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组方的原则(上)
2015/9/15 德明中医

     点击上方「德明中医」可快速关注

    

     中医组方的原则(上)

     大千老师

     组方的原则归纳了10条:

     1.中正平和;

     2.刚而不猛; 3.柔而不懦;

     4.温而不燥; 5.凉而不寒;

     6.清而不枯; 7.浊而不凝;

     8.通而不暴; 9.攻而有守;

     10.补中带调。

     简单地把方剂的原则概括一下,虽然不周到,但大概的意思就这样。

     一、中正平和正常人本身就是一团中和之气,出了问题,稍微偏了一些,你配方第一条原则就要使方子这团气与人身之气尽量相近,不要差的太远,这一条非常重要。大家要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差的太远,容易影响到人身之气,会对人身之气有一定的伤害。譬如:这个方子开的和人身之气不相近,比如说开一个大黄,开巴豆,或者说开全蝎,蚂蚁等等,这些药的气跟人身之气是不相符的,明显带有这个药自己的偏性,而且偏得很厉害。这种药下肚以后会直接扰乱人身正气,咱们先不管它去不去攻邪气,首先要知道这药是扰乱正气,如果说扰乱的厉害就叫毒药,扰乱的不厉害叫副作用,但效果一样。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化疗药使人的头发掉了,这就是化学制剂的气和人身中正平和之气相差太远。

     你想想这股气进入人身体,人身要拿出多少中正之气去化合这些气?像一勺盐放到水里一样,这勺盐就是化学制剂,或者说就是不平和的药气,水就是你的中正之气,你想想一勺盐需要多少水来化它?我发现现在大夫开方用药这条原则完全摒弃,完全忽视掉了,他们在开方的过程中,没有这种理论概念,不知道开方的几条原则,不知道中正平和药跟人身之气相接。

     咱们经常吃的所有的五谷杂粮都和人身之气相近似,如馒头米饭粥萝卜白菜等等这些气很平和,跟我们人身之气很相近,所以我们吃了对我们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影响。否则,你开方就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上次我讲了巴豆劲大,人吃了就会爆泻不止;正品附子,你吃一些,10g左右,就浑身麻得不得了,而且有泻泄呕吐的可能。这些药在《神农本草经》上都是下品,不宜常服,不得已,用之来治病。我们组成这个方子尽量为中正之气,比如桂枝汤,就是比较中正之气的方子,桂枝白芍姜枣草,一般人喝了这方子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现代人开方子,这条原则大部分都丢掉了。很多人开方,求快,求狠或求稳,不理解中正平和的意义,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中正平和就是让方子之气跟人身之气相近,相近之后,人气稍微有点偏,你的中正平和的方气向相反的方向偏一点,来纠正人身的相偏之气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刚而不猛

     药劲大代表刚,药劲小代表柔,比如麻黄,干姜,细辛,附子,大黄等等这些药劲都大,开方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劲大的药让它缓和下来,体现刚而不猛的特点。怎么体现呢?比如用附子这个刚药时,加一个柔药,去缓和它的这种猛劲,加什么呢?加甘草,这就是一个方子,附子甘草汤。那么你用桂枝通经,为防止桂枝的燥性,加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这就是桂枝汤。那用甘草缓和大黄的猛劲,那就是大黄甘草汤。开方就是牵制,利用它刚的一面同时又要牵制它猛烈的一面,这样容易让它发挥它正面的作用,缓和它的疗效。

     现在很多人开方他不是这样,唯恐这个药不够刚猛,最简单的就是麻附细,不加任何制约的药。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均刚猛之药,过刚过猛,导致什么结果?很简单,伤正。一个人用可能表现不出来,一批人用马上就表现出来。比如肚子有寒,你用麻附辛去通他,如果这个寒是一天两天的,一下子好了,就认为这方药起作用,好用。但是一个久寒的放在那里,或者一个虚寒放在那里,或者除了寒还有其它淤阻的问题,光用麻附辛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还暗伤气血。所以说有人开麻附辛,我就建议再加点柔药进去,效果就好,不能轻易用麻附辛,不要让麻附辛跑的太远,这是原则。刚而不猛,也是中正平和的一个特点。比如:肚子有实气,有人要泻下,不断地泻,泻中要收一下,收中有泻,这样既能达到推陈出新同时又能达到守正这个目的。正气在,你才有御邪的能力,正气不在了,你下多大的方子都没有用。

     三、柔而不懦

     什么叫柔而不懦呢?你的方子柔缓但不怯懦,和刚而不猛,刚而不烈是对立的。有的人开方太狠,什么毒药下去了如附子、蚂蚁伤身,什么都敢用,搞得病人气血暗耗,上吐下泻,眼睛发黑,肢体麻木。病本身不重,越治越重,都是开方过于刚强伤了的病,它的反面就是开方太怯懦,我们可以开柔缓的方子,但一定要柔而不懦,缓而不懦。比如:治一个风寒感冒,来势汹汹,发烧39℃,这时你要开一个很懦的方子:如:紫苏、藿香、陈皮、桑叶、菊花,药劲就很小,不能达到御敌的效果。再说很多药店的紫苏、藿香就是一干草,完全没有了药的气味,劲小的很,再加上桑叶、菊花这药非常轻柔,整个药劲过于懦弱,不能很好地御邪。所以我们开方一方面不能过于刚猛,同时也不要开过于懦弱的方子,比如小孩的食欲不振,上来就是焦三仙,谷芽,麦芽之类的方子,过于懦弱,也达不到治疗效果。

     四、温而不燥

     什么是温而不燥呢?比如说一个寒证的病人,上来开方就是肉桂、干姜、附子,这些太燥了;开方一定要温和,温里散寒的,同时又要避免过于辛燥,辛温燥烈。后世评价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就过于辛燥,伤正,所以我们开方要避免辛燥。怎么避免呢?很简单,加点甘润的药就可以了,如干姜,肉桂,加点麦冬,白术,茯苓稍微缓和一下,让它达到温而不燥的效果。

     五、凉而不寒

     就是开方不可过于寒凉,可以凉,但要凉中带温,不要过于阴寒。比如说咱去一个热,你上来就是三黄(黄连、黄芩、黄柏)加石膏、知母、龙胆草、大青叶、木通,一派寒凉之药,这个方子就不好,偏一边了。如果你想治疗这个热,开方要凉中带温,凉中带散,凉中带补,不要过于寒,开方怎么开?比如一个胸膈中有热的,三黄可以用,石膏竹叶也可以加,然后上其它药:麦冬、甘草、大枣、升麻、柴胡、炮姜缓解,这就是凉而不寒。即使是大热的病,也不要开一边倒的药,稍微过了就伤正,稍微不对症就伤正。

     所以说不管是刚而不猛,柔而不懦,温而不燥,凉而不寒,都要体现中正平和之气,这就是孔子讲的“时中”,时间的时,中间的中。中正平和之气不是一根棍子立在那里,就直立在那里不动,它可以稍微偏左,也可以稍微偏右,但是不可极左极右,与时消息嘛。做到这样很难,所以中医大夫看病开方就要适中,微左微右,不能极左极右:开刚药可以,但不能猛;开缓药可以,但不能懦;开温药可以,但不能燥;开凉药可以,但不能寒。

     注:本文节选自《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9课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德明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