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反对建造超大对撞机的七个理由中,最有价值的是第四和第七个
2016/9/6 哲学园

     杨振宁反对建造

     超大对撞机的七个理由中

     最有价值的是第四和第七个

     老蝉

     近日,关于中国是否需要建造超大高能对撞机一事,由于两位在数学和物理界拥有崇高地位的大师的不同意见,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两位大师就是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94岁的杨振宁教授和华人首获菲尔兹奖的67岁的丘成桐教授。

    

    

     上图 杨振宁 下图 丘成桐

     虽然他们一位研究物理,一位研究数学,但他们却也有一段学术渊源,而且涉及丘成桐的老师陈省身大师。

     这要从杨振宁的杨—Mills规范场论和陈省身的纤维丛理论说起。

     我们知道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宇称不守恒定理,这个理论发表于1956年。而早在1954年,杨振宁就与米尔斯(杨振宁的学生)发表了一篇规范场论的论文。这个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界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引入的自发对称破缺观念,发展成标准模型。才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来源网络)

     为什么直到6、70年代才会被人们所认识呢?这就与陈省身的纤维丛理论的横空出世有着密切关系。

    

     陈省身

     【1975年,杨振宁和吴大峻发表了论文75c,用不可积相位因子的概念给出了电磁学以及杨—Mills场论的整体描述,讨论了Aharonov—Bohm效应和磁单极问题,揭示了规范场在几何上对应于纤维丛上的联络。这篇文章里面附有一个“字典”,把物理学中规范场论的基本概念准确地“翻译”成数学中纤维丛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个字典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兴趣,大大促进了数学与物理学以后几十年的成功合作。】(以上文字来源网络)

     这个经典案例是“无用”的数学最后变得有用的一段佳话。是物理学家的直觉力与数学家的洞察力完美结合的体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也是如此---爱因斯坦有着强大无比的物理直觉,但他的数学稍弱,但经过努力,也得出了方程。而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与爱因斯坦交流一个星期后,很快就得出了方程,但他还是大度地将这一切荣誉归功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也是实至名归。这又是一段美好的公案。

     杨振宁的理论与超大高能对撞机密切相关,后者属于实验物理,它可以验证“标准模型”。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四种基本力: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而“统一场论”就是试图用场的形式将这四种力统一起来。目前,物理学界的”规范场论“已经对除引力以外的其他三种力有了很好的理论描述。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正式宣布,“标准模型”预测的希格斯玻色子被大型强子对撞器(LHC)发现。

     可能正是这个发现,坚定了我国物理学家的建造超大高能对撞机的信心。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丁肇中弟子王贻芳是这个项目的坚定推进者。日前他针对杨振宁反对建设的7条理由,进行了逐条的反驳。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丁肇中弟子王贻芳

     综合杨振宁7条,王贻芳的反7条,以及丘成桐的观点。老蝉认为,最具价值和最值得反思重视的是第四条和第七条。让我们来看下杨振宁的这两条:

     【(四)为什么有不少高能物理学家积极赞成建造超大对撞机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学是二战后的一个新兴领域,此领域七十年来有了辉煌的成就,验证了“标准模型”,使人类对物质世界中三种基本力量有了深入了解。可是还有两项大问题没有解决:

     甲)对剩下的第四种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了解还有基本困难。

     乙) 还没有能了解如何统一力量与质量。希望解决此二问题当然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愿望。

     B.有些高能物理学家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从而为人类指出解决此二问题的方向。

     但是找超对称粒子已经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七)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就完全没有前途了吗?不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探索:A. 寻找新加速器原理。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如弦理论所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那么费钱,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源:知识分子)

     在“杨7条”中,其他几条主要讲的是经济上的巨大投入是否明智划算;美国在这个项目上的失败;以及这个项目的实用性。只有第四、第七条是从物理学专业角度来阐述反对这个项目的理由的。对此,我们吃瓜群众当然无法理解其中究竟。但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

     对于一个以前卓有成就的堪称伟大的物理学家(老蝉一直认为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要比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要伟大)来说,杨振宁是否“廉颇老矣,还能饭否?”,他的洞察力还是那么敏锐吗?

     这就意味着,经济上的原因是次要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对于1000亿体量的科学项目并不是不可承受。关键是,这个项目是否是一流的?是否是靠谱的?而是否一流靠谱由谁说了算呢?事实上,没有人能保证这个项目能成功,科学的实验也从来没有100%的成功率。而近两年来,LHC的实验成果也是乏善可陈(可见今日推文第四条《物理学已堕入噩梦时代,迷失于“上帝的赌桌”》)

     但是,物理学家的洞察力是有区别的,有些人能够抓住真理的尾巴,把它从迷雾中拖出来,有些人则抓住了伪装的真理,耗费一辈子精力,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科学就是在这么悲壮的情景下发展起来的。我们普通人没有在科学探索的前沿经历过,我们国人也缺少科学史的普及教育(可以看文末的书)。所以,对于这种大师级的争论,往往雾里看花,不知所云。这从近日众多的媒体不靠谱的报道中可以看出。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杨振宁、王贻芳、丘成桐这些大师专家们的意见呢?真的是外行只能看热闹了吗?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在这个项目上,我们期待上苍的眷顾,让那些具有强大洞察力的科学家,他们的真知灼见,能够在这个项目上得以体现。

     如果,我们的运气真的不错,我们在这个项目上走对了路,那么,老蝉觉得1000亿甚至更多都不是不可接受的。

     关键是第四第七问题上,中国的学界是否有足够洞察力的大师出现,这需要若干年后的事实来验证。

    

     、

     长按二维码购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