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广东确诊全国第2例寨卡感染病例!专家:转暖后传播风险会逐步上升 | 防范须知
2016/2/17 广东医疗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月15日通报,我省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患者情况从委内瑞拉返粤 在委经商

     据通报,患者男,28岁,江门市人,近年在委内瑞拉经商(该国为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2016年2月9日,患者从委内瑞拉返粤。2月10日,在从委内瑞拉返粤途中出现发热,12日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时发现有发热、皮疹。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立即采血筛查寨卡病毒,并通过广州120急救中心将患者转运至广州市医疗机构隔离治疗。12日下午该局对患者样本检测结果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当晚,省疾控中心复核检测患者样本寨卡病毒核酸阳性。这是广东首例输入病例。

     最新进展病情好转 尿液唾液仍能检出病毒

     2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患者标本寨卡病毒核酸阳性。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患者标本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16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通报了广东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收治情况。目前,患者仍在医院隔离治疗,体温正常,病情已明显好转。不过由于肝功能还有异常,尿液和唾液仍能检测出病毒,目前患者还在接受隔离治疗。据专家介绍,患者总体症状较轻,也非常配合。

    

     16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尹炽标(左一)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广东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情况。(新华社发)

     专家提醒广东可能会继续出现输入病例

     目前,中国大陆出现的两例输入病例均由广东口岸入境。作为祖国的南大门,广东时常会面临传染病输入的风险和挑战。“广东出现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表示,因为独特的气候和自然、人文环境,广东有着寨卡病毒“得天独厚”的传播条件。

     疾控专家研判认为,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地区的传播呈上升态势,而广东与美洲国家的劳务合作密切,人员货物往来频繁,与非洲和东南亚等疫情国家也有直接航班,疫情存在跨境传播的风险,广东也可能会继续出现输入病例。虽然病例输入后造成进一步传播的风险较低,但随着冬天结束气温回升,进一步传播的风险会逐步上升

     当前冬季气候条件不适合伊蚊活动,疫情在冬季传播的风险较低,但还是要继续加强出入境检疫及对输入性病例的防控。

     链接我国首例寨卡病毒患者已出院

    

     2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赣县人民医院收治病人的病房。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江西省卫生计生委通报,2月14日,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痊愈出院。这名患者于2月6日收入江西省赣县人民医院隔离治疗,经过省、市、县三级医疗专家精心会诊治疗,患者发热、腹泻、眼痛、皮疹、眼结膜炎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血清、尿液、唾液进行了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阴性。省专家组综合评估判定,这名患者痊愈出院。

     防范“寨卡”,你需要知道这些

     1孕妇尤需防蚊叮咬

     寨卡病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有约20%发病,感染者大多症状轻微,迄今为止未发现死亡病例。但因为存在与婴儿小头畸形的关联,当前主要风险人群在孕妇尤其是孕早期(1-3月)孕妇。最新的证据表明,巴西新生儿小头症等新生儿畸形可能与怀孕期间感染了寨卡病毒相关,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实他们之间的直接联系。

     目前,研究者已经从流产的胎儿病理标本中监测到寨卡病毒,并且也在小头畸形的婴儿中被检测到,因此,孕妇应尤需防蚊叮咬。

    

     2母婴、血液以及性行为都可传播

     何剑峰表示,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的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目前在南美流行区主要是埃及伊蚊,但广东境内乃至中国大陆,白纹伊蚊是优势物种,埃及伊蚊只存在于个别地区。“可以确认的是,白纹伊蚊会传播寨卡病毒,但与埃及伊蚊的传播效力相比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虽然都主要通过蚊媒传播,与登革热相比,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更加复杂。目前,寨卡病毒已被证实可经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性传播。

     如近期有过南美地区旅行史或即将前往南美地区的旅行者还应注意寨卡病毒的性传播风险,应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的性行为。

     3亲友在疫情流行地区应提醒防护

     应对寨卡疫情,我们该怎么做?何剑峰称,寨卡病毒并不可怕,没有蚊子就可以将寨卡病毒传播风险降至最低。“各街坊单位应动起手来,倒垃圾、清积水,开展春季灭蚊行动,防止自己养蚊子咬自己。”

    

     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指出,广东与南美地区交流较为频繁,不少广东人都在南美寨卡病毒流行区居住、经商、务工等。由于南美地区的官方语言主要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而大多数务工人群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往往与当地语言不通,也看不懂相关的疫情提示,具有相当的潜在风险。因此,他提醒,如果市民有亲友在南美疫情流行地区,国内亲友应主动告知相关疫情知识,提醒注意防护。

     来源:南方日报

    

    

     邀你来战!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识别上图二维码进入“猴赛雷”全国新春挑战赛!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广东医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