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中医每日推荐一周汇总
2015/8/24 德明中医

    

    点击上方"德明中医"可以订阅哦

    

     图:小猫同学

     摄于北京十三陵.8月22日

     德明中医每日推荐一周汇总

     2015年8月第四期

     服天气而通神明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这说的什么意思呢?这个因时之序啊,因的就是阴阳五行,顺的时序,春天完了是夏天,夏天完了秋天,秋天完了冬天,就是因这个五行相生的时序。“圣人抟精神,服天气”,所谓的抟精神,就是抟了我们整个的神气形当中的神气。这所谓的精神就是神气,因为这个神气由我们心中发出,化而成气,再化而成形,所以它是源头嘛,所以要继承这种神气的精髓,它的规律。而服天气,这个服天气并不是吸食天地精华之气,这个阴阳吐纳啊,而是理解天地生长转化收藏这个生机的奥秘。而通神明,最终能够理解整个变化神明的奥秘,这个说的很玄啊,所以说在这儿不作过多的讲解,一带而过,先关注一些细节,让大家对气学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延伸阅读:生长转化收藏的气机—《四季如何顺时调神》

     精光之道,大圣之业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什么意思,就是刚才跟大家讲的,精光之道,大圣之业,宣明大道,大家应该以能听闻到这样的经文而感到光荣和庆幸,如果不在这个地方听,你别的地方就听不到了。这《黄帝内经》能够流传下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宝藏。大家想一下,如果没有《黄帝内经》这本书,对于二千年的中医是不可想象的。《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书?就是一本神气文化的一本教科书,综合性的一本书。这种神气文化,以《黄帝内经》的形式流传了下来,所以说大家应该非常珍惜目前我们能看到这本书,并且有人能出来讲这本书。

     所以黄帝说的一点不为过,“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一定要斋戒、沐浴更衣,选一个好的日子,要把这些理论、经文记录下来。于是“黄帝乃择吉日良兆”,好的兆头好的日子,把这书恭恭敬敬的藏到了灵兰之室。灵兰是一个名字,一个专门藏经的地方,灵兰之室,以传保焉。因为黄帝恭恭敬敬地保存在这,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当然黄帝可以是虚指的,就是古人冒着各种危险,历尽千辛万苦,把这本《黄帝内经》保存下来。据我了解,黄帝内经错的地方不多,后来有的传到日本的版本,回头一看面目全非了。

     从气和神的层次来理解内经

     《黄帝内经》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它是继承和总结了先人对整个医学的理解,可以这样说,这种理解是脱离了形的层面理解,而直接在气和道、气和神的层面来阐述整个医学理论。所以说在这个里面大家听我来讲《黄帝内经》的话,希望大家可以尽量从气和神的层次来理解。即神气形三个层次和我们须臾不相离,随处在我们身边发生。举个最简单的道理,神的层次就是我们的思维意识、心念,我们或喜或悲,或怒或歌,这些都是神的层次。我们一定要做某件事情,或者放弃做某件事情,这些都是神思之变,神就是构成了我们整个世界的一个部分。

     形当然好理解了,形就是可以看到,通过五官可以感受的整个世界,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于形和神之间就是气(炁),国外没有对炁的明确认识,给西方人讲炁,他往往是不可理解,就认为是空气,仅此而已。但是我们中医或者说传统上对炁的认识虽然模糊但是是清晰的,有条不紊的。《黄帝内经》这本书绝大多数篇幅是从气的角度来阐释整个生理病理的,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细心体味。随着我给大家讲《黄帝内经》前五部分呢,会着重从气的层次给大家理顺整个经文的意思还有前后的关系。这个再多说两句,体会气很简单,希望大家可以多体悟云彩的变化,烟囱冒的烟,还有烧水冒的蒸汽,包括水流和我们的呼吸,这里面就是整个的气机流行的方式。

     延伸阅读:气机流行的方式—《五脏六腑气化的过程》

     什么叫气口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什么叫气口?顾名思义,气口就是气的出口,或者是气的关口,为什么叫气的关口?咱们讲过气学中医,人身一团气,气流行于身体里,营卫之气流行于经脉里,一身大气斡旋周流于一身当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气化的。那么气口在哪里?就是寸关尺,这个就是气口,在这气的出口或者关口,可以体察气的状态,也可以叫气的窗口,在这里开一个小窗,摸这个动脉,就可以体会人身磅礴之气的状态和运行,所以叫气口。古人对名词的定义很直接,没有那么多绕来绕去的,如果考证来考证去,考证得很繁琐,八成是路走错了,都是直来直去的,气口就是气的出口或者关口,在这里可以体察整个人身之气。

     气口为五脏之主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主就是能观察五脏一个主要通道的意思。

     “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咱们吃食物叫五味,五种味道作为代表,通过嘴进入到胃,通过脾胃的消磨,水谷之气蒸腾,取之变化为赤,化成血和气,沿着经脉养我们的五脏六腑。这种气蒸腾起来之后,必然沿着手太阴肺经,循行到寸口这个地方。同时循行过来这个气,也是一身之气的体现。咱们说过一身之气荣,则四肢百骸之气皆荣,荣是荣盛的意思,一身之气衰,则四肢百骸之气皆衰,这是一个整体。一个人乐,大家都乐,一个人不乐,大家都不乐,大家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些变化的,这只是说一个大势。就像股票一样,大盘一跌,大部分股票都跌,大盘涨大部分股票都涨,但是也有个别的逆大盘。

     中医摸脉为什么要取寸口

     为什么要摸动脉呢?动则吉凶可见,不动很多事情看不出来。就像接触一个人一样,坐那不动就不知道对方的脾气秉性,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办事,和你有接触,那对他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什么性情,人是否和善、随和,有没有心机等等。所以说处人才能知人,摸动脉也一样,就是体会脉搏搏动过程中气团的状态,所以取动脉,动才机见,其生机才能体会到。

     取寸口的原因就很简单了:

     三部九候上取颈动脉,中间取寸口,下部取踝动脉,三部脉相比中间的脉比较均衡,也比较反映整体的情况,从气的合和角度考虑应该取手腕的寸口;

     第二,从方便程度来讲,不能上来就摸患者的脖子或者脚踝,手是最容易搭到的,所以后来慢慢的就都取寸口了;

     第三,就像《难经》上说的荣卫在经脉中循行,“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复会于手太阴……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其实任何一处都是一个终始,不独寸口是五脏六腑、营卫的终始,所以这一点只是做一个托词而已,并不能把这句话看实了,认为寸口就是所有的脉气的终始。就像一个环形跑道一样,任何一点作为起点那肯定也是终点;

     还有一点,第四,手太阴肺经之气蓬勃而出,沿着肺经就到了寸口,此处的气比较滑利,比较能够体现气态,搏动的节奏及各种变动,比较适合医者去感受。所以一难主要在强调医者如何去评测这团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寸口的动脉。

     延伸阅读:《中医诊脉为何独取寸口》

     脾恶湿

     脾恶湿也一样,脾本身气就缓和,容易凝住,湿气粘连凝滞,很容易把脾本身就缓和的气进一步凝滞起来,脾容易湿,就是什么样的气就容易得什么病。比方说这个人体力不好,脑子好,容易得什么病啊?体力容易出问题,你让他背一麻袋东西他都背不动。嘴好使的人容易出什么问题呢?容易说错话,说过了,同时他可能得益于自己的这张嘴,但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人好在哪一口,它就容易在哪一方面出问题。这是两边的事情,不足也一样,不足在哪一方面就在哪一方面出问题,过于侧重哪方面,也容易在哪方面出问题。游泳也一样,不会游泳的会淹着,特别会游泳的也会淹着。所以说中间有一个中,把握好这个中才不容易出问题。

     比如说这个脾,脾气缓和就容易在缓和这儿出现问题。湿气一拿它更不得了了,什么叫湿?所谓的湿就是停滞,有这方面倾向的叫湿,并不单指水湿的湿。现在一伸舌头苔很厚,就说有湿。但这个是水湿吗?显然不是。便秘啊,大便溏啊,这些湿都不是水湿。我看过,有篇文章写大部分城里人得的都是湿病,要利水,要排湿毒,这是不对的。是由于你整个气机凝滞,不调不顺畅了,而产生的病态的湿,这叫湿滞。河流不能欢快地往下流,它流的越来越慢,越来越缓,淤泥也都产生了,这个叫湿。这个湿是利的吗?不是。是要重新让水流欢畅地流动起来,慢慢的湿就都带走了。同样我们这个整天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的,容易得湿病,这个湿是风寒湿的湿吗?显然不是。由于停滞而化湿。那这个湿是要理气调化的方式来治,不能利水,用薏米这样的药来治。这个说过多次了。

     延伸阅读:《大千老师讲中央生湿》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德明每日推荐往期汇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德明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