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哲学的观点看黑格尔矛盾辩证法的两个论题
2016/1/6 哲学园

     从科学哲学的观点看

     黑格尔矛盾辩证法的两个论题

     作者:张华夏(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

     转自:微信公号 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

     黑格尔矛盾辩证法有两个论题:(1)运动的本质就是矛盾,“某物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它在同一个‘此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2)存在的本质就是“某物”(Something)与“他物”(Others)的对立统一。因此Something和Others可以归纳入对立统一的概念中,从而使对立统一成为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或普遍规律。从逻辑和科学哲学的的观点看,第一个论题完全违反数学哲学的公认的点、线、面等理性抽象原则,并导致任何命题都是真的那种诡辩论。第二个论题混淆“差异”与“对立”的概念,陷入亨普尔归纳悖论,顾德曼蓝-绿悖论不能自拔。这两论题是黑格尔的致命伤。由于许多年轻教师同时教授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这两门学科结合起来,分析清楚这两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辩证法的基本定律,一向被认为是对立统一规律,本文依据这种看法的源头,黑格尔的两个命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一、运动是同一 “此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吗?

     黑格尔在《逻辑科学》一书,(一般译为逻辑学,俗称为“大逻辑”)中,写了关于矛盾辩证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他说:“矛盾不单纯被认为仅仅是在这里、那里出现的不正确现象,而且是在其本质规定中的否定物,是一切自己运动的根本,而自己运动不过是矛盾的表现。外在的感性运动本身是矛盾的直接实有。某物之所以运动,不是(杨之一错绎为‘不仅是’)因为它在这个‘此刻’在这里,在那个‘此刻’在那里,而且因为它在同一个‘此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因为它在同一个‘这里’同时又有又非有(Something moves, not because now it is here and there at another now, but because in one and the same now it is here and not here; because in this here it is and is not at the same time),我们必须承认古代辩证论者所指出的运动中的矛盾,(黑格尔指的是运动是自相矛盾的),但不应由此得出结论说因此没有运动,而倒不如说运动就是实有的矛盾本身” [1]。这里黑格尔对矛盾的普遍性作了一个极大的推广,认为矛盾“是一切自己运动的根本。”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黑格尔谈的‘此刻’用的是英文的“now”或“instant”是没有片刻的“时点”而here,there,用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只有位置没有长宽高的“地点”。

     对黑格尔这段论述,我没有发现马克思有直接的评论。不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确是明确支持黑格尔的论点。他说:“当我们把事物看做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如果限于这样的考察范围(sphere of observation),我们用通常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就行了。但是一当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我们立刻陷入了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Motion itself is a contradiction:even simple mechanical change of position can only come about through a body being at one and the same moment of time both in one place and in another place, being in one and the same place and also not in it. And the continuous origination and simultaneous solution of this contradiction is precisely what motion is.)”[2]

     恩格斯对于黑格尔的运动就是矛盾的观点,做了这样的分析:即认为在一定范围里,可以不用矛盾分析。他这样写道:“……因为辩证法突破了形式逻辑 (formal logic )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萌芽。在数学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系。初等数学,即常数数学,是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活动的,至少总的说来是这样;而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3]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为什么这样划分适用范围?需要另文进行讨论,不过这里黑格尔这样讨论有两个问题:质点同时“在这里又不在这里”,这个命题

     (1)对于运动意味着什么?

     (2)对于逻辑意味着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S1)又在另一个地方(S2),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运动是不需要时间的,即:

     (S1-S2)/0=△S/0=?

     那么,这公式表明,运动的速度有多大?无限大?这无论在数学上还是力学上都是无意义的和不可能的。可惜黑格尔的哲学继承者们并不了解数学哲学的点的抽象(欧几里得提出,公元前300年)、极限论(如柯西[Cauchy]1821年出版的《分析教程》中论证的)与实数连续统(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于1860创立的)是什么意思,与这个问题有什么关系,第二次数学危机是怎样获得解决?而认为可以用矛盾论来解决。所以例如列宁《哲学笔记》,在读到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讲到芝诺悖论时,就读到这样的语句:“当我们一般地谈论运动的时候,我们是这样说的:物体在一个地方,然后向另一个地方转移,既然物体是在运动,那么它就不再在第一个地方,但也不在第二个地方。如果它在第一个地方或第二个地方,那它就是静止的……运动。意味着物体在一个地方同时又不在一个地方;这就是空间与时间的不间断性,——正是它才使运动成为可能”。列宁在这段话的旁边划了一条线,写上“注意!”“对!”然后就做了自己的如下概括:

     “运动就是物体在某一瞬间在一个地方,在接着而来的另一瞬间则在另一个地方,——这就是切尔诺夫附和着反对黑格尔的一切‘形而上学者’而重复的反驳(参看他的《哲学论文集》)。

     这个反驳是不正确的:(1)它描述的是运动的结果,而不是运动自身;(2)它没有指出运动的可能性,它自身没有包含运动的可能性;(3)它把运动描写成为一些静止状态的总和、联结,就是说,那种(辩证的)矛盾没有被消除,而只是被掩盖、推开、隐藏、搁置起来。”[4]

     列宁跟随黑格尔,在这里不但说明运动的本质就是在某一瞬间在一个地方同时又不在一个地方。而且用反证法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描述运动,而只是描述了静止。在某一瞬间(moment,时点)在一个地方,就是静止,在各个不同的时点,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所以是静止的总和,因而这种描述没有指出运动自身和运动的可能。黑格尔和列宁这个反证,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

     (1)他们对于什么叫做静止没有做出概念的分析,就使用它来做出种种推论。其实,所谓静止,指的是无论怎样短的时间间隔里物体质点只在一个地方。所以,说“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个地点”不能说它是静止,而在“另一个时刻它又在另一个地点”不能说这表达的是静止的总和。在黑格尔的时代,微积分还没有建立在极限论和实数连续统的基础上,至少对于黑格尔来说,情况是这样;他不知道无穷数列可以收敛到一个极限点,他才犯了这个错误,至少在科学上是这样。

     (2)从今天标准分析的高等数学的观点看,在某一个时刻t,虽然时间只在那一点上,空间也只在那一点上,但它却有一个瞬时速度:

     ds/dt= v = lim△t→0 △s/△t . 这个瞬时速度表明,就在这个时刻里物体有一种特定的运动可能性、倾向性。所以根本不能说,“在这里”=“静止不动”,黑格尔及其后继者们都犯了这个错误。 其实,只有在t1 时物体在S1处,在t2时物体还在S1处才叫做静止。物体运动在一个时点对应一个地点的这种“时空差异协同”中得到表达,这根本没有错,质点运动就表现在时间的差异、空间的差异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差异的协同关系中。只有在t1 时物体在S1处而在t2时物体却在另一个地方S2 (其中S1 ≠S2)处正是运动自身,根本不是静止的总和。

     (3)而且运动的物体在这一个极限点上还有一个瞬时的加速度

     a =dv/dt=lim△t→0 △v/dt 。它不但没有只描述了运动的结果和运动的自身,而是用瞬时加速度描述了运动的规律性和动力学,根据牛顿力学运动第二定律;

     F = ma = mdv/dt ,这个质量×瞬时加速度的确描述了运动的规律和动力。

     但列宁的这三个反证作为对运动就是矛盾的论证被反复写到苏联和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辩证唯物论教程上了,它一直以近乎绝对真理的形式保留在我国的一些哲学著作中。我认为将这个问题复述得最清楚的是毛主席的著作。他在《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中写道:“即使就单纯机械运动而论,也不能从形而上学观点去解释它,须知一切运动形态都是辩证法的,虽然他们之间的辩证法内容的深度与多面性有很大的差异。机械运动仍然是辩证法的运动,所谓物体某一瞬间‘在’某处,其实是同时‘在’某处,同时又不在某处,所谓‘在’某处,所谓‘不动’,仅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他根本上依然是在运动,物体在被限制着的时间内和被限制着的空间内运动着。物体总是不绝地克服这种限制性跑出这种一定的有限的时间及空间的界限以外去成为不绝的运动之流”他又说,“事实上把不断的运动,看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许多段落,许多静止状态,结果是否定了运动。他们不知事物处于某一个新位置,是因为事物从空间的某一点走到另一点的结果。所谓运动,就是处于一点同时又不处于一点。没有这一个矛盾,没有这个连续和中断,动和静,止和行的统一,运动就根本不可能。否定矛盾就是否定运动”[5]。这个论证精确地概括出黑格尔和列宁所说的意思:运动如果不是在“这里”同时又不在“这里”,就会成为静止的总和,并且在同一点上既是连续的又可以是中断的。

     我们怎样能够做到同一瞬间既在“这里”又在“另一个地方”呢?从前面所说的“运动意味着什么”来说,除非有一个从这里到不在这里的距离是不需要时间来完成的。这就是一个神秘的奇迹,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如果不在任何时间上运动,就必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发生位置的变化。”[6] [①]而不需要时间就能显示运动是不可能的。因此黑格尔所主张的运动在一点同时又不在一点这种观点至少有下列两个问题不能解决:

     (1)假定有一种运动是不需要时间的。

     (2)这种不需要时间的位置变化有无限大的速度,即?S/?t = ?S/0 = ∞。

     关于前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运动就是物体在这里同时又不在这里对于逻辑意味着什么?它要求将“在这里”的命题P = S(t),与“不在这里”的命题

     非P =非S(t)同时成立。但是要P&非P同时成立,在逻辑上就会导致自相矛盾命题。如果这个自相矛盾的论题能够成立,就要导致任何一个命题A都能成立。这就是诡辩论的逻辑基础。这个个推演的步骤如下:

     (1)假定P&非P 这是前提,对(1)进行合取除去得出:

     (2)P 对(2)进行析取演算,得出:

     (3)P∨A 对(1)进行合取除去,得出:

     (4)非P 由(3)(4)运用选言三段式,得出:

     (5)A 即任何命题都得到辩护。

     所以如果自相矛盾被看作是正确的辩证法,则可以为任何论题做出辩护,说“江青是迫害老干部的杀人犯”是对的,而说“她是文化大革命的伟大的旗手”,也同时是对的。“放屁是正确的”这是对的,同时“放屁是错误的”也是对的。所以P&P从形式逻辑上看是个永假命题。为了避开这一点黑格尔和他的继承者必须向形式逻辑进攻。前面说到恩格斯主张常数数学以及研究静止状态时运用形式逻辑,而高等数学以及研究生命与运动状态时运用辩证逻辑。不过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概括得最为简练。

     让我们来阅读毛泽东在《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段话,他说:“上面说了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这两种对于世界观上面的斗争,就形成了思想方法上面形式论理与辩证论理的斗争。(注:logics一词原来翻译为‘论理学’现在翻译为‘逻辑学’)

     资产阶级的形式论理学上有三条根本规律,第一条叫做同一律(同一律说:在思想过程中,概念是始终不变化的,他永远等于自己);第二条叫做矛盾律(矛盾律说:概念自身不能同时包含二个或二个以上相互矛盾的意义,假如某一概念中包含了二个矛盾的意义,就算是论理的错误);第三条叫做排中律(排中律说:在概念之相反的意义中,正确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决不会两个都不正确,而跑出第三个倒是正确的东西来)”。“由此看来,整个形式论理学的规律,都是反对矛盾性,主张同一性,反对概念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主张概念及事物的凝固静止,是同辩证法互相反对的东西”(P47-48)“全部形式论理学只有一个中心,就是反动的同一律、全部辩证法只有一个中心,就是革命的矛盾性” (P.49 )[7]

     不过,1950年8月,斯大林对语言有一个当时是新的看法,他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有一段对话。“问:语言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否正确?答:不,不正确”。“语言和上层建筑有原则上的不同,但和生产工具,比如说,机器就没有区别,生产工具和语言一样。对各阶级都是一视同仁的,既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也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8] “语言有‘阶级性’的公式是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公式”[9] 由此斯大林逻辑推出,语法学、语义学也是没有阶级性的。于是一些苏联哲学学者再向前推演,主张形式逻辑也没有阶级性,所以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也是可以为我们的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服务。

     但是,既然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是正确的。那么,黑格尔的矛盾辩证法中关于“物体的运动就是物体在一个地方同时又不在一个地方”“它在同一个‘这里’同时又有又非有”就犯了逻辑学的错误。至少对于人们日常运用的二值逻辑来说,情况就是这样。那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还固执着黑格尔矛盾辩证法的这个论题呢?这是因为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不愿意放弃恩格斯和列宁所说过的话,用教育部长袁贵仁的话说,“他们奉行‘原教旨主义’,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10]。另一方面这是关系到数学基础的问题。牛顿、莱布尼兹创立的微积分的逻辑基础迟迟都未能建立,数学家接受极限理论来解释无穷小运算,极限理论接受实数连续统的解释,迟至20世纪初才被公认为标准数学分析的基础,从而结束了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它的哲学意义还没有被哲学家们完全理解。

     二、黑格尔第二个论题和差异就是矛盾的悖论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他先在《存在论》中提出“差异的统一”,然后才在《本质论》中提出“对立的统一”。为什么要提出差异的统一?因为他的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要认识某个事物(Something)必须要联系到别的事物(Others)一起才能认识清楚。所以他说“假定有某物于此,即立即有别物随之。我们知道,不仅有某物,而且也还有别物,但我们不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而且别物也不是我们只用脱离某物的方式能够找到的东西,相反,某物潜在地即是其自身的别物,某物的限度客观化于别物中”[11]。应该说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差异辩证法:一个特定的事物,必须联系到和相比较于它有差别的别的事物才能理解它的边界、限度与内涵。但为什么黑格尔要将这个差异统一性完全纳入对立统一进行论证?我认为这大概是由于建立体系的需要,必须将一切纳入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体系中。于是他写道:“须知,所谓差异或差别并非单纯指外在的不相干的差异,而是指本身的差别,这就是说,事物本身即包含差别(distinct pertains to things in themsetf”。(同上253页)“差异自在地就是本质差别,即肯定与否定两方面的差别:肯定的一面是一种同一的自身联系,而不是否定的东西。否定一面是自为的差别物(distinct on its own account),而不是肯定的东西。因此,每一方面之所以各有其自为的存在,只是由于它不是它的对方(not being the other one),同时每一方都映现在它的对方内,只由于它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存在。因此,本质差别即对立(opposition)”(同上,254页)。“哲学的目的就是在扫除这种各不相涉的东西,并进而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所以他物(other)就被看成是与自己正相对立的自己的他物”(同上,257页)“在近代自然科学里,最初在磁石里所发现的两极性的对立,逐渐被承认为浸透于整个自然界的普遍自然律。这无疑必须看成是科学的一个重大进步,只消我们不要在对立观念之外随便又提出单纯的多样性差异(diverity)的观念,认作同等有效”(同上,257页)。这短短的几行字,暴露了黑格尔处于一种我称之为“差异的矛盾论”悖论中。由于哲学是要做统一理论的工作,由于他发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他就要用它来解释一切:认为一切运动、一切事物都是两极对立,两极统一。任何一个“实有”(德文Dasein英文Being there)是有特定质的事物(肯定)内部包含否定的方面。否定又成为肯定,最后又被扬弃,即否定的否定”。正如他所说的“思维的理性则可以说是使差异物变钝了的区别锋利起来,使表象的简单多样性尖锐化,达到本质的区别,达到对立。多样性的东西,只有相互被推到矛盾的尖端,才是活泼生动的,才会在矛盾中获得否定性,而否定性则是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在脉搏。”(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69页)凡是与这个公式不相容的东西,都要将它归纳进来。不然的话就会出现一个差异辩证法,它自成体系变成另一种哲学。他自己就不是黑格尔了。但差异并不一定都是两极对立,怎样办?他就利用他的概念转换游戏,说:哲学研究的差异就是内部的本质的差异,某一个事物是Something(某物),其他事物是Others(他物);Something和others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没有其他事物就没有某物自己,其他事物与某物有本质不同,它们“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否定,某物是Something,即S,他物不是S,所以是S。S与S正好就是两极,因此,差异就是矛盾,就是两极对立。可以用否定的否定来处理它,因此“不需要在对立观念之外随便又提出单纯的多样性差异的观念,认作同等有效(as long as We are careful from now on not to let more diversity take its Place again beside opposition,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12]。

     关于这一点,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得很有意思。他说“黑格尔把相异概念的理论和对立面的理论看为同一的东西。由于一个人曾经发现了一种伟大而深刻的真理(在现在的情况下,便是对立面底综合)所具有的特别心情,这种想法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这样处于他底发现的淫威之下,这样陶醉于这种真理的新酒,于是他觉得在他的面前,这个真理无处不在,并且导致把一切事物都臆想为跟这个新公式相符应。由于把相异概念的理论跟对立面的理论联系起来,并把两者都跟具体的普遍或理念的理论联系起来,人们对那种同样是密切的和微妙的关系,作这样的看法,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3] 那么差异是否就是矛盾呢?我认为这里首先明显地是一个混淆本体论的具体“相反”(两极对立)和逻辑上的普遍“相补”(某集与其补集,全集为万物)的范畴混淆问题。而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个归纳问题,即那一些案例可以成为归纳地支持对立统一规律的证据,而那一些不是对立统一的证据问题。等一会我们还要从归纳悖论上来讨论某物-他物问题。

     我们现在首先来研究一下对立(相反)与非对立的差别的区别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黑格尔等人的矛盾辩证法是怎样使用对立的概念的。

     (1)黑格尔自己本来说得很清楚:“在近代自然科学里,最初的磁石里所发现的两极性对立(opposition as polarity)逐渐被承认为浸透于整个自然界的普遍自然律。”[14]所以对立或矛盾关系中的对立的首要条件就需要它有两极性,两极的差异性(这时差异达到最大值)而不是非两极的差异性。

     (2)马克思在1853这样写道:“有一位思想极其深刻但又怪诞的研究人类发展的思辨哲学家(黑格尔),常常把他所说的两极相联定律赞誉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在他看来,‘两极相逢’ 这个朴素的谚语是一个伟大而不可移易的适用于生活一切方面的真理是哲学家所离不开的公理,就像天文学家离不开开普勒的定律或牛顿的伟大发现一样。 ”[15](A most profound yet fantastic speculator on the principles which govern the movements of Humanity was wont to extol as one of the ruling secrets of nature what he called the law of the contact of extremes. The homely proverb that “extremes meet” was, in his view, a grand and potent truth in every sphere of life; an axiom with which the philosopher could as little dispense as the astronomer with the laws of Kepler or the great discovery of Newton.)

     ,这里说的是对立也是两极。

     (3)无独有偶,毛泽东指的对立统一的经典案例是“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冤家。中国有句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 [16]“又是寃家又聚头”“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是互相对立的,是彼此不融洽,不对头,不相好,不和气的,都是些充满怨气的寃家”“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寃家,复杂的过程却有二对以上的寃家,各对寃家之间又互相成为寃家。”(A simple process contains only a single pair of opposites (yuanjia), while a complex process contains two or more . And in turn,the pairs of opposites are in contradiction to one another.) [17] 冤家无法对应地翻译成英文,奥地利的中国问题专家只好将它译成“成为对子的对立面”并注明中文的“冤家” (yuanjia),也有极性的含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立就是两极性。差异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两极性。差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对立面。

     (1)差异必须处于统一体中并发生现实的相互作用。我与慈禧太后有差别,但不处与统一体中并发生现实的相互作用,所以不组成对立物,尽管我是男人她是女人,在这一点上有本质差别。。

     (2)差异着的事物、要素、性质和关系等必须共有一个共同的维度,才能测量事物和性质是否具有两极性,叫做共维。一张填好的某某人体格检查表中有许多项目,填表人的出生年月与他的身高体重的差别找不到一个维度使它们构成两极性。

     (3)差异必须组成某种极性或两极性 。典型的特征是事物性质、作用、倾向的某种相反性,表达为数轴上的两端点,数轴上的差异点是无限的,它包含了相对有限的极点。

     所以,现代欧陆哲学,例如海德格尔和德勒兹,视差异为万之根,德勒兹认为,对立只是差异的漫画式的简化。从科学哲学的观点看,两极对立关系只是差异关系的一个很小的子集,甚至只是本质差异的一个很小的子集。世界上的物种有一亿多种,它们之间都有本质差别的,但在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两极的,或彼此成为天敌的或“风马牛可相及”的只是其中很少的部分。对立统一只是差异统一或本质差异统一的一个很特殊的情况。黑格尔企图将某物-他物的差异关系归纳到对立统一的“规律”中,就陷入亨普尔归纳悖论,顾德曼蓝-绿悖论不能自拔。

     三、亨普尔归纳确证悖论和顾德曼新归纳之谜的启示

     所谓确证悖论(The Paradoxes of confirmation)是亨普尔在1945年提出来的[18]。确证假说H就是用某种观察证据支持、确证或证实一个假说H。当然一个假说H有一个等价的假说H′,则如果观察事实S确证了H′则它也确证了H。

     亨普尔的确证悖论是指:

     (命题1)对于所有的x,如果x是乌鸦(Raven),则x是黑的(black)。记作:

     (x)(Rx → Bx)…………………………………………………………(1)

     这里Rx是Bx的充分条件,所以Bx是Rx的必要条件,这样(1)的等价命题是:

     (命题2)对于所有的x如果x不是黑的,则x不是乌鸦。记作:

     (x)(Bx → Rx)………………………………………………………(2)

     确证第二个命题的事例很多,如一双白鞋,一支蓝色的铅笔,一朵红玫瑰,一个白种人,它(他)们都不是乌鸦。

     这些证据都是确证了“不是黑色的事物,则它不是乌鸦”,等价地说它们也确证了命题1:凡乌鸦都是黑的。

     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证据却与真正举出乌鸦是黑的实例作证据具有同样确证效力,这就是“悖论”。

     现在我们讨论归纳确证的第二个悖论,叫做顾德曼悖论,就是顾德曼(N. Goodman)于1955年提出的“绿蓝”悖论,又称为“新归纳之谜”。 他这样写道:“假定所有的宝石在时间t之前检查出它的颜色是绿色(green)的。于是在t时,我们的观察支持了‘所有的宝石都是绿色的’这个假说,这是按照我们的确证定义来进行的。我们的证据陈述断定宝石a是绿的,宝石b是绿的, 宝石c是绿的等等。每一个确定事例都确证了一般假说,即所有的宝石都是绿色的。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现在让我们引进另一个比‘绿’这个字来说很不熟悉的谓词叫做‘grue’,[可以译成绿蓝色或生造一个词‘’色的],它运用于所有这样的事物,在t之前检查过正好是绿色的的东西,而其他的事物正好是蓝颜色的( it applies to all things examined before t just in case they are green but to other things just in case they are blue.)。因此,正在t时刻,我们根据给出的证据陈述,断言你正在拿出来的宝石是green(绿色)的,但一个平行的证据陈述又断定这块宝石是grue色(‘’色)的。并陈述宝石a是grue的,宝石b也是grue的等等,于是每一个都确证了一般假说,即所有的宝石都是grue的。因而,按照我们的定义,所有随后检查过的宝石将会是绿色的这个预言和所有的宝石将会是grue色这个预言都被描述同样的观察的证据陈述同样确证。但如果一块随后检查的宝石是grue的,它就是蓝色的,而不是绿色的。因而,虽然我们会很好意识到这样两个不相容的预言,按照我们的定义,是真正同样好地被确证。”[19]

     对于这个奇怪的确证悖论,它向我们指明,无论什么预言,只要你“适当”地选择谓词。同样的证据都可以确证它是真的。不过顾德曼指出“只有预言归入一定的律似假说(Lawlike hypotheses)时,它才是真正地被确证;可惜我们还没有确定什么是律似性(Lawlikeness)的标准。”[20] 没有这个标准,我们只好忍受任何事情可以确证任何事情的结果。不过顾德曼提出了问题,一个假说被证据证实是证据对假说的一种关系,叫做可投射性(projectible)。可投射性不仅要注意“什么是假说的正面的实例”,而且还要注意“什么样的假说能被正面的实例确证”。 H已被证据投射指的是这样的H,它在t时已被证据支持,未被证据违反,而且尚未被证据所穷尽,这就留下了一个空间,可能再被证据投射。他说“绿”这个谓词比起[](grue)这个谓词有更多的投射,在它的档案里有更多被支持的记录。而谓词grue包含两种颜色并要变色,有比较少的支持的记录,所以谓词“绿”比“grue”有更好的被捍卫(better entrenchment)。”[21]。这“不仅仅是这个词的问题,而且是这个词的‘类’(class)问题”[22] 例如,那个所有宝石都是grue的假说,grue是属于什么类呢?它是一个生造的词类。当t之前所有的证据都检查过后,它的可投射性比“绿色的”这个词差得多的。

     。1969年,奎因写了《自然类》[23]一文,针对两个确证悖论进行分析,他将顾德曼想要说的话说了出来:解决两个悖论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制定一个自然类的理论,由此来确定什么是自然定律,凡能投射到自然类和自然定律中的证据才是真正的确定证据。他特别指出一个可投射谓词的补(逻辑学上的complement)与该可投射谓词相比,是不可投射的,因为可投射谓词的补里没有一个固定的自然类,或者说有各种各样的甚至无限多的“类”[24]。例如,“乌鸦”与“黑色”对于“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陈述可以算是可投射的。它符合投射理论,因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是已被证据支持,未被证据否证,尚未被证据穷尽,而它的谓词是已被投射了的,从而对于“天下乌鸦一般黑”来说是可被投射的。但是一片绿叶或一朵红玫瑰对于“天下不黑就不是乌鸦”从而对“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命题是不可投射的。因为句子中的谓词“不黑”,“不是乌鸦”是可投射谓词的补,所以是不可投射的;“‘绿’与‘叶’是可投射的。绿叶算作投向“所有的叶子都是绿色的”以及“所有绿的东西都是叶”的可投射谓词。所以只有黑乌鸦能确证‘天下乌鸦一般黑’,它的黑乌鸦的补是不可投射的(the complements not being projectible)”[25]。奎因这个可投射概念比顾德曼的可投射概念更加简单明了。并且它切中某物-他物论题的要害。

     归纳确证悖论和新归纳之谜,可投射理论和自然类与自然律,特别是可投射谓词的补是不可投射的,因而不能从中找到案例来证实相对于它的可投射谓词。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区分差别与矛盾是很重要的。它教导我们如何去找到证实对立统一定律的案例,不要将一双白皮鞋也当作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案例,同样非两极对立的差别是两极对立这个谓词的补,因而是不可投射到对立统一定律中的。

     四、走出差异就是矛盾的困境

     关于差异是否就是矛盾或对立面的问题,我们已经考察清楚差别与对立是不属于同一个自然类或同一个哲学范畴的类。我根据黑格尔原初将对立统一看作是“两极性对立”的定义和马克思将对立统一看作是“两极相联定律”和“两极相逢公理”的定义,以及毛泽东寃家聚头的案例,提出差异是比矛盾更普遍的范畴。差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对立面。(1)差异必须处于统一体中并发生现实的相互作用。(2)差异着的事物、要素、性质和关系等必须共有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维度。(3)差异必须组成某种极性或两极性 [26]。现在,我要不厌其烦地说明这三个条件。维度就是考察事物性质和状态的各种尺度。例如,冷与热,如果看作是两极,因为它有共同的温度维度,在共同维度上才能考察出它们的极性,战争与和平是两极对立的,它是从共同的维度,就是社会状态标准,用它来考察两极。而战争与石头、小鸡与石头彼此有差异但不组成对立,因为,没有考察出它在哪个维度上成为两极。“风马牛不相及也”,马与牛是有差别的,但从“风”的维度上它不是两极。也并非所有的人之间都组成冤家,所以不组成对立的统一,但它们可以组成差异的协同体,放牛连带放马是常见的畜群。在这里最清楚不过的就是每年进行一两次的体格检查的系统了。体检表有许多项目,就是许多维度: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温、血压、血糖、血脂、肺功能、肺活量……总之,各个器官都有许多维度指标,在同一指标中有时可以指出两极,但不同维度或指标之间一般说来就只有差别,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些维度之间是有联系和协同的关系。

     这样看来,有大多数的相互差异的事物,作为实例对于对立统一规律中的谓词是“不可被投射的”。不能成为对立统一的例证。某物与他物,是一个差异的概念,它组成了全世界的所有事物,某物不是他物,他物不是某物,这个“不是”指的是他的“补”,世界的一切等于某物与他的补组成的全集。某物的他物有无限之多,它大多数不组成某物的对立面,不组成两极。且看一根数轴,有无限多个实数,只有在某种划分上才将它分成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对称性的两极。但整数中有1,2,3,4,……这些无限的数目,绝大多数都是从数值的差别来看它们的。某物与他物的关系,从逻辑上看是一个元素(或一个元素集的类)与它的补集的关系问题。这正如奎因所指出的,一个可投射谓词的补(complement)与该可投射谓词相比,是不可投射的。正电子的补是世界上除了正电子之外的所有的基本粒子。正负电子对的补可以定义为除了正电子和负电子之外的所有基本粒子,它不能作为实例来确证正负电子对的对立同一以及它们的两极性。因此,某物与他物是差异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对于两极对立是不可投射的。(见图1.1,图1.2)同样肯定与否定,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和某物与他物一样,也是一个差异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统一关系。(见图1.3)

    

     因此,如果将差异与两极对立混同起来,就可能硬将一些基本上是差异性的事物看作对立面来看。在我国曾经发生过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常常发生人为的“设置对立面”[27]以作为发展的动力来推动某种政治运动,使它搞得轰轰烈烈。例如,在反右斗争中,就人为地设置,例如与知识分子比例5%的对立面,造成一些非常可怕的结果,全国知识分子中,有几十万人被打成右派,成为“人民的敌人”,许多人仅仅向党的领导人提了一点意见就落得这样的结果,谁人还敢提意见?这给党的正常生活带来很不良的风气。至于文化大革命,人为“设置对立面”设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是天下本无事,“设置对立面”自扰之。

     所以,黑格尔的差异矛盾论悖论的解决方法似乎只有建立一种差异辩证法,作

     为系统辩证法的组成部分从而作为系统哲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终将会使对立统一定律的概念内涵在适应范围里确定下来,将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一般说来一种极性确定了,它的对立面也就确定了。但是某物的对立面並不是他物。他物是某物的补。有无限多的他物,他们只是与某物有差别的事物。张三与李四就是如此。 “关于"差异就是矛盾",毛泽东与艾思奇有过爭论,不过其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看,艾思奇在《哲学与生活》一书14页中写道:“差别的东西不是矛盾,例如笔,墨,椅子不是矛盾。但如果懂得推移和变化的原理,就知道差别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倘若某两件差别的东西同时同地在一起并且发生互相排斥的作用时就成为矛盾了。”毛泽东批注道:“‘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差别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具体的矛盾。艾的说法是不妥的。”接着1937年9月,即写完矛盾论一个月后,他写了一封信给艾思奇说,“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28]。你看,他们讨论问题多么客气!现在看来他们两人都认为,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才是矛盾,这个条件就是我们上面反复说的差异成为矛盾的三条件。可见差异比矛盾普遍,是不能得出“故差别就是矛盾”的。据我所知,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科书中正式提出“差异就是矛盾”这个命题的,首推毛泽东的《矛盾论》。当时被斯大林圈定为苏联标准哲学教科书的是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他们都只说到这一步:“德波林描绘着一个完全机械的表式,根据这个表式,我们首先遇到简单的差异,然后发现对立最后才见到矛盾。他们不了解,在每一差异中都包藏着矛盾。”[29] 毛泽东在参考这本书写《矛盾论》时加上了这一句:“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30]现在需要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根源在于黑格尔混淆差异与矛盾。所以乌杰曾经说过黑格尔误导了许多哲学家三百多年[31]。我们并不反对对立统一,只是认为它不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規律。差异统一或差异协同比它更普遍,对立统一只是差异同一的一种特殊形态。在我国,时任包头市长的乌杰1988年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就表示支持(刊登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二期上)。在距离思想解放的80年代渐行渐远的几十年间,哲学家们和意识形态家们几乎没人理会,我想现在应该到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五、辩证法哲学需要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吗?

     矛盾哲学的意义大家知道,特别是在战争与革命时期。但差异哲学或差异协同定律包含和超越矛盾哲学,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辩证法哲学需要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吗?这问题是欧陆哲学首先提出来的。

     1. 关于同一与差异的问题,关系到世界的存在问题,从来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都要求一个单义的同一性来说明世界起源于它,本质上是它,最后复归于它。斯宾诺砂的实体 (substance),中世纪的上帝是“一”,黑格尔的合题(最后是绝对理念)唯物论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都将identity 放在首位,差异或多样性放在第二位。原来哲学家以为同一是基础,万物起源于“一”。现在发现,“一”不能是空洞的同一,都是一样的同一,它只能是差异的统一,“difference belonging together,combined into the unity of a system”(海德格尔)。德勒兹说:斯宾诺砂的实体 要用模式来言说,“按照这个一般范畴的反转,存在被说成是生成(being is said of becoming),它们的同一性就是差异,它们的一就是多样的一,同一性(identity)并不占首位,同一性的存在是一个原理,不过是第二原理正如生成也是原理一样;这就是围绕着差异转动:这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性质,这就为具有自己概念的差异开辟出可能性,而不是将存在保持在一般已被理解为同一性的概念所支配。”(DR,p40)[32]这就将差异提到世界本原的地位 。所以差异为万物之源

     2.关于差异哲学将差异与矛盾的地位反转问题:这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前面说到黑格尔认为,差异与多样性的东西,只有相互被推到矛盾的尖端,才是活泼生动的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在脉搏。”(《逻辑学》下,第69页)其实,情况正好相反:

     (1)是矛盾预设了差异而不是差异预设了矛盾。

     有限长的直线有无限相互差异的点,只是从某个角度加以选择才有两个端点的对立。所以德勒兹说:“存在着关于差异的一个关键性的经验以及其相对应的实验:在所有的时间里,我们发现自己面临或被约束于界限与对立中,我们要追问这种情况预设了什么?它预设了一大群差异,一种自由的多元论,狂野或不可抑制的差异”对立是“从上而下地、粗糙地切割出来的”。“无论在那里,成对与极性预设了复杂的网络,有组织的对立预设了在所有方向的放射。立体像不过是眼睛看到的两个平面造成,它预设了整个立体布局的存在。”(DR,p.50-51)在本体论上矛盾是差异的

     (2)差异不能还原为矛盾,矛盾却可以还原为差异(一种最大的差异)德勒兹说“并不是差异预设了对立而是对立预设了差异。这不是通过追查差异到它的“根基”(对立)来解决差异,相反,对立背叛了和歪曲了差异的解决。我们认为,不仅差异自身不是“已经”是矛盾,而它不能还原为矛盾,因为后者并不比差异深刻,而是差异比矛盾深刻。” (DR,p51)

     (3)自身的内在差异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学基础。

     德勒兹建议:用differential,即微分dx来理解差异.导数dy/dx 和微分方程决定曲线的结构。这是 从哲学上来理解差异哲学的动力学例证。

     “四毛八”微积分教材(1975)的诗云:“化整为零无限分,去掉高阶是微分;积令为整无限和,和式极限是积分!”。微分是最小的差异,它决定了动力学的微分方程。而从宇宙学的量子起源的奇点是差异扰动。只有差异能表达个体与个性。差异是个性之源,它决定了世界的各种属和种的起源与变化。德勒兹说“差异是生产性的,因为属并不划分为差异,而是被(种的)差异所划分,这个差异导致了对应的种”。(DR,p.31)在德勒兹看来差异自身包括:奇点(singularities)、改变性质的差异、灾变以及纯粹性、内部性、生产性、传递性、最多样化的东西,最多变的东西。(DR,p.32)

     3.关于差异哲学的运用问题:差异的创造性之源。一切系统工程要问的问题:解决问题有哪一些不同的相互差异的方案,然后才能问那种方案最好。

     4. 人类历史的常态是差异协同与合作博弈,合作双赢比冤家聚头更重要,。

     人类单个人并不比其他单个动物强,人类之所以胜过非人类动物,是因为他们能进行长时间的差异协同合作。市场经济是分工的差异协同和合作的博弈双赢网络而不是对立的统一与斗争。当然它包括冤家聚头但不能还原为冤家聚头

     标准布尔什维克或苏维埃的哲学是斗争哲学強調斗争是绝对的。我们新一代社会主义者強調的是差异哲学。是多样性的协同,博弈双赢的哲学,反对胜者通食、零和博弈,当然胜者通食的独裁哲学是存在的,零和博弈也是存在的。但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差异协同和合作博弈,这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从这个进路出发,可以发展出一种新的辩证法:差异辩证法、系统辩证法或系统哲学。

     微信号「iwish89」欢迎投稿与合作 zhexueyuan2013@163.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