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网络支付诈骗翻番,你很可能中招 | 安全支付戳这里↓↓↓
2015/12/25 广东医疗

    

     导 读

     近年来,手机支付、微信、支付宝消费等移动支付手段越来越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风险。中国银联24日发布的2015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报告显示,网络欺诈近翻番,九成损失无法追回。

     过半人网上消费用手机支付 不同年龄人群支付习惯有差异

     这份调查报告是通过对超过10万份问卷的统计形成的,调查显示,82%的人都用过手机支付,占比远高于快捷支付、网银支付等。在个人网上消费总额中,手机支付占比今年首次超过一半,达51%。

     调查还显示,20至40岁的群体最喜欢用手机支付,40岁以上的人用的最多的是网银,而20岁以下的群体,用得最多的则是账户余额支付,也就是先充值再消费的方式,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等。

    

     男性偏向大额消费 女性千元以下消费频次高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女性往往是网购的主力军。但报告显示,男女在网上支付消费中的差别更多是在消费金额方面。

     中国银联资深风险分析师王宇表示,男性更偏向于一些大额的消费,女性则在1000元以下的场景中消费频次较高。

     网上消费月过千元比例为54% 沪、浙、粤“最能买”

     报告显示,今年每月网上消费金额超过1000元的比例是54%,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上海、浙江、广东的月均网上消费金额排在全国前三位,其中上海近四成的被调查者月均消费在2000元以上。

     网上消费中,实物类消费占比最高,为33%,其次是信用卡还款占26%、转账汇款占21%、购买游戏点卡等虚拟类消费占20%。

    

     网络欺诈近翻番 年长者损失金额较高

     今年的数据显示,有13%的被调查者遭遇过网络诈骗并发生了损失,而去年这一比例是7%。从损失金额来看,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损失都在2000元以上,是所有年龄段中损失金额最高的。而20岁以下的人群中70%的损失低于500元。

     盗号后假扮朋友诈骗占比近半 九成损失无法追回

     风险分析师指出,今年特别明显的特点是,在网络欺诈中,通过社交账号被骗的占比接近一半,即犯罪分子盗取社交账号后假扮成我们的朋友进行诈骗,这种欺诈成本低,获益方式更简单、诈骗金额更高。此外,因为遭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伪基站诈骗短信等遭遇损失的也比较多。

     消费者在遭遇网络欺诈后,存在报案难、立案难等问题,追回损失的难度比较高,损失全部或者部分追回的比例仅占4%,由银行、商户等承担的约占8%,绝大多数是由消费者自行承担了全部欺诈损失,比例高达88%。

     网络支付怎么用才能更安全?

     首先,尽量将银行卡升级到金融IC卡,采用新的产品可以明显降低风险。

     其次,尽量选择更多安全保障的支付方式。比如网上支付时,最好选择需要输入短信验证码的交易方式。

     第三,与社交账号绑定的银行卡也尽量不要绑定大额的银行卡、信用卡。网上支付的时单独设立账户,并设定支付限额。

     第四,选择可靠的网站安装正版手机软件,收到短信不要随意打开,防范伪基站盗用运营商或者银行客服号码发送诈骗短信链接。

     最后,一旦手机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向运营商报失,同时向银行挂失,第一时间冻结账户。

     来源:央视新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医药卫生人才招聘”,有合适的职位在等你!↓↓↓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广东医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