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做给深圳人的杂志
2015/12/8 哲学园

     从2013年到2015年,横跨两个年头的深圳假如算不上面目全非,最起码也叫日新月异。在这种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图景里,不论是媒体,抑或民众,都会将其解读为一座新兴城市的“进步主义”——而在这种“进步”的单向解读下,有没有另一种声音,可以为这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留下另一种记录模式?

     2013年冬天,在深圳桂庙新村31栋旧厂房二楼的荒野书店,《野人》第一期诞生。“野人”成为一个符号:朴素、独立,在城市森林中漫步和思考。

    

     《野人》副主编来福曾经说过:“在纸媒江河日下的时代…我们无意为世界徒添一本追逐时事、捕捉热点的新闻杂志,也不愿成为一本志在猎奇、制造趣味的文艺刊物。 ”

     ——那《野人》到底是什么?

     从2013年到2015年,横跨两个年头的深圳假如算不上面目全非,最起码也叫日新月异。在这种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图景里,不论是媒体,抑或民众,都会将其解读为一座新兴城市的“进步主义”。

     而在这种“进步”的单向解读下,有没有另一种声音,可以为这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留下另一种记录模式?

     《野人》第二期,用两年时间再次回到“深圳现场”。我们旨在搜寻这个城市那些漫步者,一起在纸上构建“进入城市”的思考地图。

     于是。从汕尾漂泊来宝安的穆木带来他的《在雨中倒塌的深圳》;成长于深圳的中山大学哲学博士、自由主义者陈纯,用他在红岭路的记忆写出了《那些夜晚走过的路》;毕业于深圳大学,先后在广州、北京读研的青年作家林培源,则把桂庙新村写进他的小说《搬家》;本地媒体记者来福,在他采访深圳美食达人的基础上,以人类学观察手段写成《饮食深圳:不存在的美食地图》;还有一些深圳大学在读本科生,用文字解构了深圳建筑背后的城市空间逻辑,其野心一如当年的本雅明,试图对巴黎和资本主义进行手术刀式的思想解剖。

    

    

     巴登街、木头龙、地王大厦、海岸城……每一个深圳地名,每一座深圳建筑,都以“城市笔记”之名,被《野人》精神立传——你可能在一幅幅手绘图片中摩挲到幼时深圳的温馨记忆共鸣,也可能在一张张街拍照片中读到这个城市虚无缥缈的流动感,而我们更希望你,成为在这个城市认真漫步、有力思考的下一个“野人”。

     建筑设计师 Tim So 放下他的主业,为本期杂志的设计排版,搭建了一座“纸上建筑”。我们期待还有更多的野人,循着这本地图,一起来到“小径分岔的深圳”,一起寻找这个城市的另一种可能。

     漫步吧,野人。

     | 完

     野人编委会全体

     微信号「shenzhenyeren」

     商业及宣传合作联系 szyr2015@163.com

     线下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桂庙新村西部创业园 101 野人书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