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当尼采哭泣
2016/8/3 哲学园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佚名知情这请联系

     无意中突然就看了这么一部电影《当尼采哭泣》,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IrvinD.Yalom的同名小说。全片主要讲述了著名医生布雷尔接到一个叫莎乐美的女子的会面邀请,请求其治疗患有严重偏头痛且有自杀倾向的著名哲学家尼采。于是一场奇怪的治疗就开始了。

    

     尼采及其孤傲而具有攻击性,使布雷尔所谓的谈话治疗难以进行下,所以布雷尔向尼采摊开心扉,并假意需要尼采的帮助,希望以此获得尼采的信任。但是随着谈话治疗的进行,布雷尔发现自己对尼采的依赖性愈发的强烈了。自己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直到最后尼采才真正的谈了自己的状况,留下了眼泪。

     “孤独存在于孤独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这是布雷尔最后对尼采所说的。无疑,尼采是一个怀有深切孤独的人,他的孤独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理论,尼采哲学在他的时代是很超前的,而作为其本人自然承受着这份来自觉醒后的深切孤独,而这孤独渗入他的生活把他和周围人隔开,使他对生活有着很大的冷漠感。

    

     美丽的莎乐美显然被哲学家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也使尼采对她和对生活有了新的亲近感,但是莎乐美的拒绝显然使尼采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她与瓦格纳(尼采好友)的亲近同时也使尼采觉得周围的世界深深地背叛了他,从而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布雷尔的生活显然很有条理,但是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是他对女病人贝沙的性幻想,这件事深深困扰着他,并且影响到了他的生活。他对贝沙怀有愧疚之情,同时对他看似富足实则缺乏激情的生活产生了厌恶感。

    

     在治疗中尼采显示了极大地强势,因为在对世界的认知上尼采显然是大师,在尼采的帮助下布雷尔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困惑。在治疗结束时尼采才讲出了自己的烦恼所在,脱了自己的孤傲背后的沉重。但是尼采并没有走出自己的困惑,因为那是一个哲学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显然不是布雷尔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影片实际上是探讨了存在主义的哲学和它对心理学的影响。通过布雷尔的危机讨论了死亡,自由,孤独和人生的意义。对于尼采,孤傲使他特立独行,使他获得了真知灼见,但是同时也使他的生活一片混乱。哲学家大多是孤傲的,但是他们也常常因为孤傲而被生活毁灭。

     自由与孤独常常相伴,但爱与理解却常常并不同时存在。很多时候爱都是盲目或虚伪的,是人性的驱使,矛盾的并存。一如尼采深爱莎乐美但并不了解,莎乐美以为自己理解尼采,实则不然,她只是被吸引而不是理解。当莎乐美在医院里找到了尼采,看到了处于癫狂中的尼采拿着指挥棒,站在钢琴山,在幻想中的音乐中大骂瓦格纳时,其实她才开始对尼采有了一点点的理解,但理解了就不爱了。

    

     爱并不来源于理解,理解也不能通过爱获得。

     尼采说“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在生活中,拥有常常是苦难的来源,而虚无却不是解决的办法。

     减少依赖,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生活中常常需要很多的代价,但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否负担得起。承担得起自由的代价,就不要妄想虚无的假象——被爱与被理解,都是人们制造出来的虚无的形式主义。存在主义是残酷而真实的存在。这是悲剧吗?我不知道,但这就是存在。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以尼采救得了布雷尔,但解不开自身的枷锁,尼采早就洞察了这些,他是真正的大师。

    

     现实中的尼采和莎乐美有过短暂的爱情纠葛和瓦格纳有过深厚的友谊,但是在对艺术和哲学的追求中最终使他们走向决裂,在把自己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寄给瓦格纳后两人彻底不相往来。

     1889年在都灵的大街上,尼采抱着一批正在受虐待的马的脖子痛哭,最终失了理智。

     尼采的眼泪,从来都不是因为爱,从来不是。

    长按二维码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哲园书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