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认知与延展心灵论辨析(续)
2015/12/22 哲学园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个人转载机构或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小编

     作者:刘晓力, 哲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摘要:安迪· 克拉克和戴维· 查尔默斯(A .Clark &D.Chalmer s) 通过引入“ 延展心灵”概念提出了一种对于认知和心灵本质的新说明, 认为外部物理的和社会的环境也是人类认知主体和心灵的构成要素, 并以“ 认知不局限在头脑中” 和“ 心灵可延展到世界” 两个论题, 主张最终取消心灵与世界的根本界限。在此基础上克拉克等人又将这一主张进一步拓展为一种新的“ 延展认知研究纲领” , 试图实现认知科学中的涉身认知和嵌入式认知的“ 新综合” 。文章结合西方学界对这一理论的相关争论, 对克拉克和查尔默斯的“ 延展论题” 的论证进行分析, 给出质疑“ 延展心灵论题” 的理由, 同时指出, 试图以延展心灵作为认知科学“ 新综合” 的出发点是有一定的理论缺陷的。

     关键词:克拉克 查尔默斯 延展认知 延展心灵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认知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研究” (06JJD720011)成果之一, 核心内容曾在全国第五届分析哲学会议(2009 年4 月) 上作主题报告、在第一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2009 年5 月) 上作大会报告。感谢在心灵哲学读书班上与我的博士生陶孝云、唐敏、郁锋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年第1 期

     三、不能完全接受延展心灵论题的理由

     按照前面的分析, 与以往的外部论相比, 延展认知论不仅关注心理内容与外部世界的历史关联, 更注重实时地与大脑连接的外部认知资源对认知加工发生的积极作用, 因此对认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的确做出了独特的整体性说明, 我本人可以赞同延展认知论题, 却不能完全赞同延展心灵论题, 我认为要将外部的物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看作延展心灵的构成部分, 还需要精细的概念分析和更强的哲学论证。

     关于何为心灵, 何为认知, 学界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我个人认为, 心灵(mind) 有以下两重意涵:③ 一是指与物理世界相区分的心理世界;一是指人的心智能力。物理世界包括我们的延展认知与延展心灵论辨析

     ①②③

     A.Clar k a nd D.Chalmer s, The Ex tended Mind,"1998 , in D.Chalmers , 2002, p.646.

     A.Clar k, S upersiz ing the Mind :Embodiment , Action , and Cognitive E x tension , p.217.

     N.Block 颇具启发意义地区分了意识的四种意涵: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 nscio usness) 指所有感觉和知觉经验意识状态;取用意识(access conscio usness) 指用于思考、推理与行为的理性控制的心理状态;自我意识(self .co nsciousne ss) 和反身性意识(ref lexive co nsciousne ss), 认为现象意识与取用意识是根本不同的。N .Block , Rev iew o f Alva No? , Action in Perception ," The J ournal of Philosophy ,身体, 也包括可以被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研究的对象和它们的性质。心理世界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心理事件、心理状态和心理机制, 既包括我们的感官经验、感受、情绪和情感, 也包括相信、愿望、倾向、想象、推理、规划、问题求解的意向状态;心智能力是指感知、记忆、推理、做决定等求解问题的能力。人的认知就是有机体在环境中为了有效生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是运用心智能力的过程。人类心灵除了意向性、感受性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意识的主体性。心灵的这一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为独特之所在。依照这样一种界定, 我对延展心灵论题提出如下三点质疑理由:第一, 人的意向性和意识的主体性将对延展心灵造成威胁;第二, 人的内外感知和行动为心灵的延展构成某种约束;第三, 在认知中延展的只能是作为有机体的人的认知能力。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C &C 提出的外部环境成为延展心灵之一部分的条件, 我将它概括为如下四项基本原则:(1)依赖性:患有记忆失常症的O tto 在生活中对笔记本的记忆具有依赖性,不求助笔记本就不能行动;(2)可通达性:Ot to 有直接通道可以随时方便地获取笔记本上的信息;(3) 可信赖性:Ot to 默认从笔记本上获取的信息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4) 历史的关联性:

     笔记本上的信息是过去某个时间点Ot to 认可后输入的。① 这四项原则中至少(1)(3)(4) 无法排除人的意识的主体性预设:“依赖性” 表明O tto 对自身信念的不完全性有某种觉知;“可信赖性” 表明Ot to 对信息载体可靠性的意向性选择;“历史的关联性” 表明O tto 在历史上对信息内容可靠性的意向性选择。Ot to 从笔记本上获得的“信念” 是不具有独立心理内容的一种派生的信念, 耦合系统的“意向性” 也是由Ot to 的原初意向性决定的派生的意向性, 只有经过Ot to 的心理加工与Ot to 的信念系统整合才能成为当下行为的指南。这种主体性信念也好, 意向性也好,都是人所具有的理性的能力。设想, 一旦Ot to 只是有类似人的躯体, 却完全丧失了人的主体意识、没有心理活动、行动完全由物理设备控制的赛博格, 其认知还是C &C 讨论的人的认知(human cog nit ion), 心灵还是人的心灵吗?! 这恐怕也是C &C 所以没有将网路作为普遍的延展心灵的一部分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 个体的心理世界和心理状态对延展心灵论也将造成威胁。如果有机体通过感知器官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感知(perception)就是世界作用于心灵的界面;行动是心灵作用于世界的界面。主体通过行动获得外在的感觉经验和施事的经验, 这种外部感知和行动是与人的心理世界的心理活动(例如思想、记忆、相信、意向性和自我觉知等) 明显不同的。例如Ot to 必须通过操纵电脑看屏幕读出所需要的信息形成相关的信念, 外部的实际感知和行动获得的外在载体上的(记忆)信息只有通过整合进有机体内的心理活动, 转化为心智能力才可能对认知产生

     影响。因此, 如果承认在外部感知和行动之前及之后存在心理活动的话, 它本身就成为心灵延展的潜在约束。因此, 延展心灵论所说的“延展” 最多只能是对心理内容的载体和认知能力的外在功能的延展。

     通过前述的说明, C &C 着重强调的是心灵对认知主体当下行为的因果效力, 是在当下实时的环境中面对求解任务的实践能力和技巧。因此, 更确切地说, 这种意义上的心灵是指认知主体相信、记忆、判断、推理、求解问题的认知能力, 是有机体在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或者说,是即时的个体而不是作为类的人类的心灵, 延展心灵论题并未企图对整个人类心灵本质给予说明, 更像是对个体认知能力和智能的某一方面的说明。但是, 在我看来, 考察人类认知和人类

     ① 2005 , pp.259-272 .

     ② A.Clar k a nd D.Chalmer s, The Ex tended Mind,"1998 , in D.Chalmers 2002 , pp .649-650 .

     心灵的本性时, 仅仅考察应对环境即时处理认知任务的能力是不充分的, 还必须包含人的具有意向性、感受性和意识的主体性特征的意识心灵, 而意识心灵是不能延展的, 因为意识心灵是不能脱离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当我们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以某种方式推理, 为什么思考某事,为什么有目的和意图, 为什么依照某些信念做决定, 为什么有目的地行动时, 只能归结为作为有机体的人具有生命、具有某种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虽然人的认知是作为有机体的人借助语言、感知系统与外部物理的社会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受有机体在环境中如何有效生存的自然的、物理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条件制约的, 但决不能因此说外在的物理世界和社会就是人的心灵的构成部分。①

     因此, 我的结论是, 耦合认知系统中头脑之外的物理设备也好, 社会文化环境也好, 只能理解为人的意识和感知行动的参照系, 是参与人的思维、认知和行为选择的情境;负载文化、富含知识的技术和社会环境是我们的认知内容的载体的一部分, 是我们心智能力的外化。延展心灵论题不仅混淆了认知内容(如记忆、信念等)和内容载体的区分, 更抹杀了有机体的心智能力与其外化物的界限。大脑和身体的统一体毕竟是人类具有各种心理属性和运用各种认知能力和心智能力的先决条件, 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人这个有机体也必定是心灵可以延展的物理限制。像克拉克所设想的, 延展的身体甚至可以不再有生物条件的限制, 身体可以被植入到非生物种类中, 也可以嵌入到非生物的外在物和外在环境中去的说法只能是指非人类的心灵。因此, 所谓“延展心灵” 延展的只能是人的认知情境、认知载体及认知能力。我们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说, C &C 的延展心灵论只是一种载体外部论或某种实用主义的功能外部论。②

     四、延展认知是涉身认知和嵌入式认知的新综合吗从提出延展心灵论以来, 克拉克、豪格兰德和罗兰茨等人一直在致力于将此观念发展为一

     种认知科学的新纲领以统合涉身认知和嵌入式认知(embodied cognitio n and embeddedcog ni tion)研究方案。1997 年克拉克就融合现象学思想提出涉身认知研究纲领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人物。他诉诸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成果对于非涉身的、静态的心灵观和计算主义研究范式从三个方面提出批评:第一, 反对心灵是认知主体的行为控制中心的形象;第二, 反对感知是地毯式被动接受信息的形象;第三, 主张心灵是内在地嵌入身体和世界的, “ 心灵是有漏洞的, 总是要逃离它的自然界限而参与到身体和世界中” 。③ 1998 年豪格兰德首次提出一种整合的“涉身的和嵌入的心灵” (mind as embodied and embedded)概念:“较宽的对心灵的研究进路应当是摒弃笛卡尔二元论的偏见, 重新审视感知和行动, 审视与外在环境和社会结构的紧密关联,这样看到的就不是全然分离的而是以各种方式强耦合的、作为功能统一体的心灵。于是, 心灵就不是偶然的附带的, 而是既密切涉身的也是深深嵌入世界的。” ④ 1999 年罗兰茨在《心灵中的身体:理解认知过程》中也明确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认知的涉身性和嵌入性是正确的, 就应当延展认知与延展心灵论辨析

     ①②③④

     事实上, 克拉克2008 年在一次会议上就以“能延展快乐吗? 为什么意识仍然在大脑里” 为题, 明确指

     出, 不能把延展认知的论证扩展到所谓“ 延展的意识心灵” (the ex tended co nscio us mind)。

     克拉克在2008 年的新书Supersizing the Mind 的扉页上就印着杜威的实用主义名言。

     A.Clar k, Being There :P utting B rain , Body , and World Together Again , Cambridge :MIT Press,

     1997 , pp.25 , 53.

     J.Haugeland , Mind Embodied and Embedded, "in Having Thought :Essay s in the Metaphy sics of

     Mind , Cambridge :Ha rvar d Unive rsity Pre ss , 1998, pp.236-237.

     承认如下形而上学假定:“认知过程并不局限在有机体的体肤之内。” “如果我们承认一个认知有机体的心灵至少可部分地由认知过程构成, 那么这里核心的形而上学假定就应当是:心灵并不局限在头脑内部。” ①涉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和行动在认知中的首要作用, 主张在进化的连续谱系中对人类心灵本质做出说明;嵌入式认知理论则间接说明了人类大脑如何进入一个由基因、人工造物和富含知识的技术化环境所构成的共生系统中, 说明高阶理性能力是如何依赖于认知主体在这个威力不断增强的技术和社会的系统中特殊的作用方式, 刻画了人类理性独特的一面。② 但克拉克显然不满足于单独强调狭义的涉身观念和环境的嵌入在认知中的作用, 在他的“综合理论” 中, 认知不仅仅是纯涉身(mere embo diment) 和基本涉身(basic embodiment) 的, 而是深度涉身(profo und embo diment)的。③ 所谓“深度” 的涵义是, 身体在认知中有了更积极主动连接外部环境寻求新的认知资源的作用, 能够动态地与外部环境相连并选择有效的行动方式, 身体不再受生物条件的限制, 而是与非生物种类的物理实体一同构成认知主体嵌入到环境中, 人类理性也将扩展到越来越宽广的物理的和社会的网络中。那么, 延展认知论能够达到克拉克等人新综合的预期目标吗?

     在克拉克等人的论证中, 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分析:作为外部环境一部分的物理事件参与了认知加工, 于是, 外部物理环境就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进而, 世界的一部分也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因此, 认知过程不局限在头脑中, 认知已经延展到了世界。这里显然隐含了一个令人质疑的论证:由“在认知中有机体与其特定环境的某些要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的判断,推出“与有机体作用的特定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就是认知主体的构成部分” 的结论, ④ 因此必然会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难以说明:

     第一, 涉身认知理论仅仅是将认知主体看作在进化的链条上的身心统一的有机体, 嵌入式认知理论也不过断言认知主体是在特定的物理的和社会的外部环境中完成特定认知任务的。因此, 必须将传统意义的抽象的以计算—表征为核心的认知主体替换为有机体与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作用的认知主体, 才能恰当地理解和说明人类的认知过程。而延展认知理论则认为, 在理解和说明人类认知的过程中, 分析的单元应当是有机体及其相关联的环境一起构成的认知系统,外部环境和社会也是延展心灵的一部分。但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认知与身体有关, 就认为身体是心灵的一部分, 认知与环境有关, 就认为环境是心灵的一部分, 我们就很难剥离出哪些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是与我们当下的认知相关联的, 因此就难免把心理状态的内容扩展到内容的载体上, 也容易把心灵无限制地扩展到外部物理世界和社会。如果A 的心灵是B 的心灵的一部分,B 的心灵是C 的心灵的一部分… …A 的心灵必将无限制地延展下去, 这样的延展心灵岂不成了一个没有终结的无穷链条?

     第二, 如果一个主体在其认知过程中依赖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 这个混合体(hy brid)的认知系统必将越来越庞大, 主体个体的独特性必将会越来越弱, 与世界融和为一的延展心灵的个体性也必将逐渐丧失, 以这样一种抹杀了主体与世界根本界限的超大心灵, 我们还如何界定

     ①②③④

     Mark Rowlands , The Bod y in Mind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Processes , New Yo rk :Cambridge , 1999,

     pp .22, 29 .

     A.Clar k, Reasons , Ro bo ts and the Extended Mind, Mind and Lang uage , 16 :2 .2001 , pp .121-145 .

     A.Clar k, S upersiz ing the Mind :Embodiment , Action , and Cognitive E x tension , 2008, p .42 .

     Rober t D .Rupe rt , Challenge s to Hy po thesis of Ex tended Co gnition ," The J ournal of Philosophy , 101

     (8), 2004, pp.389-428.

     作为个体的人(pe rson)的概念, 如何界定人类理性的概念?

     第三, 在克拉克和查尔默斯的论述中, 我们看到的是语词“认知(cognitio n)” 、“认知的(co gni tive)” 和“认知过程(cog nit ive processes)” 的混用, 并没有看到他们对如何区分“认知” 和“认知的” 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 也没有明确说明“何为心灵”。我们相信, 如果延展心

     灵论的倡导者不能明确回答“何为认知的标志(the mark of the cog nit ive)、何为心灵的标志”这样更为实质的问题, 延展认知论就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辩护。如果像克拉克等人新近所作的辩护, 延展认知理论是一种涉身的功能主义与和谐的心灵理论的融和, 融和的一个方法论策略是将身体只当作在大脑—身体—世界的共舞中的item 或i tems , 它在信息处理经济中起到有一定复杂性功能的作用, 是一种使生物智能成为可能并在适应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媒介的话, 也许, 我们可以说, 心灵的延展也不过是指人这样的有机体在环境中有效生存的一种能力的延展,延展心灵不过是一种语词的使用, 一种隐喻而已。当然, 尽管延展认知和延展心灵论题的论证有诸多漏洞, 理论上还有许多有待澄清的问题,我本人仍然认为, 克拉克等人的新综合观念确实超越了以往的外部论, 对整个认知过程给予了不同寻常的说明, 他们的研究策略又往往诉诸经验研究的事实, 既有对经验研究规划的反思,也有思想实验的启发, 特别是第一次将“心灵是否可超越头骨和体肤的界限延展到世界” 的尖锐问题提到哲学家面前, 对于理解心灵和认知的本质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和启发性。也许当社会真正进入赛博格时代, 延展心灵将成为默认的哲学假说也未可预期。但是, 我本人对于克拉克新综合方案的可行性仍然深表怀疑, 像克拉克所期望的那样, 新方案将超越涉身认知和嵌入式认知理论, 既可与心灵哲学的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相容, 又可与内部论和外部论融合, 还可以使认知科学传统争论中的联结主义、计算主义和非计算主义携手共荣, 甚至这种新的整合将重建人类理性的新观念, ① 我们相信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① A.Clar k, Pressing the Flesh:A Tension in the S tudy of the Embodied, Embedded Mind?"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76 (1), 2008 , pp.37-59 .

     method and findings may w ell be applicable to the humanities as well to social science a reas .

     (4)Thesis on Extended Cognition and Extended Mind Liu X iaoli · 48 ·

     C lark and Chalme rs have proposed a new ex plan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cog ni tion and

     mind by intro ducing the concept o fthe ex tended mind".They believe that the ex ternal phy sical

     and the social envi ronment const itute the subjects of human cog ni tion and mind .Draw ing on the

     e ssence of the the si s thatcog nition does no t exist o nly in the mind"and the mind is ex tended

     into the outside w o rld ,"the tw o philosophers propose to blur the lines betw een the mind and the

     w orld .Clark and o thers have further turned thi s propo sition into a research area under the t it le of

     ex tended cog nit ion" in an at tempt to achieve the integ ration o f embo died and embedded

     cog ni tion .This paper draw s on the debates on thi s subject in Western academia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 sis o f Clark and Chalmersex tended thesis ."The autho r fur ther provides a list of

     reasons fo r challeng ing the thesi s o fthe ex tended mind".At the end o f thi s pape r , the author

     point 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limi tations if the thesis ofex tended mind"i s taken as the star ting

     point of an integ rated co gni tive science .

     (5)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Chinas Energy Use 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 Emission-Reducing Initiatives Lin Boqiang Y ao X in and Liu X iying · 58 ·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demand specif ic to a particular period and the

     fo rmulation o f state policy o n energy-saving and carbon-emission reduction as well as the hard

     fact o f global w arming all necessi tate the readjustment of Chinas energ y use strateg y .The

     previous energy st rategy focused primarily on energy rese rv es and pro duct ion ;the centerpiece of

     this st rategy w as to ensure Chinas ene rg y security .In respo nse to g lobal climate change ,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energy st ra tegy has become imperat ive .On the one hand , the g overnment

     needs to engage in serio us study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to ensure Chinas energ y security .

     O n the o ther hand , it needs to limit the pro duct ion of carbo n dioxide and make this a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energy security .Fo r this reason , it is imperative fo r China to set up an optimized

     energy use model and make it an ef fective tool fo r designing an optimal energy use st ructure and

     measuring energy use co st s and the impact on macroeconomic perfo rmance associated w ith the

     adjustment of energy use st ructure .Our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g overnments st rateg y on

     renew able ene rgy has pro duced a posit ive impact o n CO2 emissions .How ever , due to the limi t on CO2 emi ssio ns in industry , cost s based on the new energy use structure may sky rocket ,

     negat ively af fecting macroeco nomic pe rfo rmance .This is because many indust ries in China st ill

     rely heavily on co al for energy .From this perspective , the ex tent o f realization of CO2-emi ssion

     reduct ions should be qui te limi ted .Instead , the go vernment should redirect it s forces to realizing

     CO2-emissio ns reductio ns in o ther aspect s of economic life .

     (6)The Economic Disparity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nd Its Reduction—An Analysis

     from the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Pan Wenqing · 72 ·

     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China does no t have a universal-reduction and the deg ree of a

     universal-reduction is also very weak .There has been a reduction in economic di sparity betw een

     the eastern and cent ral/w estern regions ;howeve r , thi s reductio n w as not stati st ically sig nificant

     wi thin the w estern regio ns .The Thei l Index show s that the ri se and fluctuatio n in the inde x ofreduction w as largely the resul t o f the widening of inter-regional disparity , w hi le int ra-regio nal

     disparity in the eastern and cent ral/w estern regions w as somew hat reduced .The spatial

     measurement model further revealed some tendencies that our data fai led to predict .By

     incorporating the inter-provincial co rrelation ef fects into the spatial measurement model , w e

     微信号「iwish89」

     欢迎投稿与合作 zhexueyuan2013@163.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