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会不会让人类更安全呢?
2015/2/3 哲学园

     使用互联网就要接受

     其内在的民主逻辑

     吴国盛

     [作者按]2014年8月14日,2014夏季腾讯思享会“中国说”在北京正院公馆举行。我应邀参加其中的“大数据与基因技术可以让人类更幸福更安全吗”专题讨论,发表了约15分钟的发言,网上发布的文字整理错误很多(特别是关于时间性一段,基本让人不知所云),现略做订正发表如下。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新技术会不会让人类更安全呢?我觉得不一定。不必然使人类更幸福更安全,但是也不会一定让人更不幸福更不安全。

     我讲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技术是有自主性的。过去我们总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它是人类的使用工具,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这个思想很肤浅,而且往往并不正确。技术有自己的自主性,有自己的结构,某些技术必定指向做某些事情。比如,菜刀必定是砍东西的,至于砍人还是砍菜,那在其次,“砍”是它的意向结构。比如,互联网就是一种基于民主意识形态的技术配置,网民可以平等分配信息,共同分享这个信息,因此它只可能首先出现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任何其它国家都发明不了这样的技术。互联网技术被中国人民使用以后产生了双重的后果,一方面是跟上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节奏、新经济的转型,为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大家觉得很好,国家也很高兴。另一方面是引发了一个潜在的后果,那就是你可能要被迫接受民主、平等、开放的意识形态,这一点我们也看得很清楚,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多年也是中国政治民主化推进最快的十多年。我是做技术哲学的,我的技术哲学告诉我,别老想着堵、围、设置防火墙,接受互联网意味着要被迫接受它的逻辑,技术的这种自主性是当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所以,你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在新技术的条件下改变、调整传统的意识形态,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逻辑。你当然可以建防火墙,但是翻墙也很容易,这是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平等、自由、开放已经内化在它的技术设计之中,使得造防火墙麻烦,翻墙容易。

     所以,第一件事情,技术是有自主性的,不是你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的。一旦进入座架之后,你想不用很困难。戒网,戒手机,“戒”这种说法就意味着某些事情你做了之后想不做很困难,而想做很容易,这就是技术的逻辑在起作用。刚才讲的社会统计大数据也好,基因方面的大数据也好,都是现代性的逻辑在迫使我们不得不做。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现代技术和新技术里的自主逻辑,那个自主性是朝向人类幸福和安全还是不利于?我们要对它有敏感。

     过去马克思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表达的就是技术自主性的思想,形象地显示了技术造就社会制度变革的伟大力量。今天中国社会走向民主化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

     第二件事情,技术与时间相互构成。我为什么讲时间性呢?因为时间性是幸福评判、安全评判的最终依据。时间性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结构性的东西,它既是生活动力的源泉,也是生活方式的限制。有许多层面。在物理时间的层面,有昼夜的交替,有四季的轮回。在这个层面,人类的生活充满意义。许多意义来自于这个层面的时间性。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人类基本的生活模式,是来源于昼夜交替这种时间性,因此,人类不能够昼夜颠倒,更不能够有作无息。如果新技术让我们昼夜颠倒、有作无息肯定让我们不幸福、不安全。

     时间性也有生物学的层面。我们人生是一个渐次展现的过程,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你不能说能不能发明一种技术,把一生过得快一点,在一天之内过完算了。可以肯定,一种新技术若是让我们缺少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一个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安全的技术。我们的身体本身也有它内在的时间结构,它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需要数百万年,因此环境的整体改变不能太快了。抛开这个时间结构,你都很难说环境改变是好事还是坏事。地球发育早期的时候,氧气对厌氧菌是毒气,今天是几乎一切生命都需要的好东西。不是有人开玩笑说,未来人类都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物种,做饭时不加点滴滴畏都觉得饭菜不香。所以,问题不是环境发生改变,而是人类的生理时间性无法突破自己的限度。

     时间性还有人文的层面、文化的层面。人的自我认同靠的是这方面的时间结构。你入侵我世代居住的地方,改变我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这被认为是不能容忍的,但是从长时间段来看,人类文明的融合又是必然的,自我孤立必然造成进化停滞、文明落后。个人也是如此,“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让我郁闷;另一方面,休漠说得好“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在这些人文经验中起作用的,都是时间性。未来的高技术,让人类感到幸福还是不幸福,安全还是不安全,都取决于它与人类种种时间性的关联。

     然而,时间性又取决于什么?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意思的要害。我想说的是,时间性是与技术相互建构的。任何层面上的时间性都是与相应的技术相适用、相关联的。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这种时间性显然是现代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采用造成的。固有的生活方式不过是过去某一套技术塑造而成的,在新技术面前,这套被固定的生活方式受到新的挑战。所谓幸福、所谓安全,都是时间与技术之间互动的结果,有着广谱的可能性。

     安全也是主观感受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更多人来分享信息,从而分担责任,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更安全一点儿。独夫民贼一意孤行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的事情,恐怕不大容易得逞。但是安全也不是客观的,跟幸福一样,也是一种主观感受。信息传播太快、信息量太大、信息工业太发达,反而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我的安全感跟我们掌握的信息量并不总是成正比,并不是我知道得越多越觉得安全。传统的看法是,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安全感,科学就是这么来的嘛,有了科学知识你就不会产生对自然界的恐惧、对诸神的恐惧。有一部分道理,但不尽然。且不论人生最根本的死亡问题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被清楚的知道,你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死,这没有办法知道,因此,最根本的恐惧是没有任何办法消除的。这个不论。这里要说的是,有些东西不知道还好,知道得越多,越是担心害怕。吃完饭打开电视哪儿哪儿都是水灾、地震、病毒流行,你就觉得世界怎么那么乱?为什么现在地震这么多,好像过去地震很少。并不是真的很少,只不过那时候信息不通,你不知道而已。所以实际上,你知道的信息越多反而越没有安全感。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带给人类更多的安全感,这不可一概而论。

     转自吴国盛老师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dc0620102vd1a.html

     鸣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