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阎崇年事件看“学术自恋”
2015/2/9 哲学园

     这是小编多年前的一篇乱弹

     拿出来应景一下

     iwish

     用价值观立场或意识形态来批判阎崇年清史研究是不公平的,但认为阎先生的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是价值无涉的,似乎也不太正确。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学术研究中的自恋问题。即,由于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过分迷恋和肯定,而导致产生对研究对象的不客观见解和评说。而这些见解和评说往往又是要么过分赞誉的要么极度批判的,因此,在表面上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研究者的立场问题、价值观问题或意识形态问题。阎崇年先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即是这种由于自恋研究行为本身和对自身的价值的一种变态性的肯定而产生的对研究对象过分赞誉的问题。这在中国尤其盛行,于丹的论语,钱文忠的玄奘无不表现出一种自我陶醉,洋洋得意的神迷心醉的神情,表现出一种萎琐低俗的学术素养,正所谓敝帚自珍是也。这种思想严重扼杀人的创造性,在学术上形成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局面。所有这些少的正是一份潇洒自如,自由自在,客观严谨的学术气质、学术素养以及健康的学术心理。

     另一个极端是由于学术自恋而产生的过头的批判态度,这在西方比较常见,马克思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是过度的。。。。

     事实上,就连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存在这种自恋而导致的非客观公正的态度。其实,我们很难分清楚是信仰还是自恋导致一个人的行为,在一个观点还未形成的探索的初期,也许不存在信仰和自恋问题,在这时期,相对而言,研究是客观公正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付出的增加,期望的增大,信念随之形成,自恋也如影相随。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这也许可以归结为学术方法问题,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学术的行为心理学问题。作为学者,学术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