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岁的年轻人说没就没了……
2016/6/24 医学界

     导读:这个20岁的年轻人,打篮球后下河洗澡再吹风扇,感冒后"捂一捂"……人就没了。

     文:康巴果布白宗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周日晚上一个人嘴馋跑去吃烤鱼,吃饱喝足正满意地走在路上,却接到了高中同学的电话,非常的急,搞得我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仔细一听,才知道,她弟弟当天已经送到我院重症监护室了,家里人看不到,只能干着急,想通过我找人了解下。

     可能是作为医生的习惯,我开始很不地道地问起了具体情况,才知道这个20岁的年轻人,周五和人打了篮球后,约去下河洗澡,回宿舍后睡觉又空调开得很低,一副不凉快不罢休的样子,周六起来发现发烧了没在意,认为身体好,就没去拿药,想到过去所谓的“感冒捂一捂出了汗就好了”,就找出了冬天的羽绒服。等周日早晨起来时,已经感觉身体不行,跑到校医院去输液,半途昏迷了(用药史不详),被迅速转到当地医院,当地医院直接表示无能为力,让转到我院。

     周一上班时候我还找人要了好几个科的工号,挨个看看中心ICU、普外科ICU、神外科ICU等等,都没看到人,打电话给同学,才知道7点28分,同行们已经向家属宣布了患者死亡的消息。说实话,不仅仅是作为患者家属的我的同学缓不过来,连我也懵了,这速度也太不客气了吧?但仔细想想,过去老人们也说得对,不要仗着自己身体好就什么都敢做,最后搞得轻则落下一辈子病根,重则去见马克思,所以,年轻是本钱,但本钱也是有限的,切不可随便透支,随便读博。

     回到正题上,虽然到现在,还没有从病历系统上看到死者的信息,但从个人角度,比较倾向于羽绒服是罪魁祸首。患者除了发热之外,主要为神经表现,和婴幼儿的捂被综合征有着一定的类似,过暖、大汗淋漓,造成婴儿高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严重者并发呼吸衰竭、脑水肿、休克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婴儿捂热综合征的患儿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本次同学的弟弟虽然是20岁的年轻人,但正值壮年,基础代谢率高,能耗较大,很有可能出现了脱水的表现,从其家属的描述中可以发现,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比较接近,但因暂未看到病历,并不能确认一定如此。接下来的表现上,也具备非常高的相似性,不得不怀疑其遭受的仍然是捂被综合征,区别只是是年轻人。

     可能会有人问,捂被综合征是婴幼儿才罹患的疾病,20岁年轻人显然不是婴幼儿。但客观的说,尽管成年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强,并不能认为是无限制无条件的,患者处在感冒状态(当然并不能排除下河游泳遭遇诸如阿米巴等寄生虫等问题,但阿米巴具备潜伏期,短也有3-5天),本身体温较高,目前重庆气温白天最高可达30℃以上,再加上羽绒服的助力,体温调节能力的耗竭是完全可能的。

     人体出汗本就是一个散热的过程。如果在发烧时盖上棉被或者其他方法捂汗,出不出汗都很受伤。发烧了捂汗可能导致两种结果:出汗或不出汗。不出汗,体温会被“捂”得越来越高,体温的攀升给心脏等器官造成极大负担,甚至危及生命。出汗,大量汗液蒸发会带走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导致体力虚弱,出现虚脱。

     事实上发烧不能“捂”,“散热”才是根本之道。当体温在38.5℃之下时,可以用温水擦浴等物理方式来降温,同时让少量多次地喝些热水,帮助身体散热。在补水和物理降温双管齐下的同时,遵医嘱适当使用退热药物,达到降温的目的。降温才能给机体提供对抗疾病的基本条件,过高的体温会抑制酶的活动,而酶对机体的运转的意义则完全不用赘述。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国家,不可否认,几千年的积累肯定不乏精华,但因为种种原因,也存在着不少的糟粕,医疗相关的教育宣传,破除迷信、错误和误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仍然需要持续地进行。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来源。)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