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纳普与蒯因 两个哲学家的友谊
2015/4/24 哲学园

     蒯因

    

     卡尔纳普

     卡尔纳普和蒯因,当代分析哲学发展中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他们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学界广泛讨论。这不仅因为他们围绕分析与综合区分问题展开旷日持久的争论,更因为他们的个人交往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最为典型的两个事例是1932-1935年间他们的大量通信和1940-41年间他们在哈佛大学面对面的讨论。如今,这两个事件的历史资料都已经公布于众了:前者是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亲爱的卡尔纳普,亲爱的范:蒯因与卡尔纳普的通信及相关著作》,后者是2013年美国敞庭轩(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的《卡尔纳普、塔尔斯基和蒯因在哈佛:关于逻辑、数学和科学的对话》。

     论年龄,卡尔纳普比蒯因大17岁,算是长辈了;论资历,当蒯因还在苦读自己的博士学位时,卡尔纳普已经是享誉欧洲的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了。蒯因在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卡尔纳普的情景时这样写道:“这是我头一次与老一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更不用说与一个伟大人物持续地进行学术交流的经验。这是我头一次在学术上被一位在世的老师而不是被一本无生命的书所激发这样一种的确非常重要的经验。”(《蒯因著作集》第1卷,第14页)当代美籍华裔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王浩在评价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写道:“他(指蒯因)的脱颖而出,实际上乃是寄生于卡氏工作的产物。在骨子里,这实际上是个大大的学术泡沫。”(《超越分析哲学》,第193页)我不是很能理解这里的“学术泡沫”的含义,但从王浩的评价中似乎可以读出,蒯因的工作不过是卡尔纳普思想的结果。

     当然,在哲学上和逻辑上,蒯因并非卡尔纳普的彻底追随者,更是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的批判者。王浩认为,蒯因最为著名的工作都是由否定性的论题和建议所构成的,即使在他以积极肯定的方式发展其思想的时候,强烈的批判色彩也迫使他陷入了否定性的论题,如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本体论的相对性以及不可详查性的论题等等。“他确然以明晰之方式揭示了卡氏著述中的潜在张力。对才智一般的哲学家来说,这种揭示对于帮助其揭露对逻辑经验主义的空头许诺的盲信,也确有助益。”(《超越分析哲学》,第194页)“而在另一方面,通过揭露卡氏研究规划的画皮,蒯因的著作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剂热情冷却剂,或是造就了一个真空。它们并没造成任何正面的影响,其性质可比拟于很多人在支持卡式的原初研究计划时所的确持有的那股热情(尽管这些热情并未被证明为是正当的)。”(同上书,第195页)这些话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蒯因完全是卡尔纳普哲学的破坏者和掘墓人。

     然而,仔细阅读卡尔纳普与蒯因的通信以及他们各自的学术自传,我们会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完全如此。首先,蒯因非常重视卡尔纳普的工作,反复强调他的思想直接受到卡尔纳普的启发。这里的重视并非一般性的了解,而是对卡尔纳普工作性质的全面深入的理解。从两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卡尔纳普几乎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介绍给了蒯因,同样,蒯因也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关注卡尔纳普的工作,并对他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趣的是,蒯因甚至在哈佛大学做过关于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的三次公开演讲,这些演讲内容完全是肯定性的,并且被作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周年校庆活动的一部分。卡尔纳普也因此获得了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称号。可见,蒯因对卡尔纳普的工作是给予高度评价的。

     其次,无论是在通信中还是在各自的学术自传中,我们都会看到,卡尔纳普与蒯因之间的问题讨论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充分体现了两位密友的真情实感。即使是在哲学问题或逻辑问题上的讨论,他们之间的对话也是诚挚的,富有建设性的。例如,在1934年圣诞节前后的通信中,蒯因对卡尔纳普的新著手稿《语言的逻辑句法》提出了一些修订意见,并对该书的英文译者提出了建议人选。卡尔纳普非常认真地回答了蒯因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对于他修订自己的最后文本将会极有帮助。蒯因还把自己即将出版的《一个逻辑斯蒂的系统》手稿送给了卡尔纳普,卡尔纳普非常仔细阅读了手稿,表示该书很好的结构、新颖的记法以及清晰的阐释都深得他的同意。这些表明他们当时完全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当然,当时从事相同工作的不止于他们两人,还有罗素、塔尔斯基、古德曼等人。

     再次,更为有趣的是,卡尔纳普与蒯因之间围绕分析性问题的争论,不仅是当代分析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更是表现他们两人之间密切关系的一段学案。1940年秋至1941年春,罗素在哈佛大学做詹姆斯讲座,卡尔纳普正好从芝加哥大学到哈佛做访问教授,塔尔斯基也为躲避纳粹迫害而在哈佛做短暂停留。1940年冬天起,卡尔纳普、塔尔斯基和蒯因就定期在一起讨论哲学问题,主要围绕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唯名论以及科学统一问题展开的。根据蒯因回忆,为了给讨论提供一个框架,卡尔纳普建议读他的《语义学导论》的书稿,但在读该书第一页时,塔尔斯基和蒯因就在分析性问题上与卡尔纳普展开了争论。这个争论前后持续了近十年之久,但直到蒯因用于表达自己在这场争论中主要观点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正式发表,这场争论才真正公布于众。《卡尔纳普、塔尔斯基和蒯因在哈佛》一书详细记载了卡尔纳普当时留下的近80页的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还原那段让人牵挂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蒯因对卡尔纳普以及整个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基础的颠覆是如何产生的,更可以理解蒯因与卡尔纳普之间的学术友谊是如何得到展现的。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