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一位病人手写的纸条,却温暖了无数医生的心!
2016/5/21 广东医疗

    

     近日连续发生的伤医事件引发热烈关注,就在大家谴责暴力、呼吁理解的同时,一张普普通通的字条,刷爆了朋友圈,也温暖了无数颗心。字条的主人,即将面临手术一位患者,看过这张纸条后,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们也大呼感动,小编也衷心希望医患之间能像文中的医生和病人一样充满着关爱和理解。

    

     这张字条,用工工整整的字迹写着:

    

     “手术过程如发生异常情况,家人不得与院方和医生发生任何不理智的行为。

     是技术原因由医院方处理。是就诊者本身的原因由患者自身负责。

     医生们可总结经验以便于今后的工作。

     患者 2016.5.0 立字上海一医手术室。”

     故事是如何开始的呢?

     11年之前得胃癌,1年之前得喉癌……经历过无数的大小手术,今年5月10日,来自青岛的张先生又一次进入了手术室。

     这一次,张先生要接受的是双侧腹股沟疝手术,他的心情比较复杂:有些紧张、有些担心,但是他相信医生会努力。

     在手术等待区,张先生把纸条交给了主刀医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日间医疗部(北)主任,李培明,一位普外科老医生。

    

     ▲配图

     “我做了28年了,第一次收到病人递来的这张纸条,非常感动。”提到这张普通而又特别的纸条,李培明依然感到很温暖,“那天连着进行几个手术,在结束一个手术后,我去看了张先生。因为做过喉癌、胃癌手术,他特别瘦,也比较担心这次手术,担心身体是不是吃得消。我给他鼓鼓劲,让他放松心情。”

     “说实话,从医生角度来看,手术是有风险的。但是,我们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张先生腹股沟疝已经比较严重,感觉到了痛,如果不进行手术,随时随地可能面临急诊,完全符合手术指征。”

     “没想到手术前,张先生递来了这张纸条。这是病人给予我们医生的满满信任。” 李培明将纸条传给了手术室里的所有医生和护士,那天大家的心都觉得很暖,很暖。

    

     ▲配图(图文无关)

     事后李培明才知道,张先生因为做过喉癌手术,说话很吃力,他就在手术等待区打手势让护理人员拿来纸和笔,一字一字写下了这段话。

     当天的手术很顺利。48小时后,张先生就出院了。

     让张先生如此信任的还有第一人民医院的很多医生。

     因为喉癌一年了,张先生到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检查治疗,因同时患有右侧腹股沟疝希望能一次手术解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生董频主任推荐他至腹壁疝门诊就诊。

     在门诊,张先生遇到的是日间医疗部的王海权医生。患者喉癌术后,不能开口说话,期间和医生沟通时只能通过纸和笔,王海权耐心且详细解答患者的困惑与注意事项,同时详细交待去哪复印相关病史,避免患者来回奔波,并及时安排手术。

    

     张先生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11年前因胃癌行胃癌根治术,1年前因喉癌行喉癌根治术,可以说是医生一次次帮患者逃脱死神的“魔掌”。在和医生一次次的接触中,他认为医生都是值得信赖、值得性命相托,“我们也是事后才从医生那里知道了父亲的这张小纸条。其实,我们一直也都很相信医生。”

     张先生为医生们的努力而感动。医生们同样为病人的信任而感动。

     王海权医生在微信里写道:

     “相继发生暴力伤医事件,似乎恶化的执业环境,让广大的医务人员对职业开始产生了动摇,应不应该继续坚守?

     但其实,这张小纸条告诉我们,还是有相当多患者从心底尊重和信赖医生,需要医生帮助他们战胜病魔与伤痛。这就是我们坚持做医生的原动力。

     我们没有理由辜负患者的信赖,有的只是更多的责任,和对这份工作更多的职业尊严和职业荣誉感。生命至重,仁心仁术,救死扶伤,功德造福,这就是卫生系统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点。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不仅要注重临床实践,还要身体力行,用心和行动来承载沉甸甸的医德,用心和行动践行“手术刀”的责任。

     同时,医患间彼此多一份信任,回归本源,协同合作、共同面对、战胜病魔。也真诚祝福这位写下字条的患者,好人一生幸福!”

     今天,我们依然选择坚守,因为你,给了我这份珍贵的信任……

     来源:新闻晨报

     真希望医患之间能多点理解!为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点个贊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广东医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