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否妨碍哲学创新
2015/8/24 哲学园

     前段时间有“新浪网友”留言如下:

     “徐老师,我只是一名逻辑学入门者或者说还在门口。但如您所说,它的研究方法非常严格,我有时候会想这种方式会不会影响人的开放式思维,譬如我发现我越是往里学就变得越来越谨慎,变得好像每个观点都要找一个推论来立足,而其实最初我之所以会学哲学是被苏格拉底的开放式提问所吸引的。逻辑现在好像越来越偏重于技术应用方面,而现在的哲学思想好像很少有创新,会不会也是受到逻辑的禁锢呢?”

     之后因另一位“新浪网友”的评论引起了争吵,其中涉及到“小聪明”、“技术细节”、“偏离哲学的主题”等等。当时虽认为有必要说说,但因太忙,只好拖一拖,没想到一拖就是几个月,在这里向上述留言的“新浪网友”致歉。逻辑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大概不少哲学生也是有想法或者有疑惑的,我也一直觉得应该说一说。这两天正好有点时间,不妨就从回答上面那个留言说起。

     逻辑是否妨碍“开放式思维”和哲学创新

     我不太清楚“开放式思维”指什么,只好假定“开放式思维”的大概意思是人们常说的“发散式”、“联想式”、“跳跃式”或近乎文学创作时运用的那种思维。(不过在这种解释下,我并不认同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是“开放式”的。初读柏拉图,可能不明白苏格拉底那一连串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因而称之为“开放式”的也没什么,但那多半因为没有明白这些问题的联系。)这种意义上的“开放式思维”虽不一定是留言者的本意,但它与逻辑的“冲突”似乎是一部分人的“心病”,就此谈点看法还不至于完全无的放矢。

     倘若哲学是借以抒发情感,体验境界或寻找“感觉”的,那么“开放性思维”也许就够用了(我不知道是否真是这样)。但哲学属于讲道理的学问,至少在我看来如此。【1】凡讲道理的学问,要想入门,总得有能力明白别人讲的道理,而且也得有能力自己讲道理。要想把道理讲通,真诚的态度和飞扬的文采可是不够的;无论联想能力多丰富,修辞水平多高,“发散”或“跳跃”得多美妙,如果不能以理服人,它们都只是“花拳绣腿”,用来忽悠外行可以,对付内行可没用。这就像翻跟头,它也算是出众的本领了,但在足球比赛中,一定水平的球艺却是基本的要求。球艺好的人在比赛中秀几个跟头没什么,秀得恰到好处还能“添彩”,但如果参赛的某方只是一味地翻跟头,那就只能贻笑大方。哲学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就像一场比赛,内行人会不时地联想、发散或跳跃一把,多数人都有这个本事;但如果只有这点本事,那就不能算入门,就没资格参赛。

     我们的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无论是传统的影响,还是一些人刻意为之的结果,哲学总是被打造成“开放性思维”的结果(所谓“文史哲不分家”便是这种打造的印记)。我们为什么总体上没资格参赛?因为我们总体上只会“翻跟头”。说到底,这是一个能力问题。我们不能只有受情绪引导的、“跟着感觉走的”、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想当然的“开放式思维”(这方面西方人从来也不比东方人差),我们需要掌握理性的、分析的、逻辑的、科学式的、或理论型的思维方式。无论我们多么热衷于谈论宇宙的真谛和人类的命运,功夫不长进,就永远没资格参赛,只能关起门来搞“山寨版”,自娱自乐。至于学习逻辑,那不过是掌握理性思维方式过程中的一步,而且是很不足道的一步。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不等于丢掉了自己的“开放式思维”,你会发现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不过那时你大概会认为两种思维方式各有用武之地,也会更好地运用它们,甚至也能在“球赛”中“翻跟头”。

     都说国内哲学“少有创新”,其实“创新”不少,少的是得要领的创新,甚至可以说,无论是否有创新,得要领的作品从来就很少。创新少,不是因逻辑妨碍了创新。【2】若说逻辑会妨碍创新,讲究逻辑的自然科学怎么会很有创新呢?最讲究逻辑的数学又怎么会很有创新呢?妨碍国内哲学创新的东西是有的(有机会再谈),但它决不会是逻辑,更不会是现代逻辑。理由很简单:第一,国内大多数哲学论文和专著是不讲逻辑甚至不需要讲逻辑的;第二,国内哲学界中接受过现代逻辑训练的极少——即使有人想用现代逻辑来“妨碍”创新也未曾有机会。

     有人可能会说,OK,一般情况下不能说逻辑妨碍创新,而且逻辑尚未妨碍我们的哲学创新;但问题是:整体逻辑水平提高了会不会就妨碍_哲学创新_了呢?我认为不会。欧、美、澳各洲哲学工作者的平均逻辑水平比我们的平均水平高很多,好像也没妨碍他们的哲学创新。整体逻辑水平提高了是否会妨碍国内哲学界流行的这种“创新”呢?我认为会有些作用,但那不是一两门课能解决的问题。我倒是非常希望人们能自觉地“妨碍”这种“创新”,不过这个问题只能换个地方谈了。

     转自徐明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a1d6a0100hpyb.html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