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潮的哲学,你了解吗?
2015/4/10 哲学园

     近30年的哲学潮流

     作者/oldgoat 编辑/小狼

     (@oldgoat碎碎念:你这是让我去写工作回顾和展望报告么,而且还是在我正忙着出去玩儿的时候?!(╯‵□′)╯︵┻━┻)

     一几点说明

     首先说明几点:

     1,哲学和科学“进展”的方式不大一样。哲学就是要考察那些特别基本的观念是否正确,而这种考察引起争论的可能性实在太大。哲学两千多年就是这么争过来的,而且以后肯定会继续争下去。于是,哲学进展大多不表现为学界主流共同承认一个新的理论可以取代一个旧的理论(从而不像科学理论的进展),也不表现为学界发现和共同确认了某个新的事实(从而不像科学观测和实验)。哲学进展最重要的表现是拓宽哲学的问题域——包括提出新问题和将旧的问题适用于一些新的领域,以及提出新的视角、方式、技术来理解和解答问题。因此,我在哲学家们针锋相对的观点有哪些? - oldgoat 的回答列出来的争论中尽管有很多都绵延了上百年甚至千年,可是说起来在近期都是有进展的。不过我在本答案中会尽量不挑选这一类可以追溯得特别久远的、至少在百年前就已经在观念上相当成型的“进展”。

     2,鉴于以下原因,有很多进展也许很难为人所知。第一个是哲学研究者的职业化水平加深得很快,每年论文产量很高,有些有价值的个人贡献很容易被淹没在论文大海之中。其次是哲学界不像各门自然科学界那样是高度统一而专门化的共同体,很难有公共性的指标来让大家共同评价某个贡献,而且也缺乏有诺奖这样的公信力高的评选制度(Oxford的Locke讲座、Lakatos奖等有类似的职能,不过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第三,除了第一点原因之外,中国学者的贡献也许还因为语言等原因而更不容易流传,甚至可能永远不为人所共知(比如我自己的……T_T)。

     这不是哲学的错,而是体制的错(╯‵□′)╯︵┻━┻

     3,其实回顾20世纪哲学的话,“30年”这个时间段对于突显出一些显著的进展而言会显得比较尴尬。稍微多追溯一点、考察到60年代之后,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显得更加恰当。

     4,本人是个懒人,换句话说我不是刷论文成性的人。因此下述的一部分进展我只是了解情况,但你要是让我非常具体地指出这进展到底是谁弄出来的的、出自哪篇大作,这个对我来说要求太高……

     二1.5个大发展

     最近几十年来,如果要挑选出真正能够横贯至少大多核心领域的进展,那么我会给出一个半。一个就是模态观念和相关理论(包括模态逻辑)的进展和在各领域的贯彻;半个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大规模交叉。

     1模态研究

     关于模态的研究,就是关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研究。按照我自己的观点(分析哲学对于胡塞尔的悬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 oldgoat 的回答后半截),这一点在结合了概帮(【注1】)理念之后,也许就是哲学真正的,绝对无法去除以及可以完全正面抗衡科学冲击的核心(莱公威武)。

     更进一步地说,首先,对模态本身的研究就会形成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语义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可能世界语义学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地理解涉及到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各种(尤其是表现为命题的)知识。可能世界形而上学则更进一步,要去研究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本性。后者即通常要诉诸对可能世界的本体论考察。David Lewis和Kripke即为典型的可能世界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的两端,我的一位同门在博士论文中则给出了第三种类型的观点。

     其次,模态性是一个哲学“钩子”,有很多哲学问题都可以在模态观念下获得更好的重构或者呈现出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自然规律的本性,尤其是关于其是否普适/具有必然性的争论;如果具有必然性,那么会是什么样的必然性?物理定律在物质世界中是否具有普适性?为什么? - oldgoat 的回答

     2,思想实验的有效性限度,这里特别是指“可想象性”与“可能性”之间是否有差别?大多思想实验一般是在心灵中可想象的,可是这种可想象是否就相当于在理性上可接受的“可能性”?如果不是的话,那些稀奇古怪的思想实验对于论证而言是否还那么有效?或者反过来说,各种可能性是否就是我们可想象的那些东西?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一问题是由关于zombie思想实验的讨论引入的。

     3,很多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语义学问题都在模态背景下更加清楚或有了新的讨论空间。比如对本质的刻画、对指称问题的解释等等。(后者在一个名称具有并且只有一个含义,但最多只有一个指称。为何最多只能有一个指称? - oldgoat 的回答中有所体现)

     2哲学与科学的大规模交叉

     哲学和科学的大规模交叉之所以在我看来是“半个”大进展,是因为这个情况带给哲学的东西真的有喜忧参半的意味:

     从正面的角度来说,这个情况有以下好处:

     1,科学进步为哲学提供了很多新的对象领域、新问题和新角度。比如物理学进步让哲学能够对对称性、量子场论和弦理论(量子力学哲学都已经有点过时了)等等进行哲学化的诠释(interpretation);量子力学研究新提出了自由意志定理,有助于哲学思考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认知科学研究和心智哲学(这个领域的概貌可以看怎样严格的区分目的、动机和原因? - oldgoat 的回答)、知觉哲学之间结合得非常紧密,等等。

     2,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哲学提供一些经验性的、可以“切实”把握的证据,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分析。比如刚才提到的认知科学对哲学帮助有一部分就是如此。

     从反面的角度来说,这个情况过分地推动了自然主义成为潮流——尤其是不加以理性考察的潮流,特别是“培养”了一大批在哲学上非常懒惰的所谓“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就是以下的这副模样:“这件事情的本体论基础是什么?”——“都是科学研究的那些物理或生理对象,其他的选项我都不同意,也不想去了解”;“这个问题要用什么办法去理解和解释呢?”——“都是科学研究用的那些方法或者得出来得理论,我们就别多想了,等等看科学家怎么说吧”。

     ……………………………………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对自然主义的不接受程度从大到小可以按以下顺序来排:数学、逻辑、概念和命题等抽象知识的自然主义>道德的自然主义>心智和知觉的自然主义。

     心智和知觉的自然主义还是有不少合理成分的,尤其是以其为背景可以支持语义学和认识论上的外部论,而后者确实比较好地符合了我们的很多(尽管远远不是全部的)关于日常语言和认知的观念。

     三补充拾遗

     其他的还有一些价值比较大但是横贯性不那么明确的进展,比如康德哲学的再接受(尤其是关注其先验性,如当代对先验论证和知觉概念论的研究)、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的交叉之类的,不提。

     ===========================

     最后特别附送一些科学哲学领域的进展:

     1,以所谓“语义观”(semantic view)为代表的对科学理论的新观念和新的理解方式(背景可参见卡尔纳普的「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有本质区别吗? - oldgoat 的回答),将以前把科学理论单纯地理解成为一个公理化的语言陈述系统的倾向,扭转为理解成一系列模型【注2】和数学结构的簇(当然,仍然容纳理论陈述的存在,只不过是强调理论的核心不在于其陈述)。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讨论科学理论的真值、检验和确证方法、模型的表达/表征方式(替代传统的指称理论)、科学还原和统一关系等等问题。(本人的哲学立足点和贡献主要在这里。从博士论文以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基于概帮理念,为“语义观”中的各路模型和结构等提供统一的形而上学基底和语义学上的理解方式,再进一步去解决其他与理论相关的哲学问题。 )

     2,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新型讨论。个人认为,传统的这双方争论在van Fraassen的“The Scientific Image”之后已经基本上固化了,双方立场已经相当鲜明而且难以调和(当然这种立场说起来也可以追溯个早几百年)。“语义观”冲击为这种争论注入了很多新血液。一方面是有“新型”的实在论(或者说是反实在论?),比如“结构实在论”等;另一方面是产生对于模型和结构本身的实在性的讨论(比如有模型是否为虚构的争论)。

     3,关于自然规律/科学定律本性的讨论。除了刚才提到的基于模态观念的发展之外,还可以将这种讨论扩展到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等规律性没有物理学那么明显的领域,包括以这种扩展反过来去反思物理学定律的本性,比如对于“其余情况均同”(ceteris peribus)定律观的讨论等。

     4,对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IBE)的研究,并将其用于为归纳方法和科学实在论等进行合理性辩护。

     5,贝叶斯主义确证理论的兴盛以及和统计学、决策理论等的联合。

     6,(这一点不大想写,毕竟有一些和科哲已经没有直接关系了)库恩科学观的五花八门“发展”,从弱化的到激进化的都有。弱化的如Lakatos的“研究纲领”、Laudan的“研究传统”;中性的如科学技术社会学和科学史中的“外史”研究;激进化的如Feyerabend的观点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等。

     尾注

     注1:概帮传承可参见“概帮”——江湖之分析哲学 - 羊村历代哲学志 - 知乎专栏。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

     注2:哲学家的“模型”观念覆盖但不止于科学中的那些模型(例如质点、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和DNA双螺旋结构等)的特征。比如,大多相关哲学讨论认为各种科学模型共同拥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自然界进行了去除干扰项的理想化描述。

     最后说几句注意经太师提醒,亚里士多德《论天》在学术界中有伪作的质疑,因而请审慎阅读前天推送中的论据,咩~

     知乎人气哲学专栏:羊村历代哲学志,国内外高校哲学系的学生写作共同体。欢迎关注同名公共微信平台:aimie-sophia

     授权发布

     鸣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