服务对接。

     另外很多的内科病都是心理疾病,谁来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还有外科骨折之后谁来帮助他康复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第三方的。就好像是大家打官司去找律师,总比你自己去弄要好,要专业。

     通过这些,医生的工作核心会发生改变。以前医生的工作核心是职称,从读书开始就是想什么时候可以升主治,什么时候升副高,什么时候升正高,好像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这个东西去做的。因为有职称才有专家门诊,才可以出去讲课,才可以获得更多优质的病人。商业化角度讲,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用更低成本获取客户。这是以前的打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患者。

     而现在有了一系列的互联网的东西,这些发生改变了。你不再需要职称就可以获得你的服务对象,你的客户,你的买单方,这样的话,职称变得不再重要。很可能过一段时间,主任、副主任都不再重要了,他不是技术水平的评定,而只是操作准入的标准,比如说心脏外科手术必须要达到正高经过一定的资质培训才可以。未来很多医疗体制性的东西都要围绕病人去做,因为他是买单方。

     我个人觉得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的转变,首先是医生要把自己宣传出去,很多老的医生,或者以前培养出来的医生没有这样的观点。第二是医生对患者的选择,以前是病人到门诊找医生,未来医生可能会只收一类病人,因为我有足够多的病人获取来源。然后是服务改变。最后我觉得从医生角度还是要感谢患者,因为没有患者,医生就无法成长。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

     30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