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批判(一)语言文字与逻辑思维
2016/1/6 哲学园

     王东岳的文章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朋友圈中,刚开始以为是翟鸿燊式的国学大师,也没有怎么看。直到最近,罗振宇在他的第一届跨年演讲中,提到要隆重推出王东岳的书《物演通论》,他说:“2016年1月1日我们罗辑思维全球独家发售王东岳老师的《物演通论》,我给他算的命是就像《三体》,小范围流传,然后爆红。这本书讲了一个特别大的尺度:把138亿的宇宙演化史和1万年人类文明演进史全部打穿来看: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

    

     老蝉以前关注过罗辑思维公众号,罗胖每天清晨6:20左右如康德般准时地发布他的60秒语音,听了一段时间,在罗胖如棉絮般温暖友爱的语音中,隐隐感觉到这个罗辑思维也并不是很逻辑啊,仔细一看,原来罗辑思维是罗辑而不是逻辑。罗胖确实高明,这个公号名字取得很有哲学意味,带有一种哲学的隐喻。

     于是,我在网上找了一些王东岳老师的文章和视频来看,大致了解了他的”递弱代偿原理“。我总结了一下,意思是说,世界的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存在度逐步变弱,而其属性和功能(代偿效价)却变得越来越高,这个代偿效价可以用代偿度来量化。而且物性存在度与属性代偿度之和为一个恒定的常量,这个常量叫做“存在阈”,”低于这个阈值,物质就不能存在。“(王东岳《论”美“的本质》)。王东岳老师还给这些概念附以符号,表示为:

     Ed:存在效价

     Pb:代偿效价

     Ts:存在域

     Ed+Pb=Ts(Ts为常量)

     Pb=f(Ed) (老蝉注:Ed与Pb存在一种函数关系)

     这样一种所谓的”递弱代偿原理“是一种创新吗?不是!不论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演化论)还是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系统论、混沌理论、复杂性科学、以及所谓的新三轮: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还有物理上的熵增原理,”递弱代偿原理“在这些理论面前,简直可以说无地自容。老蝉无需在这里夸夸其谈,不服的童鞋,可以去看看老蝉上面提到的这些学科的内容,学习一下,一定会有所收获。

     说到这里,有童鞋会质疑,你在这里是用一种唯科学主义的立场来分析王东岳老师的思想。此话正中我的下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在读王东岳老师的文章时,总是看到他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来为他的原理做脚注,比如,用宇宙大爆炸、奇点、达尔文进化论等来印证他的理论的合理性,其逻辑似乎是说,他的理论与现代科学是很符合的。这样的做法,恰恰是一种唯科学主义行为---不遗余力地用现代科学既有的成果为其理论辩护,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及其科学在哲学上的无限可能性。与此同时,王老师又声称科学无终极真理---“只有存在的相对性或相对性的存在是绝对的。 此乃存在的相对性之真谛,也是存在的统一性之根源。 ”(王东岳《物演通论》第三章)。

     我们中国人何其熟悉这种典型的悖论式言说啊,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中,这种悖论不称其为悖论,而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是自然而然正确的---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只有相对的才是绝对的,对立统一等等。

     王东岳老师对以上质疑一定嗤之以鼻,当我看了他与梁冬录制的国学堂的其中一集后(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从中西方文化看“中国趣味”》),我一点都不奇怪王老师的反应(如果我猜对他的反应的话)。因为他会说:老蝉你中毒不浅啊,你是得了逻辑强迫症啊!

     在这一集国学堂中,王老师主要讲中西文字及语言结构的差异,基本上沿用了地理决定论的一些东西,对中西文字语言句法等的差异的分析,甚至讲到了存在,beding,也都算靠谱,肯定了西方字母拼音文字及语言有其逻辑上的优势。但王老师对这种优势采取的完全是一种否定和嘲讽的态度,我截一些视频大家看看:

    

    

    

    

    

    

    

    

    

    

    

    

    

    

    

    

    

    

    

    

    

    

    

    

     王老师说西方人得了一种思想病,叫逻辑强迫症,而且不认为逻辑是个好东西,为什么呢?他后面其实没有讲清楚为什么逻辑不好,而只是说,希腊文化的逻辑创造出狭义的哲学,我理解,王老师是把这种哲学看做是狭隘偏窄的哲学,是小哲学,而中国的文化才是大哲学,宽广的哲学。之后就是巴啦巴啦地讲解中国象形文字的美妙了。其中讲到being,中国的存在的意义,由男人女人小孩来构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万物及其繁衍;而西方的的存在being是隐含在逻辑句法中的东西,是谓词的所指。前者是直接的具体的,后者是逻辑的抽象的,哪个更高明呢?王老师的意见是前者,梁冬意味深长地说了两声深尅啊!深尅啊!但老蝉认为是后者。

     我并不否认中国文字和语言的优点,我甚至惊叹于中国文字的美,老蝉喜欢书法(但没有坚持练),也喜欢中国画。同样,老蝉也喜欢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等语言(不代表老蝉懂这些语言,但知道它们的一些结构语法,这样不懂也可以喜欢),也喜欢西洋油画。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喜欢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前者是飘逸空灵的,后者是逻辑科学的(油画讲究用光透视等,实际上是一种科学,但不是绘画艺术的全部)。

     如此这般,对待文化之差异,我们不能说谁优谁劣,我们不能像王老师那样说逻辑不是好东西,说希腊人是个大号儿童。文化无贵贱但有高下,这个高下就是差异,比如在逻辑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中国文化就是低下的,西方文化是高大上的,而对于意像,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一种禅悟式的冥想,一种安身立命的追求,那西方文化立马就变得低下了,这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优势。而西方文化是求真的文化。

     这样,老蝉自然就采取一种“分裂法”来对待文化,优点就是有点,缺点就是缺点,没有什么好隐瞒好争辩的。文化比较,采取求异法要优于求同法,求异法是把文化掰开了碾碎了,比较其不同,在比较当中求得其相同相通的部分,所谓科学还原论也具有这种特点,就是分解还原。求同法往往从整体出发,看其相似处,这种方法如果没有求异法作为基础,往往会掩盖文化之间的差异

     王东岳老师在做文化比较时,方法到是对路的,基本是从求异法来做的。而且梳理分析得也比较到位靠谱。但是,一直让老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王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结论却是那么的不堪呢?为什么西方文化智慧中的那些壮丽、伟大和优美(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在王老师眼中都变成了“大号儿童玩弄的一种特殊的逻辑游戏”了呢?王老师义愤填膺地说(老蝉没有夸张,可以看视频):“有哲学,有逻辑,正是西方的一场灾难”。西方“缔造了哲学,缔造了科学,然后缔造了人类现代全部的灾难”;“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出现了,我们文明发展高度越高,我们反而面临越大的危险,成了一个系统性危机在表达。”王老师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并以西方后现代哲学对之前文化的反动作为辩护。

     既然如此,王老师又为何总是拿这种游戏的结果来为他的理论做脚注和辩护呢?难道,中国文化的大哲学能演化出这种游戏吗?脚注是这样一种意义吗?

     我不知道给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予以这样的评价是否公道。不可否认的是,在文明产生及其发展期间,灾难与危机始终存在,灭顶之灾也许并不言过其实,核爆与污染,人口与自然的破坏,大战的危机,已经成为常识被人们接受。但是,这仅仅是现代文明的罪过吗?人类难道退回老子设想的那样的世界,就不会招致灭顶之灾吗?并不见得!恐龙的毁灭就是一个例子,或许还有更多的灾难等在那里,而这一切我们无法想象。

     如果说人类的现代文明之路是一条不归路,那么这种进化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说,或许是:人类的演化朝着错误的坏的方向进行。但这是我们能够用东方文化来拯救的吗?王老师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这是怎样的一种趣味啊!这是怎样的一种审美啊!从07年阅读曹小旦先生《上帝的命运——西方哲学史述略》开始,一直到最近读张祥龙老师的一些为儒学辩护的文章。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西方文化的梳理解读都是靠谱的,也不乏深刻,但吊诡的是,他们面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趣味,一种审美,一种价值观,却是一面倒地否定西方文化(?可能他们并非是完全地否定,比如张祥龙老师)。

     曹小旦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哲学是安身立命”的学问,但老蝉通篇读下来,却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是安身立命的文化,西方哲学不是安身立命的文化,而是求真的文化(安身立命与求真有何区别,这里不展开说了,只想强调一点,安身立命并不保证永续存在,面对灾难,安身立命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又比如,读张祥龙老师文章,经过张祥龙老师的点睛之笔,精到的分析,越读越觉得儒学中的东西问题很多,而且大都是负面的。于是,老蝉得出结论,既然如此,又何必敝帚自珍呢?扔了也就算了!所以,老蝉到是赞同张祥龙老师的“文化保护区”建议,让这些东西进保护区吧,作为一种文物一样保存起来。但张祥龙老师建立文化保护区意不在此,而是寄望于儒学今后的复兴。这种冀望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情怀呢?

     对于老蝉的这种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有的几种教诲或责难:

     1、老蝉你不懂国学不懂儒学啊,好好学习去吧;

     2、老蝉你没有东方文化的审美品位;

     3、老蝉你是洋奴

     。。。

     对于这些指责,恕老蝉不一一作答了。

     老蝉在比较东西文化的同时,还会将比较东西文化的人和作品本身来作为比较的对象来研究,比如对王东岳老师的研究(包括老蝉本人),不仅仅是研究他的文章,与此同时,会在更元一层上去研究这个人本身-----他这样分析,他为什么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这样的趣味来自哪里?他这样的审美品位的本质是什么?是的,哲学还是要讲本质的,虽然很多现代人都反对本质说。

     这就是老蝉写《王东岳批判》的两个层级,一是文本本身,二是写出文本的人。后续会继续阅读王东岳老师的书,并不定期写出《王东岳批判》,还望各位也给予老蝉批判。文末右下角可以写评论。

     参考阅读:张东荪

     从中国言语构造上 看中国哲学

     转载的无此链接,可关注拾柒年蝉公号阅读

     (长安黑色二维码关注拾柒年蝉)

     今日第二篇《洪堡特论汉语与梵语》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王东岳老师与梁冬对话《国学堂》

    

     技 | 艺 | 塑 | 造 | 浪 | 漫

     匠 | 气 | 传 | 递 | 思 | 想

    

     老蝉一件 · 木艺手作

    

     今日上新

     长按红色二维码进入微店

     欣赏收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