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哲学
2015/2/21 哲学园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哲学?

     知乎|元咩咩

     哲学是个荣誉头衔,有传承的谱系,谱系在西方。

     目前公认的,有人说初祖是泰勒斯,但我觉得使哲学自成一脉并且起到决定性奠基作用的,还是后来的苏格拉底。N 祖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一脉传承,有亚里士多德一脉传承,二者在中世纪经院内的继承者分别是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在文艺复兴时期,门内纷争依然明显:唯理论一脉继承的柏拉图,经验论一脉继承的亚里士多德,最后有一奇才康德出世,统和了门派之争,甚至在三百年后的今天都被英美、欧陆二系奉为二宗共祖。

     康德之后三十余年内奇才辈出,谢林费希特黑格尔,其间爱恨情仇无数,最后,黑格尔认为他已参透哲学门下终极奥义,在生前就完成了自己的体系,宣称“哲学”在他这里已然达到了大成止境,后人没必要接着练了,从此封刀。

     黑格尔几乎统一了整个哲学界,但和平的幻象在他死后立刻分崩离析。巨人倒下后,江湖一片混乱,其宿敌叔本华的势力一度大涨。而在黑格尔生前就被一直压制的自然科学外道,也乘机夺回了自己的地盘,并且几乎终身把哲学视为宿敌——这也算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那段黄金时代的反抗吧。但无论如何,黑格尔的法脉尽管没有断绝,却已经式微。此时的黑格尔门人,因为对祖师遗留之秘籍的的理解不同,分成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前者强调黑系的“辩证法”功夫,后者则认为黑系心法的精髓在于“绝对精神”的自在运动,而最终归于基督教或神秘主义传统……种种纷争,不提也罢,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后席卷半个世界的共产一脉,其开派祖师圣卡尔,便是出生于青年黑格尔派。至于圣卡尔的故事,甚是传奇,这里就不再赘述。

     无独有偶,现代哲学也始于对黑格尔的反抗,其间涌现的奇侠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一般炫目。在这群人里,既有实证主义一派的创始人孔德——此人后来走火入魔,甚至意图创立一名为“人道教”的邪教——也有年轻时放浪形骸,而最终却皈依基督教的丹麦人克尔凯郭尔,更有功力远胜其师叔本华的千古不遇之奇才尼采——这家伙最后因为某种神秘的原因精神失常。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正统的哲学谱系都不屑于将克氏与尼采等人记载在其中——他们是叛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被哲学门内认可。至于他们自己,同样也不屑于将自己限定在哲学这个头衔之下——这个头衔在他们看来,负载了太多不该负载的东西,已经几近变质了。 这些转瞬即逝的璀璨流星得到他们的应得荣誉,是那两位瓜分天下的少年出现之后的事了……

     那是二十世纪初期,黑格尔死后的哲学界依然处在混乱中,两位从数学外道半路出家的少侠横空出世,开天辟地,把混沌的天下一分为二——一位自称受了柏拉图至康德的无上心传密法,又将数理逻辑的内功引入到哲学门内。其门风迅捷如电,直切要害,伤人无意,落手无情,其名曰弗雷格,创了分析哲学一脉。

     另一位则以哲学这一头衔的正统继承人的面貌问世,着手于意识与对象、存在与实存等传统哲学概念,最后奇思妙想,将学说发展至生活世界与先验主体。其论著颇多,其门风用意绵密,繁琐细微,滴水不漏,麻雀不飞,其名曰胡塞尔,创现象学一脉。

     提到这两位,不得不提他们的一帮门人——弗雷格的追随者有罗素,也有一个被称作维也纳学派的凶恶团体,但在笔者看来,他门下最具传奇色彩的还是那位叫维特根斯坦的奇才。维氏师从罗素,只用了寥寥几年便超过了同门的所有人,最后把自己的所有思想总结在一本名为《逻辑哲学论》的心法中。他写毕此秘籍后,顿觉高处不胜寒,天下无敌了,从此决意金盆洗手,到一个鬼地方当了小学老师。后来学派遭受危机,徒子徒孙们招架不住,想起了还有这么一位归隐的师兄,于是便三顾茅庐将其请出——早夭的奇才拉姆塞也在拜访者之列。据传拉姆塞经常灰溜溜地等在维特根斯坦的教室门口,等他给那些愚蠢的小学生讲完课,手里拿着《逻辑哲学论》,毕恭毕敬地询问维氏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而维氏则会以很简洁的语言为他解释。有时候拉姆塞还是听不懂,维特根斯坦就会骂一声娘,告诉拉姆塞:那我只好再重复一遍——在维氏看来,最贴切的解释已经给出来了,不可能再出现第二种替代品,所以只好重复。

     在博士学位的答辩仪式上,维特根斯坦面对摩尔、罗素等诸位师父师叔,很霸气地将《逻辑哲学论》“啪”一下甩在他们跟前,撂下一句话:不用问了,我知道你们看不懂这本书。罗素、摩尔等人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最后还是乖乖授予了他博士学位。维氏从回哈佛的火车上下车时,一位接站的经济学家感慨道:我看见上帝从火车上下来了。

     维特根斯坦后期开始清算自己前期的自傲:他发现他的那本《逻辑哲学论》并非滴水不漏,所以他开始以年轻的自己为对手,在假想中与自己过招。最后他没出什么书,但他的一些遗稿和讲课笔记被徒子徒孙们整理了出来,被命名为《哲学研究》,里面充满了只言片语的散论,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究则令人冷汗直下——这就是这位一代宗师与自己一战的结果。他太强,以至于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对手。他赢了吗?我看只有他自己知道。维氏最后死在病床上,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的一生很幸福。

     在胡塞尔的追随者中,最有争议也最有实力的堪称魔头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先潜入胡塞尔门下,打杂 N 年,在之后居然一跃成为了胡塞尔后半生的主要对手。海德格尔在编篡胡塞尔著述其间,遍阅其武学手稿,也叹此人天生奇才,竟将其师的武学精髓吸收殆尽,化为己用。不过几年,海德格尔先以一本《存在与时间》掀起学界轩然大波,而后又在纳粹统治期间将其师胡塞尔排挤出门派————其用心良苦竟至如斯,老谋深算竟至如此!直到那时,众小辈才恍然大悟,原来海德格尔的内功是希腊人 - 尼采一系的,胡塞尔的现象学只不过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罢了。但此时海氏如日中天,胡塞尔碍于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亦无力与之抗衡。至于政治哲学的女奇侠汉娜·阿伦特,作为海德格尔后来的徒弟,居然也与海氏有过一段私情……叛出师门,勾引女徒,断交挚友,支持纳粹,行事风格之离经叛道,让多少后人因为这些劣迹而将其心法弃之如糟粕。有人说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功力已超过了胡塞尔,但在胡塞尔去世后的很多年,后人才从胡塞尔的遗稿中发现了破解《存在与时间》的几部残卷,后来这几卷残篇被以《观念 II》、《观念 III》为名出版,但此时海德格尔已经远远超出了在《存在与时间》中展露的实力,其一身功夫混合了尼采心法、亚里士多德古奥义、灵知派口诀、诠释学传统以及胡塞尔现象学的一部分精髓,魔功已成,更有伽达默尔等高手在侧,已然势不可挡……传说海德格尔从佛学和道家隐秘地汲取了很多营养,而这一猜想绝不是某些人嗤之以鼻的无稽之谈:海氏的路数,到最后竟然隐约带上了一种东方的神秘气息。又有传说,说海德格尔独居在山上,有一天得意地召见自己的门徒伽达默尔,让后者看了自己新写的论文——但读着读着,海德格尔却突然愤怒起来,一掌打在桌子上:“老子现在写的东西怎么一股中国人的味道……”伽达默尔事后回忆,海氏的神色是悲伤的,而海氏的影响在东方比维氏大,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海德格尔的后期心法被集结在一本册子里,这个直到他死后才出版,被命名为《哲学论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命名与维氏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何其之像!二者都已经臻于化境,返璞归真了。但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作为两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手,最后终究没有一战,这究竟是身为高手的默契呢,还是命运使然?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用知道,尽管这并不是人人承认的——维氏与海氏二人,独领哲学门内风骚大半个世纪,这也就够了。

     ……至于之后的小侠奎因、法国神经病德里达,这些固然也是功力极强的高手,但总归没了上一辈大侠的那些传奇色彩。另一方面,虽然这几十年内也有美国实用主义一脉,欧陆存在主义一脉等较小的传承,但前者与实证主义等一同并入到了分析哲学一脉里,号称英美传统;至于后者,也与诗学(美学)、诠释学等小支派一同并入到了现象学一脉里,号称欧陆传统。至于门人人数,分析一脉占七分,现象一脉占三分。天下大势,现在就归在这三七分里,这三分与七分变或不变,就算是最有智慧的门人,也无从得知……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只留下了我这样的小辈叹为观止。

     PS:前几年欧陆和英美争这个头衔,争得很厉害,有些激进的门人直接提议咱们把哲学这个头衔销毁了得了。。

     好了,故事讲完了。中国在哪里呢?

     答案是:这就是个门内之争啊!当然没中国什么事儿啊!别的门派有别的门派的爱恨情仇,中国有中国的孔孟传承,也有黄老或老庄传承——后面这俩是中国的门派,是中国的门内事儿,这就和西方没有儒学或道学一样的!

     你总不能因为两个门派的招式有相通之处,就认为两个门派的头衔也是相通的吧??

     转自知乎

     鸣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