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体重超过200斤,好不容易捡回命……
2016/8/14 医学界
导读:“我的心,是从这里重新捡回来的。”
文:罗震中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我是一个ICU医生。
早上交班的时候,鲍医生拿出手机来,说:兄弟们,听一个从来没有听见过的声音。
手机微信里,一个沙哑的陌生的男声说:再过几天,我就回来了。我觉得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
啊!杨易。这是杨易,他封管成功了!
杨易(化名)转进我们监护室是4个月前。一个体型超大的病人满身大汗,呼吸急促地从呼吸科转来。他的情况太特别了,当班的医生立刻叫我来看:主任,你来看这个人。
杨易体重超过200斤,换床的时候,6个人抬他。他在外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但是用的却不是一般的气管切开套管,是一根不同寻常的长达28厘米的加强型经口气管插管。管道的固定也很特别。半根管子拖在外面,有10厘米以上。造成了很大的呼吸阻力,咳不出痰来,所以我们立刻给他吸了痰之后,接上了呼吸机。
看了一下病历资料,又仔细看了一下他的套管,就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的一根管子。他太胖了,脖子很粗,而且头颈部位有特殊形态,为正常体型设计的气管切开套管对他来说短了一大截,为他做气管切开的医生只好用一根非常规使用的管子代替,这根管子的构造注定了不能随便截短,所以多余部分就挂在那里,造成了他咳痰异常困难。
上了呼吸机以后,他的呼吸慢慢平静下来,满身大汗,如同刚从水里捞出来。讲不出话来,但是可以写字,他写:我要死了,让我老婆来陪陪我。
他像一个吓坏的小孩子,不停地提要求,无论如何不听劝,以至于踢人。无奈,只好把他妻子和老妈从门外叫进来陪一会儿,缓和他的紧张。
从杨易进了监护室以后,成了护士中最不受欢迎的病人,谁轮到上班护理他,都会唉声叹气。一则因为他体重太大了,翻身,移动,对于柔弱的小妞们来说,不是易事。再则,他不象昏迷的,镇静的其他重病人,他清醒得很,要求很多,吸痰,翻身,漱口,热,换床单,等等等等,还有种种不耐烦和焦虑。如同一个坏脾气的大孩子。不高兴了会踢人和扔东西。
妻子好不容易替他说明白了这2个月来的病史:身体的超重让杨易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1个多月前,发生严重的肺炎。因为呼吸道异常塌陷和体型特殊,在A医院集结了麻醉科,呼吸科,ICU最厉害的医生,用了喉罩,无创呼吸机,支气管镜,可视喉镜,出尽百宝,插进了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
肺炎略微好转后,实在没有医生敢为他做气管切开手术,就转到上海一家顶级三甲医院B医院请了国内顶尖的五官科医生为他做了一个非常规的气管切开手术,手术过程中,差点心跳停止。好不容易放进了这跟导管。
气管切开后,他的肺炎好转,但是这根救命的气管插管太长了,他咳不出痰,不能长时间脱离呼吸机。在那个繁忙的ICU里成为一个出不去的难题,被“请”回当地医院去。
我们就是他来的第三家医院。杨易被困在不见天日的ICU床上,已经1个多月,转回来的救护车上,他觉得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只是“叶落归根”要死在家。但是,他并非耄耋老人,他才30岁出头。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跟管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杨易能够活下来,全亏这个非常规的管道。但是管子太长,28厘米的管子会有很大的呼吸阻力。所以,带着管子,他无论如何离不开医院。可行的办法,是用12厘米长的加长型气管切开套管来代替它。
不过,杨易本人,和他的妻子母亲都不同意更换管道,因为做气管切开的医生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不能随意动这个装置,要更换也必须到上海B医院的ICU去。
上着呼吸机,他还是“正常人”,可以活动。说到底,减肥这个亘古难题,可能是解决他生命困境的根本办法。他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就是因为体重太大,并且不断增重,才会到如此地步。
于是,就让他下床。用小推车,装上氧气瓶,装上便携式呼吸机,让他推着在病房里走动。所有药物都停掉,把影响他活动的,ICU病人身上的所有障碍都尽可能去除,拔掉从上海带回的PICC管,去掉连接监护仪的导联线。
这个场景在医院的ICU病房,还是蛮奇观的:护士陪着一个身形巨大的病人,推着小车,在病房里一圈一圈绕圈锻炼,锻炼一会儿,满头大汗,坐到沙发椅上,接上840呼吸机,自己戴上监测经皮氧饱和度的夹子,休息一会儿。满身的大汗,头顶有蒸汽。
杨易很乐意起床锻炼,开始下床锻炼以后,明显少发脾气,整个人阴霾气尽除,坐在沙发椅上休息的时候,手里拿个小哑铃,继续锻炼上肢的肌肉。有要求就写下来。
每天,我上班的时候,他会招手叫我,气管切开的状态不能说话发声,他写字来和我交流。
“94Kg”他写。很高兴的样子。护士们也高兴陪着他走:“宁可多走路,也好过看他在床上发脾气”。
体重每天都有下降趋势,严格控制饮食,和推着小推车锻炼,是他生活的全部。不得不说,被生存压力逼出来的毅力,是很惊人的。他的体重下降得很快。
一个多星期后,体重下降到91kg。杨易开始频繁地咳嗽。我和鲍医生仔细检查了一下,他的体重降下来之后,颈部明显细了一圈,原本在体内14厘米的导管过长了,刺激的气管分叉处。一活动,就不停地刺激性咳嗽。
我们决定给他做气管镜检查,如果有必要,把管子的深度调整到12厘米。
杨易同意做。因为频繁的咳嗽影响了锻炼。气管镜的准备工作,做得格外“铺张”。上海五官科医院那位医生的关照,还是很让人担心的,杨易的气道异常塌陷,一旦失去支撑,很可能窒息缺氧而死。
气管镜下得很顺利,留置了近2个月的管道,气管隆突和主气管粘膜上已经有明显增生。顺利地退出2厘米。可以看到,他的气管随着呼吸有明显的塌陷。依赖这根“救命管”的支撑。
因为气管镜的刺激,杨易咳嗽得很明显。退出镜子后,他习惯性地用棉签,去够管道末端无法咳出的痰栓。日常,他也经常这样做,管子在体外的那一截太长了,痰不能顺畅地咳出,经常不得以要用棉签伸进去把痰挑出来。
也许是因为气管镜检查后呼吸太深大,忽然,就见棉签从手中脱出,被吸了进去,整个棉签都在管子里了。从透明的管子里可以看到棉签的位置,但是够不着,拿不出来。
这根管子是杨易主气道的一部分,给这么大一个异物堵塞可不是好玩的。气道受阻,脸一下子就紫了。他惊恐地拍,抓,跺脚。那是濒死状态的死命挣扎。
连试两下,用镊子也夹不出来。再深一点,就要吸到体内去了,而且他已经是紫涨的脸色,氧饱和度降到70%,没办法了,我立刻把气囊的气抽掉,把这根管子,连着里面的棉签一起拔了出来。
杨易惊恐万状地挣扎状态。每次吸气都听到可怕的丝丝声。完全吸不进气。七手八脚按住他,把准备好的12厘米的加长型气管切开套管塞进已经形成的窦道里。
塞得并不顺利,他的气管异常狭窄。进入7厘米的地方,就有很大阻力。只好停下来,但是有了这个7厘米的支撑,他的窒息缓解下来。氧饱和度回到90%。
他惊恐地抓住我的手臂。鲍医生把气管镜再从导管内送了一点,说:再下,再下。随这深吸气时气道的扩张,我把管子1厘米,1厘米送到了尽头。这12厘米的管子一送到位。窒息的感觉立刻解除。杨易的脸色惊魂未定,红了起来。
一阵混乱过去,杨易,我,鲍医生,一圈七手八脚的医生护士,都吓得不轻。我感觉心脏狂跳,冷汗从背脊中间一溜淌下来,有脱力的感觉。左手臂上,给杨易死命抓住抓出了5个清晰的手印,一时半会儿退不去。他自己象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满身大汗淋漓。
鲍医生放下气管镜,来给他固定导管。这根“正常”的导管,好固定得多了,在体外只有短短一截,杨易惊魂未定地附胸不已。
意外更换了12厘米长的气管切开导管以后。杨易的生活出现了转机。原先多余的管子,造成了3倍的呼吸阻力。改了管子之后。他完全不用再上呼吸机,也不再需要吸痰。可以自己直接用力把痰咳到外面来了。
杨易大喜过望。用手机镜头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脖子上这个不熟悉的新装置。不再需要氧气瓶和呼吸机,可以轻松地下地走路。他继续锻炼的生涯,每天继续可以看到这样的奇观:一个穿着病号服的巨大身影,在ICU里这里逛逛,那里逛逛。逛到别的床边去看看护士做晨间护理,逛到办公室去找鲍医生。已经不需要护士陪在身边。
这个状态太“不像话。”我就让他转呼吸科去。杨易紧张地摇头。“不行,我不放心。”他写道。在3个医院的ICU一共待了2个月之后,他对ICU既厌倦又依赖,对回归正常生活有恐惧心理。
活动多了之后,减肥更加有效,体重继续下降。终于,在他“习惯”了一周之后,他同意转到呼吸科去了。
也是一项奇观:一个穿着病号服的病人,不用平车,不用轮椅,自己健步如飞,走出了ICU。和我们挥手再见。这个重获新生的家伙,就差没来个飞吻。
再过一周,杨易和老妈一起来ICU按门铃,他要出院了。尽管发不出声音来,但是他已经慢慢习惯和气管切开套管“和平共处”。满脸的喜悦,他写道:我没有想到还能活着走出医院。
他的体型小了一号,XL的红衣服,绿裤子都是新买的,一点也不在意脖子上醒目的气管切开套管,尽情鲜艳。
2个半月后,杨易减肥到81公斤。听从我们的推荐,去上海中山医院呼吸科,在那里治疗了气道内的粘膜息肉和增生,并且成功封管。封管成功后一能讲话,就立刻给鲍医生发微信:
“再过几天,我就回来了。我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
现在,杨易还在继续减肥,决心减到65kg,我们为他选了无创呼吸机,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有效治疗下,他的生活完全恢复正常。
这个吃了半年苦的家伙特喜欢鲜艳的颜色,紫红的汗衫,鲜绿的裤子,能多招摇就有多招摇。经常来我们ICU看看,和鲍医生嘻嘻哈哈,称兄道弟。脖子上巨大的疤痕有点醒目,但他一点也不想把他遮起来。
用他的话来说:谁身上没有疤?这是用来纪念这鬼门关边上晃荡的半年经历。
我告诉他,你应该感谢那几家医院的ICU,对于你那样疑难复杂的病人,每个医生每个ICU都是不容易的。
他说:技术上每个医生都是了不起的。不过上海的救护车回来的时候,我的心已经快放弃了,在这里下床,推着车重新可以走路的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可以活下来了。
我的心,是从这里重新捡回来的。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来源。)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