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名家紫砂作品遍地皆是 赝品比例高达一比十
2014/10/2 央视财经
紫砂,在有些人看来不过是用来喝水的茶壶,可就是这把小小的茶壶,正成为收藏市场热捧的宠儿,不断刷新拍卖纪录,2010、2011年前后屡次创下单把紫砂壶拍卖过千万元的纪录。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就像被架在一堆柴火上,不断有人往里添柴,紫砂就是火堆上被焙烤的艺术品之一,这里面的温度到底高到什么程度?这堆火还能燃烧多长时间? 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去触摸这滚烫的紫砂。
紫砂壶市场升温 商人忙“抢壶”
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小小的紫砂壶正在收藏市场掀起千层浪,前不久,顾景舟与韩美林的一把提梁磬壶拍出了一千零五十万元的高价,而顾景舟另一件云肩如意三头茶具则拍出了一千零二十三万元。难怪有人用“点泥成金”来形容紫砂市场。不仅大师壶价格飞涨,新生代的作品也一壶难求,这个市场的温度究竟有多高?带着这样的问号,我们来到紫砂之乡江苏宜兴,这里一个叫丁蜀镇双桥的村子里,几乎家家的窗前都有人在忙着做壶。
记者:你一天能做多少把?
江苏宜兴丁蜀镇双桥村村民:两三天才做一把。
记者:做了都能卖掉吗现在?
村民:基本上卖了。
记者:一般来买的人都是哪的人?
村民:全国各地都有。
村民范秋芳,在村子里从事做壶卖壶生意已经十多年了,以前范秋芳家的这个小屋就是个卧室,现在让她布置成了一个小展厅。
紫砂艺人 范秋芳:把电视柜拿掉了,人来太多、北京的、天津的、西安、广州、深圳、珠海。

范秋芳和她的紫砂壶展示柜
看得出,范秋芳的生意不错,而壶的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不到五年时间,像这种300毫升容量的鱼化龙壶从300块钱一把,飞涨到2000块钱,这样的涨幅连做壶的人自己都感到很意外。
从300百到2000,是怎么涨到这么高的呢?还得从一个冬天说起,当时来了一个北京的老板,要和范秋芳长期合作。
记者:那价钱他怎么跟你他的呀?
范秋芳:他说多少我就多少。
记者:第一次他说多少?
范秋芳:他就开这个价,我说可以。
记者:第一次就给你开两千,自己主动开的?
范秋芳:对啊,主动啊。
一年365天,范秋芳几乎天天坐在窗前,她不知道,就在这365天里,窗外的紫砂市场正在迅速地升温。就拿她居住的这个小村子来说,这里有300多户居民,但光卖紫砂的店就有200多家,几乎所有门店都出现了供应紧俏的情况,而对于那些购买茶壶的人来说,与其说是来宜兴“买”壶,不如说是来“抢”壶。
在深圳做紫砂生意的郑阿四已经来宜兴一个星期了,商品壶买到不少,可好壶没拿到几把,今天他来到了丁蜀镇的西望村,听说范泽峰有把壶今天刚出炉,他赶紧跟着范泽峰一起到村里的窑上去取壶。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范泽峰: 不是很烫,如果很烫的话,放在地下会裂的,底下有点烫,你摸一下。
记者:有点热。

范泽峰把还带着窑温的壶交到郑阿四手上
范泽峰把还带着窑温的壶交到郑阿四手上后,郑阿四小心翼翼地抓在手上,他本以为这把壶就可以到手了,可是刚回到范泽峰的工作室,半路突然杀出一个程咬金。
紫砂爱好者 程欣然:今天过来淘一把壶,有没有壶?
范泽峰:今天就这一把。
程欣然:就这一把,来,先欣赏一下。挺好的,这个就先让给我吧,这个先让给我,我刚刚过来,大老远过来的。
范泽峰:这个是他两个多月就已经订的。
程欣然:现在我大老远过来,你先让给我,先让给我,我走了。
郑阿四:不行。
程欣然:我大老远过来的,先让给我。
解说:这位先生姓程,刚从浙江金华开车过来,也是来买壶的。 程先生买紫砂壶不是为了生意,纯属个人爱好,这些年,他光范泽峰的壶就收藏了20把。
程欣然:喜欢的就要抢。
记者:这次打算抢一个回去?
程欣然:是。
记者:能抢到吗?
程欣然:订呗。
记者:还得订是吗?
程欣然:对。
用"抢"来形容市场里买家的状态,可见这个市场的火热,后来我们了解到,程欣然最终没有抢到那把紫砂壶,而郑阿四回到深圳之后,很快就以8万块钱的价格把壶卖给了一个香港客户,普通挺难想象,一把卖得这么贵的壶依然那么多人抢,。根据紫砂壶的过去的市场表现,,一般3到5年为一个波段,在2003年达到二级市场的高峰,2007年出现一次高点,2011年也是一次。有人认为,这种行情还可能持续, 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就不断利用这个市场,制造出多种乱象,让消费者们雾里看花。
假壶数量比真壶多 紫砂壶雾里看花
正骨医生罗大夫有个绝活,用手一摸就知道病人腰疼的病因在哪儿,这些年看过无数位病人,很少失手。看骨头他在行,可是看紫砂壶就没那么准了。五年前,罗大夫出差去了一趟宜兴,在朋友推荐下买了几把紫砂壶,从此爱上了紫砂,有一次他在逛潘家园的时候,碰到了一把心仪的壶。
收藏爱好者罗河滨:潘家园不是有好多卖紫砂壶的吗,我在那看,看这个字写得挺好看的,上面写着石楳,不知道是明代还是清代的书法家这人提的于是我就买下了。当时花了500元钱吧,还挺高兴的,觉得捡漏了。
石楳是何许人呢?罗大夫回家后按照壶上的底款查询篆刻字典,还上网查了相关资料。这把茶壶的底款写着“茶熟温香”四个字,把稍刻有“申锡”二字,根据历史记载,申锡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有名的制陶艺人,壶底一般落 “茶熟香温”的款。而刻字的石楳原名朱坚,字石楳,浙江绍兴人,和申锡属于同一个年代,书画家,不仅参与申锡制壶的设计,而且亲自篆刻。

申锡紫砂壶“茶熟香温”底款
罗大夫把这把壶束之高阁,摆放在电视上面的一个陈列架上,只是朋友来了他才拿下来一起把玩。自从买了这把壶,罗大夫没少上网查询和紫砂相关的知识,可是了解的多了开始对自己最初的判断有所怀疑。
罗河滨:我在潘家园淘到这把壶后,给好几个朋友打电话,我跟他们说我淘到了一把特别有文物价值的壶,后来有一个朋友经常弄紫砂的说实际上这样的壶仿过去的款特别多。
记者:是不是也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
罗河滨:不知道。
记者:是不是想找一个部门去真正地去鉴定一下,心里就明白一点。
罗河滨:曾经想过,但是找不着去哪鉴定。
带着罗河滨心里的疑问,我们决定带着这把壶再访宜兴,在一些做壶艺人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紫砂厂潘持平的工作室。潘持平,曾经从师顾景舟,1958年开始学习做紫砂花盆,随后又学习制作紫砂壶,已经做了50多年的紫砂,他退休前曾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紫砂研究所担任所长,专门研究紫砂的历史和古代经典紫砂壶。我们刚从包里把壶掏出来,递给潘持平,他就给出了判断。
高级工艺美术师 潘持平:新的。
记者:怎么一下就看出是新的呢。
潘持平:跟你说第一个字不对,画不对,申锡两个字不对,茶熟香温印章不对,做法不对,泥巴不对,什么都不对。
记者:他还当个宝供在家里呢。
说着,潘持平起身向他家的陈列柜走去。
潘持平:申锡做圆的没这么规矩。
他从里面拿出了一把方壶。
潘持平:申锡的,这是我捡了一个大漏。
记者:在哪儿捡的?
潘持平:2007年我在黄山。
记者:这有点像铜的感觉。
潘持平:这不是,有点脏,这是一种泥巴。
原来潘持平家里就有一把真正的申锡做的老壶,所以他才能做出如此肯定的判断。经过对申锡的多年研究,潘持平告诉我们申锡做壶的特点是一般用团山的老泥,主要做方壶。
潘持平:这是申锡常用的一个闲章,在申锡的传记里面,经常见到茶熟香温四个字。
记者:这个章是大小不对。
潘持平:所以我们一看茶熟香温就知道是申锡的 。
潘持平从泥的特征判断这把“茶熟温香”壶不是当代仿的,而是民国时期仿制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曾经兴起紫砂收藏热,掀起过一次老壶仿制潮。现在,随着又一波紫砂热潮的到来,市面上又出现了很多当今仿制的老壶。
潘持平:其实现在做紫砂,做壶,因为你是仿的话,你有一个指导思想,我要像他,像他,你的功能像,神怎么也不像。
如今来找潘持平鉴定的人越来越多,多到什么程度?看看潘持平工作室就知道了,工作室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图片,每一张图片都是他曾经鉴定过的一把壶。潘持平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每次鉴定的过程和结果都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潘持平:你看,2010年4月11号广州崔丽珍受人之托,特地从广州乘飞机上午赶来,晚上回杨晨,带来茶壶七把鉴定,一,三弯嘴本山绿第,楷书提梁壶,埋入土中做旧痕迹十分明显,壶内沾有污泥,显然固以为之假的。
潘持平告诉我们,现在市面上仿制时大彬、邵大亨、陈鸣远的比较多,而近现代紫砂艺人中,由于顾景舟的壶最贵,仿顾景舟的壶也很多。潘持平的很多鉴定标准都是跟顾景舟学习的,具体到鉴定真假的技巧,他还是不肯详细说明,究竟是为什么,他这样告诉我们。
潘持平:现在有人让我写书,我要捞钱的话我就写一本书,写一本鉴赏书,哪些壶是假的,为什么是假的?我说肯定大卖。
记者:其实你可以写,让大家去了解?
潘持平:但是我作为艺人,学的再快的是作假的,我本来还不知道,原来这个地方不对,他马上改了,那就更害人了,所以这个书千万不能写。
仿制的壶多了,不仅给紫砂的收藏人士们增加了辨别真伪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壶在市场的流通,一些制壶大师们对于赝品壶的苦恼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紫砂收藏者。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在宜兴一座普通的小院子里面见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这些壶都是我做的传统工艺的一些光货,也是历史上面的一种代表作,这是我喜欢的一些东西。有回购的,有退休以后补做的,都有。
走进汪大师家里面的陈列室,这一百多把自己亲手创作的紫砂壶就见证了汪大师的成长历程。汪寅仙出生于宜兴丁蜀镇陶瓷世家,1956年14岁的汪寅仙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等名家。五十多年来,汪寅仙勤奋研习,探求创新,创作作品数百件套。在她的艺术世界里,一草一木皆有灵性。她用心体会自然界的生灵,用双手赋予紫砂泥新的生命与激情。而她亲手制作的紫砂壶也是一路看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汪寅仙:一般来讲都是十来万块钱一把壶。因为我比较讲人情,人情味比钱还要重要。
记者:到了现在呢?
汪寅仙:到现在来讲,百来万的也有的。
从学徒一步步成长为现在的大师,汪寅仙制作的紫砂壶也经历了从几元钱、再到上万、几百万的价格变化。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她自己创作的曲壶,而早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假壶就已经在市场上出现了。

汪寅仙大师亲手制作的曲壶
汪寅仙: 这把壶有20多个人在仿我的,不仅是仿我的,他还要打我的假印章的,我这个是很伤心的事情。做假的人他还要跟我的价格来持平,为什么,如果不持平的话,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了,假的就不对了,所以有的做假货的人比我还发财。
曲壶在汪寅仙的艺术生涯中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在面世之初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与此同时,假壶也大量应运而生,那么,汪大师到目前这大半生究竟制作多少把曲壶呢?
汪寅仙:20多把这一个,做两个规格。流通我的真壶的不可能,但是假壶不止100把200把。
汪大师制作的曲壶只有二十多把,但是在藏家和商家手中流通的高仿曲壶至少有一百多把,汪大师很气愤也很无奈,随着名声远播,市场上随处可见的用她名字制作的假壶已经让她哭笑不得。
汪寅仙:但是我这一次最近,我在济宁孔庙出来,那个旅游点上都有我的假壶就是这把壶,卖300块,还有我的印章,大致比我小,做成椭圆的了,外面还包了线。像这样的假货,不知多少进了我的家门了,拿来让我看。
汪寅仙的紫砂壶现在最高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了500多万元,如今年岁已高,汪大师亲手制作的紫砂壶越来越少,2013年全年,她只制作了四把紫砂壶,和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传言不同的是,汪寅仙现在几乎不接受任何提前预定的订单了。
汪寅仙:毕竟我的精力也做不了多少了,有的人要想订我的货,把钱压在我这里,要预付款,我不接受的。我说不把自己再背上自己的包袱了。我收了人家的定金,我一定要帮人家赶快做出来,我何必到这个年龄我还要被这种包袱呢?
一方面是价格高企,另一方面是数量下降,汪寅仙又不肯接受预定,完全只是按照自己创作的灵感来制作紫砂作品。由此,她制作的紫砂壶,现在在市场上已经达到了“一壶难求”的境地。
近年来紫砂壶市场日益火热,特别是一些大师的作品,价格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事实上,古代、近代名家紫砂壶确实存在一壶难求的现象,这与其存世量少有很大关系;而当代名家紫砂壶真品往往难求,是因为本来紫砂壶是“手艺活”,需要一定的创作时间,被市场广泛认可的名家难免“供不应求”。那么爱好者面对纷繁的紫砂市场该如何去选择鉴别?投资者对待滚烫的紫砂行情是不是该冷静对待呢?
传世珍宝不示人 只因赝品太疯狂
经过多次沟通,我们在苏州终于见到了紫砂界内的一位顶级收藏家顾三官,他的紫砂收藏室,除了业内一些重要藏家见识过之外,这次是第一次向媒体公开。
记者:这个是什么意思?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这个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把钥匙才能打开。
记者:就一个人进不去?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嗯,一个人进不去,两个人都进不去。
记者:您这个是很少对世人展示的吧?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对,这个我是不公开的。
这就是说,三个管理人员再加上顾三官本人,每次需要这四个人同时在场才能够打开大门,走进顾三官的收藏馆,记者看到了几乎囊获了古今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紫砂制作大师的作品,顾三官一共收藏了将近800件紫砂器,其中古董级的老紫砂壶占到了80%以上。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这个是明朝时大彬,时大彬是我们紫砂届的泰斗,当时得到这把壶是很不容易,在拍卖的时候拍到的,在保利拍卖到的。这个应该是在紫砂壶的镇馆之宝。应该是五年前,五年前我拍到这把壶的时候是550万,现在这把时大彬的外边就是1500到2000万。
走在馆内,顾三官如数家珍一般向记者介绍着每一件紫砂器的年代、作者、价格,在顾三官的眼里,眼前收藏的每一件器物,顾三官都把它称为自己的镇馆之宝。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这件我认为它是没有价格的,就是没有价格来衡量它,哪怕是三千万,五千万或者八千万我都不舍得卖的,这个是镇馆之宝。听故宫博物院的人说,以前在书上看见过,但是真正的物品全世界可能就这一件。
这些价值连城的藏品,还不是顾三官收藏的全部,兴致盎然的他突然走到了一个陈列柜的下面,小心翼翼的又拿出了几件藏品。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还有最最好的一把,心爱之物,我就不拿出来,我打开盖子给你们看看,就是顾景舟的三件,就是一把提背,六个盘子,六个茶杯。
记者:就是原装的?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嗯,这就是原装的。
记者:这个杯子是不是用过?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到现在还没有用过,现在这个全世界就只有这一套。

顾景舟大师制作的13件紫砂器
这套顾景舟13件的紫砂器,顾三官购买的价格是3500万元,而今对他来说这又是一件非卖品,为了不造成任何损伤,他甚至连器物都没有从原包装内拿出来,向记者展示后,马上就收起来。事实上,顾三官之所以会如此小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看到后会有人仿冒。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做紫砂的大师,他也规避不了这个风险,人家仿他,他也是有口难言。所以有很多大师仿品多了,把他的价格打下去,也有的。就是见到假货很多,包括有时候在拍卖行,可能会出现10%、20%的假货。怎么规避,关键是看你自己的眼光。
在与顾三官喝茶时,他反复告诉记者,紫砂收藏的水极深,稍有不慎就会受骗,多年来他针对不同的品种总结出了自己一套鉴别的方法。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如果现在只要活着的大师,我所有的壶都请他们本人去看,而且要叫他们本人开证书,这样买的放心。
在世的大师可以找到本人鉴定,那么,老壶他又会如何去鉴定呢?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老壶的假货我认为也是相当多的,有个收藏家可能不谦虚,可能会收到别人比较大的假东西。但是我认为收藏跟做生意一样,就是你要谦虚,要请内行、高手看,内行、高手看不能请一个人,要请三个人不同的时间看。
顾三官告诉记者,他购买古董级的紫砂壶,都会请多位专家单独鉴定,如果有一个专家认为有问题的话,顾三官就不会购买,从2006年收藏紫砂至今,他总结的道理就是要谦虚,时至今日他没有自己做主买过一件紫砂器物,而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面,他的收藏也取得了不小的收益。
苏州紫砂收藏家顾三官:大概我现在收藏的紫砂壶投了1.7亿,现在市场行情应该是在7个亿,7个亿就是随时随地人家要拿走的。
不难看出,顾三官对现在的紫砂市场充满信心,然而在众多投资者和爱好者看好紫砂市场的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紫砂壶的价格不断攀高,有些热的烫手了。从事十几年拍卖的陈林林不断提醒进入紫砂领域的人要再理性一些。
嘉德公司瓷器工艺品部陈林林:从我感觉很热了已经,当然我也奉劝收藏者还要注意规避一下风险。大家在买的时候还是有所选择,你比方说,有些特别不要太追涨。

陈林林建议紫砂收藏者需谨慎理智
在陈林林看来,艺术品收藏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像瓷器、书画等都经历过起落,不同时期人们会关注不同的收藏品。由于紫砂拍卖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很多不懂紫砂的人也开始纷纷进入,他提醒进入紫砂收藏的人要看准人看准壶。不能盲目跟风,要了解紫砂的历史,学习紫砂的知识后才能进入。
陈林林:肯定有周期性,我刚才说了,板块的轮动肯定是有的。到底是到了什么点上,做一个轮回,我没有前后眼,我也不好去判定,但是现在我应该可以提醒大家注意风险了。
南京博物馆的霍华研究了十几年的紫砂,他告诉我们当紫砂壶里倒上热水后,会迅速传导热量,壶壁会变得非常烫,这就像今天的紫砂市场,也提醒投资者小心被紫砂烫了手。
南京紫砂博物馆研究员霍华:烫手,我觉得烫手,所以他们有时候说,我说随它卖多少,或者怎么多少,我觉得有点炒的太厉害了。
在霍华眼里,紫砂壶被追捧的过高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味道。
霍华:我就觉得收藏这个东西变热以后,会把收藏文化里面的本身的东西不是注重,而是只是注重它的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我是觉得你收藏的,不能说经济的东西越多越好,但是要知道,这个经济的东西有一种话叫利欲熏心,就怕这种利欲熏心的东西,放到紫砂壶里面,放到这种文玩里面,使得收藏太商业化了,就是我就觉得这样子可能会有一些改变它文物给人带来的一种愉悦感,内心的愉悦感。
【半小时观察】
业内人士告诉我们,紫砂价格如今日益飙升,跟投资、炒作的资金进入关系紧密.这也造成紫砂投资成为真假难辨的一池浑水。业内公认的数据认为,现在流存于世的明代紫砂壶不超过一百把,而且绝大部分都在博物馆中珍藏。清乾隆之前的紫砂壶不会超过一千把,而现代的一些大师级人物的作品,也基本都是传承有序的。因此,现在紫砂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所谓古壶,所谓的大师壶,更多的是一种制假贩假的把戏。普通的投资者或者是收藏者,不要轻信市场人士的忽悠,也不要乐观的认为自己捡到了所谓的漏。同时,业内人士也发出提醒,尽管紫砂壶投资很热门,但紫砂壶并不是一部提款机,紫砂壶承载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情怀,才是这门艺术最根本的特质。艺术殿堂之中,有大师,也有普通的工艺制作者,各类作品、各个档次的作品,消费者都需要理性对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财经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