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琰 田松 | 太空美术作品中的科学英雄主义
2016/9/16 哲学园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作者 詹 琰(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田 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编 许小编 刘小编

    

     ▲詹琰副教授(李永平摄于2015年8月)

    

     ▲田松教授(李永平摄于2015年8月)

     导读

     艾伦?拉文?宾是美国宇航员,第四个踏上月球的人,退役后成为太空美术家。他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的亲历者,也是其描述者;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太空英雄,又是太空英雄形象的塑造者。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使古老的英雄主义呈现出新的面貌:科学英雄主义。他的作品表现了浓郁的科学英雄主义精神。人类以科学和技术为武器,征服自然,进而征服太空。但是作为个体,在艾伦?拉文?宾的潜意识里,又隐藏了担忧与恐惧,这在其作品中同样有所表现。

     ◆ ◆ ◆ ◆ ◆

    

     ▲艾伦?拉文?宾(Alan LaVern Bean)(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艾伦?拉文?宾(Alan LaVern Bean,1932年3月15日~)曾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在阿波罗12号任务中担任登月舱驾驶员,成为第4个踏上月球的人。1981年,宾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辞职,转身进行油画创作,成为太空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艾伦?拉文?宾以大量作品表现了他和同伴的登月经历,受到科学界与艺术圈的肯定,在天文爱好者中影响广泛。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太空美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绘画领域,20世纪美苏的太空争夺曾激起了全世界对于太空旅行的热情。太空美术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并或冷或热地延续至今。艾伦?拉文?宾的特殊性在于,他是唯一一位登上过月球的太空美术家。所以他的作品出自不是想象,而是出自写实;不是间接经验,而是亲身经历。

     1

     科学的英雄主义:

     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英雄主义

     (一)英雄与英雄主义

     艾伦?拉文?宾的事业在冷战期间的太空竞赛中达到了顶峰,宇航员是冷战期间的英雄象征。

     “1959年4月,水星计划的7名宇航员成了英雄,他们被挑选、训练的过程,甚至他们的外貌和家庭情况都成为了美国乃至全球媒体报道的焦点。电视新闻就铺天盖地报道这几位宇航员,无论你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总会看到他们的身影,宇航员俨然成为了摇滚巨星。” 【1】

     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媒体的打造下,类似宇航员这样的英雄形象为大多数人所崇拜。英雄主义是整个社会集体意识的一部分。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对于英雄主义,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大致相同的内容。潘天强教授有过如下概括:英雄主义是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它通过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和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作为摹本或榜样,旨在弘扬某一特定时期这一社会群体所追寻的最完美、最高尚、最能代表整体利益的宏大目标,并以此号召、鼓励和激励社会所有的人模仿这一人物,以达到或完成这一事业的最终目的。【2】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在传统社会,英雄主义在整个社会基本意识形态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制度,英雄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相比,有所失落。但是,英雄主义一直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在英雄主义的意识形态下,社会普遍承认:第一,存在一些特殊的人物——英雄,他们功勋卓著,超越芸芸众生,可以做为大众楷模;第二,英雄是神与凡人之间的中介,可以为凡人确定一个相对高的价值标准,作为凡人努力的方向;第三,英雄本来是凡人,凡人通过磨炼,可以成为英雄。第四,一般而言,英雄概念的存在,是以一个有待征服的对立方为前提的。正是在征服的过程中,凡人被磨练成英雄。成功,会成为辉煌的英雄;失败,也可能成为悲壮的英雄。这四点,可以视为英雄主义的四个要素。

     (二)科学主义及科学英雄主义

     艾伦?拉文?宾时代的英雄主义不是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主义;不是罗马时期荷拉斯父子式的英雄主义;也不是中国历史及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英雄主义;而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背景下的科学英雄主义。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二十世纪上半叶,科学及其技术表现出巨大的威力,千里眼、顺风耳之类的传统神话逐一被科学所实现,科学本身成为新时代的神话。飞机上天,潜艇入海,人对科学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有了抗生素,就可以消灭所有害人的病菌;有了农药,就可以消灭所有吃粮的“害虫”……科学技术所向披靡,似乎无所不能;而科学的“负面效应”,在当时还没有被明确地认识到,更不可能进入到大众话语层面。甚至直至今天,科学主义依然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中踞有特殊的地位。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关于科学主义,一些从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中国学者有过如下表述: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真理,是正确的乃至唯一正确的知识,相信科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并试图以科学的知识模式延伸到一切人类文化之中;科学主义采取机械论、还原论、决定论的自然观;在联系世界的社会层面表现为技术主义,持一种社会发展观,相信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并认为科学的技术所导致的社会问题都是暂时的、偶然的,是前进中的失误,并且一定能够通过科学及技术的完善得到解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科学主义主张征服自然,把自然视为人类的资源;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认为人类有能力也有权利对自然进行开发。【3】

     这个表述基本上涵盖了科学主义的各个侧面。科学成为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被视为真理的代名词。人们对于科学的相信,已经远离了科学本身。【4】

     所谓科学英雄主义,是英雄主义在科学主义意识形态背景之下的表现形式,英雄主义的各个要素都与科学相关。首先,作为英雄的特殊人物之所以超越芸芸众生,是因为他们拥有科学或者科学的技术;英雄超越凡人的壮举,是借助科学完成的。其次,作为科学的拥有者,英雄同时成为科学的象征、科学的代言人。英雄的价值与科学的价值是一体的,科学英雄主义向公众所昭示的最高价值,是科学本身。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英雄之为英雄,要有对手,即呈现英雄行为的对象。在美国太空活动之初,苏联是其直接对手,但很快这个对手被超越。在登月活动中,美国人把自己视为整个人类的代表,于是所要征服的对象,由人类的另一个部分,变成了人类之外的世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有征服的对象是地球上的自然和地球外的宇宙。

     科学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结合,使得作为现代性一部分的科学主义获得了传统文化中的崇高气质,科学主义嫁接到传统的土壤上,得到了强化。

     2

     艾伦?拉文?宾太空美术作品分析

     太空美术与人类的航天史有着密切的关联。1957年,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发射升空,外太空开始成为人类的竞技场;美国的“水星计划”随后产生,试图完成外太空载人飞行;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先进入外太空,进行绕地飞行;一个月后,美国的艾伦?谢泼德也进入了太空;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美国将登上月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接受了一项任务——在20世纪60年代末赶超苏联,登上月球——这就是阿波罗计划。

     太空竞赛在美苏两国甚至全世界引发了对太空科学的狂热。宇航员顺理成章地成为太空科学的符号,大众媒体中的“英雄”。艾伦?拉文?宾曾是其中的一员,亲身体会过作为英雄而享受的尊崇,毫不奇怪,其作品中浸透着科学英雄主义的意识形态。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美术作品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阿波罗宇航员以登月事件为背景的肖像画,例如《一位美国成功人士的故事》(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约翰?杨John Young肖像)和《美国队…刚刚开始》(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肖像);另一类是宇航员在月球上工作的画面,比如《大个子艾尔和他的人力车》和《监测月震》。

    

     ▲NASA游客中心大厅,艾伦?拉文?宾的巨幅太空画《美国队,刚刚开始》(田松2014年3月31日摄)

     (一)肖像画的科学英雄主义

     肖像画的功能之一就是为英雄树碑立传。中西美术史中描绘英雄形象的作品为数众多,有诸多名著,比如达维特的《贺拉斯兄弟之誓》、苏联时期马特维耶夫的《十月》等。这些作品虽然时代不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但描绘英雄的手法具有一定的共性。

     作品大都采用稳健的三角形或是方形的构图,以使英雄气概在恒定中得以表现;为了描绘出英雄的高大,视角通常为仰视,这是表达“敬仰”的最直接的视觉语言;英雄的另一种表征符号是力量,在描绘英雄的美术作品中,多会有雕塑般硬朗的形象表现方式,明暗转换极为鲜明,过渡性质的中间色较少;为了体现英雄形象的严肃性,画面通常不会用丰富的或者鲜艳的颜色,色调偏灰;此外,即使是肖像画,也会在画面中体现出与英雄事迹的某些关联信息,比如《贺拉斯兄弟之誓》中的宝剑,《十月》中工、农、兵的服装符号等。

    

     ▲NASA游客中心《美国队,刚刚开始》的文字解说,左上角有一个数字,数字上戴一个耳机,告诉游客如何用随身语言导游听取这幅画作的介绍。(田松2014年3月31日摄)

     在艾伦?拉文?宾的作品中,肖像画占较大比例。《一位美国成功人士的故事》是杨的肖像画,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形式,仰视的透视角度。画中所用的色彩较少,除了星条旗,仅有黑银两色。黑色是深邃的代表宇宙的背景,银色是杨的宇航服;明暗过渡较为硬朗,连国旗似乎都画得像是金属制品一般。

     在这幅作品中,艾伦?拉文?宾所采用的视觉语言,以及画面中的元素与特点,与美术史中其他描绘英雄的典型作品非常相似,差异只是换了场景。科学英雄主义以这种姿态延续了传统。

     关于《一位美国成功人士的故事》,艾伦?拉文?宾写道:

     “当杨站在月球上时,我画下了这个时刻。他在登月舱中绕轨道飞行,来自指挥舱的电话说火箭引擎的转向系统发生了意外的震荡。他和队员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后来这件事情被称为‘一件扣人心弦的事’。” 【5】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艾伦?拉文?宾称杨为“成功人士”,并记录了英雄站在月球上的一刻。登月过程中发生技术的故障是对这位英雄的磨难,英雄及同事(也是英雄)排除故障,则战胜了磨难,这正是典型的英雄故事。当然,这里的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都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画面中亮闪闪的宇航服、背景中的地球似乎都昭示着,这是新时代的科学英雄。

     《美国队…刚刚开始》是休斯顿太空中心定制的,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尼尔?阿姆斯特朗身着宇航服的肖像画。在黑色背景映衬下,中景色彩鲜艳的美国国旗异常醒目,阿姆斯特朗高高举起的手,直指天空,一如希腊、罗马统帅的身姿。版画般的色彩,硬朗的线条和明暗过渡,使阿姆斯特朗如雕塑般屹立在画面中。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在美苏两国的技术竞赛中,登月代表了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成果。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成为美国科学成就的标志性人物,他所代表的是当时“最完美、最高尚、最正确”的事业。作为和阿姆斯特朗一样登上过月球的英雄,宾用他的画笔,赞美英雄阿姆斯特朗。

     宾本人的科学英雄主义与公众的科学英雄主义相互呼应,相互加强。充分呈现这科学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展示在公众面前,再激发起公众的科学英雄主义精神。

     宇航员对科学的神奇力量看起来坚信不疑,义无反顾的借助科学技术飞往完全陌生的月球,就如同神职人员坚信“神”迹一般。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宇航员成为“科学之神”在公众中的化身及代言人。在宾的作品中,这些宇航员犹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一样高大。画面中特殊的环境背景,特殊的服装,特殊的描绘手法和构图,具有很强的仪式感。

     英雄人物是科学英雄主义的具象载体,肖像画正是抒发这种观念的最为恰当的画种。

     (二)月球场景下的科学家的圣迹记录

     在美术史上,赞美英雄另一类作品是对英雄事迹的直接描绘,比如:希腊化时期的壁画《伊苏之战》、法国浪漫派画家格罗(Baron Gros,1771~1835),的作品《拿破仑在埃洛战场》等。这类作品也都有一些共性。

     对于古典油画作品而言,绘画本身是件非常庄重的事件。一个场景一个事件被画家展现在画面上,本身就意味着画家对这个事件的重视。这个事件必然是值得纪念、赞美、歌颂的。

     《伊苏之战》描写罗马王在战场上统领将士追杀敌人;《拿破仑在埃洛战场》描写拿破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策马扬鞭。英雄的光辉事迹需要一个被征服者作为其对立面。罗马王的对立面是落荒而逃的大流士;拿破仑的对立方则通过倒在地上的尸体、落荒而逃的士兵表现出来。画面中通常会有烘托英雄人物的不同寻常的气氛,比如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弥漫的硝烟、凌乱的尸体。也会有一些象征战斗与胜利的符号,比如旗帜或长枪。

     在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美术作品中,《大个子艾尔和他的人力车》截取了探月活动的一个瞬间。“谢泼德正准备拆开岩心管,并用带有尖锐前沿的空心管去穿透月球的土......”【6】 另一幅作品《监测月震》的故事是这样的:“巴兹?奥尔德林正在检查可以检测月球震动和颤动的地震检波器......这个地震检波器十分敏感,它能够探测到陨星的影响。” 【7】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景,与罗马王追赶大流士或者拿破仑在埃洛战场,表面看似乎不甚相关,但从英雄主义表现的视角来看,又是相通的,只是英雄所完成的伟大事迹有所不同而已。

     现代科学的始祖之一弗朗西斯?培根讲过“知识就是力量”,一语道破了现代科学的特征:现代科学是力量型、有用的科学。培根还说过:

     要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必先顺从自然,欲顺从自然必先了解自然。

     了解自然不是坐在一边看着自然界,应该把自然界抓起来拷问它,让它供出自己的秘密。

     然后掌控自然、征服自然,为自己造福、为自己服务。【8】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穿透月球的土壤”、感知“陨星冲来撞击月球表面”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在普通的科学活动,在近代科学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下,其实隐含着对大自然的征服。而这些太空英雄们所做的英雄事迹正是征服自然。像美术史上描绘其他英雄事迹一样,这里的英雄事迹也是通过一些视觉符号烘托,比如画面中展现着亮闪闪的实验仪器、车辆;背景是黄色苍茫的月球表面;白色宇航服非常耀眼。这一切,使画面充满了某种神圣、永恒的意味,宇航员完成的工作在宾的作品中被表现的几乎像只有神才能完成一般。

     可以想象,艾伦?拉文?宾是用何种骄傲的、赞美的情绪去描绘在月球上工作的伙伴们的。

     (三)脚印——征服者印记的符号象征

     在艾伦?拉文?宾的作品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符号——脚印。有时,印在画面不起眼的地方,如果不仔细观察,容易被忽略;有时,印在画面中的月面上,粗看似乎是画面的一部分,但仔细看,却发现透视关系不对;还有时,直接印在画面中宇航员的脸上、衣服上,印在月球车上,国旗上。有些作品,脚印呈现出硬朗的明暗转换,深深浅浅的沟壑在几乎统一色调的背景印衬下,格外醒目。也有些作品,脚印占据整个画面,呈现浮雕般的肌理效果,似乎是背景,又似乎是前景。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这些脚印的制作方式也耐人寻味。艾伦?拉文?宾用一只他在月球表面行走时穿的靴子的复制品,直接印在作品上。脚印,成为他的标志性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而这并不是宾一个人完成的,它是整个时代的一部分。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如前所述,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科学主义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人类相信自己有权利、有能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视为人类的资源。从冷战时代起,人类征服、利用的对象延及到外太空。阿姆斯特朗所代表的人类的这一大步,象征着人类开拓了新的疆域。脚印,是这一大步的直接体现。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脚印,在全球媒体的渲染下,成为一个巨大的时代符号,它是登月的标志,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象征,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宾是阿姆斯特朗的队友,同样也是征服者,脚印不仅是登月事件的标志,也是他英雄事迹的印记。宾用自己的脚印,直接印在画面上,意味着宾试图分享那个巨大的时代符号,同时把这种符号转化为大众语言。

     有的脚印与画面本身呈现和谐的效果,还有很多脚印,则对画面构成了粗暴的破坏。这意味着,这些脚印是凌驾于所有画面之上的,凌驾于所有作品之上的,这正是科学技术本身的象征。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自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达达、波普艺术前后,借用综合材料、现成品进行创作成为风尚,材料、现成品成为艺术品本身,材料的材质、硬度、颜色、形状等属性随之成为艺术品的组成部分,这种创作方式,赋予了材料、现成品更多的内涵。宾在制作脚印时,用高硬度的靴子按压在画布上,这种制作过程本身就有征服的含义。女权主义的代表桑德拉?哈丁曾宣称:“牛顿的《原理》和‘强奸手册’是一类货色”,意指科学对自然的破坏和征服,虽然这是一个过分而恶毒的隐喻【9】,但部分说明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科学与自然的关系,艾伦?拉文?宾的脚印,也许正是人类征服太空的隐喻。为了象英雄一样获得赞赏,或者是为了让朋友们见证自己的征服,艾伦?拉文?宾在自己的作品上做“脚印”时,甚至会邀请朋友们去参观。【10】

     3

     与科学英雄主义并存且相矛盾的另一面:

     画面背后隐藏的恐惧

     前面提到,艾伦?拉文?宾作品中,为了突显英雄设置了某种带有神圣感的背景。但整体浏览宾的作品,很容易发现,他的作品很少用亮丽的色彩,很少像其它太空美术家,以轻松和美好的心态来描写美丽的太空风景。作为唯一一位从月球上目睹过太空景象的太空美术家,他的画布基调是暗淡的,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甚至有些荒芜、凄凉、萧瑟的意味,并没表现出与科学英雄主义常常相伴的科学乐观主义。

     在他的作品中,大场景和俯瞰的构图比较常见,宇航员站在荒芜的月球表面,地平线尽头是漆黑的宇宙,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他们显得孤独和渺小。作为创作者的艾伦?拉文?宾,似乎是从高空以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月球表面的宇航员,画面充满了孤独、某种“恐惧不安”的氛围。或许,这种情绪正是艾伦?拉文?宾自己站在月球上时形成的潜意识在其画中的间接体现。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作为宇航员,艾伦?拉文?宾的科学背景,以及他所受到的职业训练要求他:必须信赖科学技术。与此类似,中国的宇航员景海鹏也表达过对科学的信赖:“我不害怕,是因为我坚信我们航天员训练的水平,我不害怕,是因为我坚信航天技术” 。【11】这种“信”成为意识形态,成为意识层面的“信念”。

     但作为个体,在艾伦?拉文?宾的潜意识里,又隐藏了担忧与恐惧。实际上,科学的训练是要求人们在思考和认识中持一种理性的立场。或许正是这种理性的习惯,潜在的让艾伦?拉文?宾理解了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后来美国航天飞机的失事就是对这种不可靠和风险的证明。但这种怀疑,艾伦?拉文?宾自己可能并未明确意识到,它只存在于内心深处,存在于他的潜意识中。在2013年美国大片《地心引力》中,对于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之中的恐怖感有非常形象的表现。

     对于陌生的恐怖,是动物的自我保护本能,人也不例外,在茫茫太空中,远离大地,一旦出事,就算有扛鼎之力,也只能把生命交付给未知的技术,听天由命。所有的技术都不能是完全保险的,有恐惧是正常的。航天飞行,需要更复杂的技术,就有更多失误的可能性,也会有更多意外。尽管在理性层面,宇航员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会使其相信让他飞天的技术;但作为人类渺小的个体,宇航员的潜意识中存在强烈的恐惧感也是正常的,且无法被理性克服。而这种恐惧感,会不由自主地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艾伦?拉文?宾的太空画作

     视觉比语言更具有精神上的原始性,就像梦会告诉我们关于自身的秘密一样,我们从艾伦?拉文?宾的作品里,依然能感受到他个人情感的流露。同样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在一次采访中,他说:

     “当我们正准备着陆时,我看窗外,那里有比我在模拟训练时更多的陨石坑,到处都是,那很恐惧!我记得当时对自己说‘我需要转头,不看了,如果害怕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12】

     在所有的太空美术家中,宾是唯一一位亲自登上月球的。太空景色是他的生活经历,不是他的想象,偏偏他的作品,没有亮丽的色彩,而有阴郁、灰暗的调子。

     科学让人类进入太空,也意味着让人类脱离大地。脱离了大地的人类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就像从太空望地球,有人感到了美,感到了人类的伟大,但是也有人感到了深深的惶恐。

     4

     结语

     作为冷战时期太空竞赛背景下的美国宇航员、唯一踏上过月球的艺术家,宾的太空美术有着浓郁的时代印记,既反映了画家本人对于科学活动的理解和态度,也映射了公众的普遍观念。

     像许多当代现实主义画家一样,艾伦?拉文?宾也常使用照片作为底本,照片是对发生的事件的机械记录,不会表现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宾的作品则融入了他的个人情感,也不知不觉地放大了潜意识中某些成分。艺术是创造、也是反映和发现。

     艾伦?拉文?宾是阿波罗计划的亲历着,也是其描述者,他即是科学英雄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太空英雄,又是太空英雄形象的塑造者。通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普遍存在的科学主义、科学英雄主义意识形态。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相信自己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真理,一切“科学”活动都是高尚、美好的。科学英雄主义强调人对自然和太空的主角意识,强调人对自然和太空的征服和支配权,同时借用英雄形象宣扬这种主角意识的“正义性”。

     但是,在工业文明面临种种危机的今天,科学主义遭到了全面的反思和批判。回过头看,对于当年广泛被弘扬的科学英雄主义,也必然会有新的解读。

    

     ▲《ALANPAINTING BEANAPOLLO》

     从艾伦?拉文?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浓郁的科学英雄主义色彩,同时也有作为个体的人在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恐惧,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重塑英雄形象既是观念转变问题,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这一切对英雄的塑造者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不断发展的科学及其衍生的技术,人类最大的对手也许正是人类自身。【13】

     注释

     1.Gene Kranz. Our time. Painting Apollo: First Artist on Another World[M]. Washington:Smithsonian Books, 2009:198.

     2.潘天强:“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与阴影”,载《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20页。

     3.柯文慧:“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2002年12月25日《中华读书报》。

     4.田松:“科学与宗教的平行分析——本质主义与文化多样性”,《思想战线》,2009年第2期,107-111页。

     5.Alan Bean. Painting Apollo: First Artist on Another World[M]. Washington:Smithsonian Books, 2009:207.

     6.同上:203-204.

     7.同上:203-204.

     8.吴国盛.《什么是科学》【C】.主编:周立军《名家讲科普1》。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14-15.

     9.刘华杰.《反击科学相对主义》,《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23版

     10.Donald Kuspit. At Home in the Sublime. Painting Apollo: First Artist on Another World[M]. Washington:Smithsonian Books, 2009:12.

     11.张晓丽.《同家乡人“拉家常”谈人生》[OL].太原晚报, http://news.hexun.com/2013-01-10/149984230.html,2013-10-10

     12. Jim Clash. Alan Bean Interview[OL]. Askman, http://www.askmen.com/celebs/interview_500/554_alan-bean-interview.html,2013-10-13

     13.邴正:“英雄主义,还是自然主义——当代社会发展观的冲突与抉择”,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04期,22-28页。

     (本文原文刊载于:《思想战线》2014年第4期第40卷№.4,2014 Vol.40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于《ALANPAINTING BEANAPOLLO》)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