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脐带血?专家表示存脐带血相当于买保险
2016/7/19 儿童健康

近日,网上爆出不少关于脐带血的热议,有人认为脐带血有用,可治疗一些特殊病;也有人质疑脐带血的价值,认为是被夸大了,根本没必要储存!但是这些讨论中也暴露出不少由于对脐带血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读,甚至很多是断章取义,让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对脐带血的认识却越来越迷惑。那么,脐带血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怎样正确地认识脐带血呢?
脐带血到底有什么用?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断脐后最短时间内从脐静脉中采集的血液,其中富含造血干细胞,具有重建血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除了骨髓、外周血以外,第三大造血干细胞的来源。
根据国家卫计委2009年颁布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规范中指出脐带血可用于治疗的适应症包括:骨髓衰竭、血红蛋白病、重症免疫缺陷病、代谢性疾病等遗传性及先天性疾病;还有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及其他某些恶性肿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山大学血液研究所副所长林东军在第四届全国脐血应用研讨会上称“随着科学发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以后应用范围可能越来越广。”
公共脐血、自体脐血是怎么回事?
公共脐血是在经产妇及其家属充分了解脐血知识后作出决定,将其脐带血捐赠给公共脐血库的脐带血,主要目的是用于帮助他人的;而自体脐血则是在经产妇及其家属充分了解脐血知识后,决定储存自用的脐带血,主要目的是用于防止家庭出现需要脐血造血干细胞的状况,以防万一。
而目前脐血库主要以建设公共库为主,发展自体库,以自体库的收入来养护和维持公共库的发展壮大。根据国家卫计委相关文件,国家支持七大脐血库通过“自筹资金”“以自养公”的模式获得发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第八条:“脐血库设置的申请者应具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运转经费的能力”。即在国家没有财政拨款的现实国情下,脐血库前期建设需要大量投入,而且需要大量资金长期维护、运营,所以采用自筹资金的模式建设脐血库,并通过运营自体库的收益加强公共库建设。
那么既然有公共库的资源,为什么有人还要自己存脐血呢?还有人甚至说公共脐血比自体脐血还好一些,为啥要花那么多钱去存脐血呢?这就不得不说脐血应用的费用问题了!谈及脐血个人发生的费用,不能够单纯拘泥于脐血的储存费用,而应该全面看待脐带血的相关费用,也应该充分保障公众真正的知情。
脐血使用时发生的费用包括:脐血资源取得费用、脐血移植费用、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费用。后期费用,因为是使用自体脐血还是公共库脐血,大致会产生以下不同(费用均为大约估算):
费用
公共库脐血
自存脐血
脐血资源取得费(配型费)
2万
0
脐血移植费用
30万以上
0(自存储户配套有移植保险)
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费
20-70万(根据排斥程度和排斥期间长短决定,最长者需几年)
0(自己脐血不发生排斥反应)
备注:以上后期发生费用,可以从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的微信公共号的推送信息中得到参考 (提及儿童移植费用从20万到几百万)。
所以,一旦家庭发生不幸,需要用脐血移植时,那时候的费用就已经不是储存费用那么简单了。而且两者除了费用的差别,在治疗上也是有明显差别的。
公共库捐献脐血
自体脐血
脐血资源取得难易度
捐献脐血配型难度大,等待时间长,影响病程
随叫随到
移植排斥反应
排斥反应大
不排斥
移植植入率
70-80%
100%
移植成活率
非血缘29%,亲缘间63%
100%
移植后生存质量
低
高
出处:陆道培院士讲话、孙媛教授讲话、《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脐带血到底该不该存?
使用他人还是自体脐血的治疗差异性和后期费用不同,这个不争的事实,决定了个人对自存脐血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但面对脐血到底该不该存也是一直争议不断,有很多人表示脐血储存了并没有使用,还有人认为自体脐血的使用数量远不如公共脐血的使用。
对此,在第四届全国脐血应用研讨会上,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方建培教授认为“保存脐血,相当于买了一份健康‘保险‘,现在我们全球的保险没有一项保险是全包的,所以也不要以为存了脐血,一有病就一定要用。”这就跟买车险一样,没有谁买了就想用上,只是买个安心,以防万一而已。而在使用数量上,公共库一直面对的配型人群是全国所有有需求的人,而自体库是一对一地自己使用,使用的基数相差悬殊,是没有可比性的。
对于脐血自存,最重要的还是看自己经济上的问题,北京京都儿童医院血液中心主任孙媛表示健康的家庭,如果经济上能接受就可以储存备用,但有家族遗传病的家庭不建议储存,有一定的风险。脐血家庭存脐血除了自用,还可以给家庭成员用,同胞之间有1/4的全相合的配型几率,1/2的半相合几率。
方建培教授也鼓励有能力的人可以存储自体脐血,同时也希望不选择存脐血的人能够捐献出来,不要白白浪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儿童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