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铁匠村转型黄花梨雕刻:年产值3.7亿!
2014/10/7 央视财经
今天我们关注日益升温的手串市场。手串是起源于串珠与手镯的一种饰品,经过不断演化,现如今已经成为集装饰、把玩和鉴赏于一体的特色收藏品。 可供制作手串的材料更是种类繁多,宝石玉石、菩提、木料、果核在现代社会都可以成为制作手串的选择。当然材质的不同,相应制作出手串的价值也会有差别,产自西藏的天珠,就是手串家族中的佼佼者。
一颗天珠几十万 手串蕴藏大财富
天珠是一种极富民族和宗教色彩并蕴含神秘传说的稀有珠宝,因其含有玉质及玛瑙成分,被认为是一种稀有宝石。而西藏是天珠的主产地之一,近些年由于藏文化热,文玩热和存世量稀少,天珠的价格已经可以用天价来形容。北京的甲子从2005年开始研究西藏文化和天珠文化,是业内有名的天珠手串收藏者,他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展示了一些他所收藏的天珠,目前市场上一颗品相差不多的绘有两只眼睛图案的天珠价格在35万元左右,而绘有三眼图案的天珠价格已经超过百万,天珠的价格这几年更是涨幅惊人。
天珠收藏者甲子:我记得我们刚入行的时候,差不多06年07年,那个时候一颗药师珠,一定要2.0(厘米)的正圆,笔直一线黑白分明,那个时候的价格是900块钱,超过1000块钱我们就会说这个人真黑,卖得这么贵,现在你去藏区或者从玩家手里收最少要15万。像这种两眼天珠,6年前以前的话就10万,8万就可以买得到,现在的话最低也要30多万,如果要是有一对的话就要100万了。

一颗双眼天珠最低也要30多万元
一串小小的天珠手串,价格可以高至上百万,确实让人不得不相信手串收藏市场的火热。记者在北京古玩城也看到了不少卖天珠手串的店铺,这里的老板告诉记者,目前天珠的价格每年都是翻倍上涨,但由于价格过高,多数还是在相对小众的圈子内流通。
北京古玩城某店铺店主马青龙:每年就翻番地涨,没有比例20%,30%,都翻番涨,投资的也有,像这老东西,买了一个就没有第二个。
天珠收藏者甲子:现在最缺的是好的珠,尤其是一些收藏类的珠子非常非常少,如果你要是真的出货,你的东西,你的眼里很好,我觉得不是你找别人,人会天天给你打电话(来收)。
天珠手串的百万天价也证明了手串市场近些年来火爆的程度。天珠作为手串家族中的王者,由于存世量稀少和价格高昂,也使很多手串收藏爱好者被拒之千里。现今市场中被大家广为接受的主要是由木质和果核制作的手串,价格适中加上精美的雕工让橄榄核雕手串成为每一位藏友的追捧的对象。
早上九点,江苏省苏州市的舟山村马路两边,已经停满了车。这个曾经只有四五百人的村庄,现如今成为了核雕产业的聚居区,每天有3000多人在这里从事核雕或是核雕相关产业,这里每天都能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或是慕名而来的游客。
记者:花了多少钱?
游客:不到一千元。算是淘着宝了。跟店家比较投缘,说的很好。
这几位游客告诉记者,来这里,除了被核雕第一村的名气吸引,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这种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的喜爱。
游客:为每一个手串上都有雕刻艺术师,他自己的签名,这个就有意义。她不一定是有有名,但是她毕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一个人。
店家告诉记者,像在舟山村,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购买核雕作品。
店主:像这种题材,比如说弥勒佛题材,还有我们这边传统的罗汉的题材稍微好卖一点。
记者:价位大概是?
店主:价位肯定是在中等价位,一千多,两千多。
记者:基本是一两千块钱?
店主:对。
游客:这边实际说可能还是商家来拿货得比较多?
店主:对。
游客:像我们这比较另类,顺道来看看,既然来了嘛,但是对这个价格比较敏感,因为不懂,有些东西我们不懂,所以我们希望价格最好是几百块钱或者一千块钱左右,这样的话都能接受。
在这家门店,记者还碰到了一位从北京过来的核雕经销商。
记者:这一次过来收了多少?
核雕经销商:二三十万吧。
记者:二三十万?你收的都是精品?
核雕经销商:也不都是精品,反正差的好的都有。
记者:差的好的都有?你一般多长时间过来一次?
核雕经销商:两礼拜左右。
记者:一次过来打多少货?
核雕经销商:就是二十万左右。
经销商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从事核雕生意已经有十多年,最近这四五年,随着核雕作品越来越受收藏者青睐,他每个月都要舟山村来打两次货,一个月都要拿四五十万元的货到北京销售。

经销商告诉记者 每个月都要拿四五十万的货
记者:一般什么样的价格的最好卖?
经销商张先生:现在便宜的好出,现在。一两千块钱,两三千块钱。好的,还是要对那些老客户,他们要好的,要大的。
经销商张先生:这是2.6(厘米)的。
记者:这是什么?
经销商张先生:这是八仙。
记者:这个多少钱?
经销商张先生:这一万块钱左右,一颗。
核雕生意的红火,不仅让很多北京的淘客来到了舟山村,也有不少的舟山村村民在北京开店做起了核雕生意,陶正华就是其中一位。
核雕经销商陶正华:这个卖4万8千块,苏州园林刻划的,纯手工雕刻,创作这几个亭对我们苏州的园林亭台楼阁都这样,每一个园林的特色都刻划在橄榄核上。
陶正华告诉记者,虽说在北京开店已经有十多年,但是他的家人都还在舟山村,他的妻子、妹妹、儿子也都还从事橄榄核雕刻,店里销售的基本上都是家人的作品。
因为在北京这个地区,包括天津,包括长城、东北三省的朋友们,喜欢核雕的都来北京这边,找我们橄榄核雕,所以这边卖橄榄核的人也比较多。
记者:你们一年销售量大概是多少?光橄榄核这一块。
陶正华:我也就销售400多万。
记者:光这一块,400多万?
仅仅一个店铺,橄榄核手串销售额就能达到400多万元,真是让人咋舌,在手串家族里,被大家竞相追捧的可不止橄榄核一种,海南黄花梨的势头也绝不逊色。海南儋州有个铁匠村,十几二十年前,照样一个以打铁保持生计的贫苦村落,现在却已经成为专门加工经销黄花梨手工艺品的充裕村,全村2300多人,但从事花梨木手工艺品加工经销的工作坊就有300多家,2013年全村总产值达到了3.7亿元。小小的花梨手串成就了一个村子的巨变。
铁匠村变身红木村 小小手串大产业
今年29岁的李巨旺,是儋州市铁匠村的村民。每周的周六、周日两天,他都会和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带着自己加工制作的黄花梨木手工艺品,来到海口市东湖古玩市场摆摊销售。李巨旺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他带来的这一堆黄花梨木手工艺品,都是清一色的手珠,价格有高低不一,最低的3、400百元,高的能卖到2、3万元,甚至更多;其中一串手珠,单价在3万多元,5串就要卖18万元。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民李巨旺:这个是实在价的,是23000(元),这是精品的,最好的,你要拿大几千块钱的都有,2000、3000(元)的,3000、5000(元)的都有,特别好,这个。这个东西,好东西,不拿,没几条了。
买家:这样吧,给你加100(元)吧。
李巨旺:(直径)16(厘米)的卖不了,你要18(厘米)的给你,1800(元)。
买家:这条买了。
刚卖给这名客户没几分钟,李巨旺的摊点又迎来了其他的客户。
李巨旺:那(直径)2.2(厘米)的,2.5(厘米)的,2.8(厘米)。现在2.0(厘米)的没有了,上个礼拜已经卖完了。

李巨旺每周末都要来海口市东湖古玩市场摆摊销售
李巨旺所在的这个古玩市场,摊点一个挨着一个,人来人往,伴随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数钱声,各类客户穿梭其中。记者在该市场转了一圈儿,发现这个露天交易市场的摊位就有好几百个,各摊点生意都很火爆。据介绍,这里每天的销售额一般都在几百万元。
李巨旺告诉记者,最近这些年来,黄花梨木的各种产品都非常火,价格也年年看涨,除了这个露天交易市场的摊点外,他们村还在附近一家酒店的第五层楼上设有批发销售点。记者来到这家酒店的五层楼看到,这一层楼大约70多间房,所有房间的大门都打开着,床上、桌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黄花梨木手工艺品,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经销商正在里面挑选、购买产品。
记者:有什么变化吗?
经销商:这个一直在涨。
记者:去年卖多少?
经销商:去年好像我买的是,两千(元)左右,两千到三千(元)。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今年卖多少?
经销商:八千(元)。
进货商:高,有三万(元)的,低的话有,几百块钱都有,这个不论的,我也说不清楚这个。
记者:中等的,有多少?
进货商:中等的,也是两、三千(元)钱。
两个小时后,记者再次来到李巨旺在古玩市场的摊点了解销售情况,李巨旺说,半个小时前,他刚刚又卖了3万元的产品。
李巨旺:今天这个卖的还可以吧,卖了一些卖了几万块钱。大部分都卖给全国各地的,那些批发商的,他们,我们属于批发。
进货商:昨天卖的也不少,这边买的8万、9万(元)。
李巨旺:他是在北京这边(经销),他(进货)经常照顾我。
记者从交谈中了解到,李巨旺昨天就卖了8、9万元的货,加上今天已经卖的3万多元,这个星期的星期六、星期天两天,他的销售额就在10万元以上。不过,李巨旺说,现在还是销售淡季,每年9月份到第二年5月之前,在海南旅游旺季的时候,他们的销售旺季也随之到来,那个时候的销售量比现在的销售量高得多。现在,他们村绝大多数都在做黄花梨木这个手工艺品。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支书李运扶:我们村里大概差不多来了600多个人,但是将近有700多个人,700个人,一个摊位有2个多人。(插手珠画面)卖花梨木(手工艺品),每个周末都有集市在这里,这个集市,我们每一个周末,全部卖了,将近500多万(元)。
记者:一天(销售额)?
李运扶:一天卖了500万(元)
小小的手串,竟然能够成就一个村子的经济奇迹,江苏的舟山村,通过核雕创造了两亿元的年产值,而海南的铁匠村,通过花梨木雕刻,也实现了经济转型,几乎家家户户都能靠花梨手串创收。
火热的交易市场、几百万元的日交易量,让很多人感慨黄花梨木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和它的价值不菲。而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加工销售这些精美黄花梨木手工艺品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以打铁为生农民,他们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

铁匠村村民祖祖辈辈以打铁为生
李运扶:铁匠村历来是手工艺为主,农业为辅,铁匠村的由来,原来其实我们村全部人打铁,所以就打铁匠了。
听铁匠村负责人讲,铁匠村建于明清时期,已经有600多年历史,村里2300多人,绝大多数人姓李,祖籍大多来自福建等地。由于当地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不少人被迫离乡到外面学习打铁技艺谋生,后来时代相传,逐渐形成规模,铁匠村由此得名。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打铁行业逐渐被淘汰,失去主要经济来源的铁匠村村民,不得不面临如何谋生的问题。
李运扶:出外谋生,就学到目前一些手工艺回来,学到牛角、草珊瑚、海铁树,一直搞到2004年吧。
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民李巨旺:基本上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去一趟三亚,来回费用就是100来块,然后最多卖5、600块钱,但是费用都花完了。当时也没办法,一个月下来,可能赚个几百(元)。
李巨旺说,打铁没有出路后,为了生计他们向三亚等其他沿海村庄学习,尝试用贝壳、海柳等海产品制作手工艺品,但因为材质比较普遍,靠海的地方都有销售,所以,价格一般比较低,销路量也不大,没干几年,有的村民干脆放弃干这一行,出去打工了,而一些仍然留在村里的人开始琢磨着,另寻谋生存之道。而商机的出现,却是源于一个偶然,2004年,村民李运全,在海口一次逛街中发现了商机。
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民李运全:我搞园林景观的,我经常来这里逛,偶然看见黄花梨(木)在卖,我就看人家卖的价格很好。我发现黄花梨(木),几百块钱一斤,一条木头能卖几百(元)钱,我算起来,(成本)有几十(元)钱的东西,我们附近的农村也有,我们这个东西卖,要不拿来卖,也可以,就这样的。
李运全说,他当时就觉得很刺激、惊讶,一根当时成本才几十元一斤的海南产黄花梨木,稍微简单加工一下,居然能卖到几百元一斤。李运全敏感地意识到做黄花梨木工艺品加工销售应该是个不错的商机,他四处收集一些黄花梨木,参照当时市场上比较好卖的产品样式,简单加工制作后,拿到海口东湖古玩交易市场销售,产品一上市,很快就获得认可。
李运全:做完以后拿来卖,还是有人接受,这样的。到了2005年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做得比较好,有个销路。书记带着我们村的青年,上来考察一下,买了一些(黄花梨木)材料,给村里面做起来。
村支书李运扶:因为我们村开始经济不浓厚,经济很薄弱,搞不了家具,只能搞小件的,只能用小料,来搞小件东西。 (加工成)珠子、皮带、枕头之类的,有时候也是配料,来加工,搞大件家具,剩下的配料,也会加工,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还是有利可图。
黄花梨木是产于中国海南省的一种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福建,其木材被称为“黄花梨”,俗称“降压木”,学名叫降香黄檀,有提神、凉血降压等功效,生长期极其缓慢,真正成材需要成百上千年的生长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没想到家门口生长着的竟然是这样值钱的“摇钱树”,铁匠村开始从黄花梨木中寻找致富机会。但是,那个时候铁匠村还很贫困,村民拿不出多少钱投入,如何解决原材料稀缺、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呢?铁匠村负责人和几个比较有想法的年轻人仔细琢磨后,觉得可以先从黄花梨木的小料加工销售入手,比如将黄花梨木做家具剩下的边角料,以比较低的价格收购回来,凭着多年的打铁技艺,不难将黄花梨木中的树格加工为精美小巧的手珠、手镯、皮带等日常手工艺品。但最初的市场销售并不看好。
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民李日信:价格二十多块钱一串。那时候是二十多块钱一串。因为它的原材料也便宜,就是二十多块钱一串。
记者:销路怎么样?
李日信:那个销路没有销路,也是固定在几个像海口的乐埔村,三亚那边步行街那边有几家,零零散散的卖,还没有形成一个规模。
李日信,今年27岁,2009年他大学毕业后就回到村里,就干起了黄花梨木手工艺品的加工销售。他说,当时市场上大多数人对黄花梨木手工艺品不了解,也不认可,如何打开销路,成为当时铁匠村人最大的一道难题。为了打开销售渠道,他和村里一批年轻人到全国各地比较有名的古玩市场,挨家挨户上门销售。
李日信:以前我去,都是坐火车,你要拉两大箱子,起码有八十多斤重,两个箱子八十多斤,等于说在那城市上,第一次过去的时候,没人认可,他不懂你,他做古玩行业的人,不认识你,不可能跟你买。
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民李巨旺:你做出来的产品卖不掉,那你就等于,拿来都没钱赚了,也就没有工钱了,连工钱都没有了。当时的话,我们都拼命跑,跑全国各地、福建啊,贩卖红木的地方,都跑一遍了,然后背着个包包、拎着个几百颗珠子,差不多都上百斤了,拎着那些珠子到处跑。

铁匠村的黄花梨手串最开始并没有什么市场
靠着这样的肩扛背驮,几个月下来仍然没有打开销路,怎样找到突破口,打开市场销售呢?李日信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客观冷静分析后,决定从改变销售方式入手。
李日信:他不知道你是真的黄花梨,还是假的黄花梨,所以说你要跟客户沟通,我是这么做的,我跟我的客户,可以找得到,那时候我们就敢100%保证,这是海南黄花梨,假一赔十。再一个,我是结账的方式,跟(经销商)结,就是月结,一个月结一次,你发现假的,我就赔钱过去。还有一种模式是,给一个(销售)柜台,给我操作,所以说我跟他合作,利润分成。
在多次上门与经销商沟通协调后,李日信终于等来了他第一单生意。
李日信:我第一单是在广州。我还记得在广州。开始就给了十多串给他,十多串手链给他代卖,结果他一个礼拜,给我打电话了。那十五串代理(销售),全部卖掉了。所以说,我去跟他合作的时候,一次他就拿了我很多(货),拿几百串,销路,那时候慢慢搞起来。
随着市场销路的打开,铁匠村开始升级他们的产品,黄花梨木手工艺品也逐渐从最初几百元的大众化产品向精品化升。他们从提升品牌价值,增加产品文化艺术内涵上下功夫。
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民李日信:就是说现在,做的最好的,就是说带鬼脸,行业里面叫做鬼脸。
记者:是怎么一个样子具体?
李日信:就是说他做的一颗珠子,上面有两个眼睛,有鼻子,有嘴巴。碰到这种材料,又有这个手艺做出来,这么一串,基本上有的人就这儿一带,就够一家人一年的生活了。
记者:那是卖多少钱?
李日信:我记得我们这批发,最高一个卖了,他说十二万(元)。
记者:就一串?
李日信:他们拿去卖,他们拿到店里面卖了二十八万(元)。
如今,得天独厚的黄花梨木,不仅带动铁匠村奔小康、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趋势下,品牌发展、抱团发展无疑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铁匠村“两委”着眼于此,在2011年7月,以老村名“北岸李”为注册商标,开始品牌打造之路。同月,“儋州北岸李村花梨农业合作社”在村委会班子的努力下也正式成立了。合作社对产品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经营,共享销售渠道,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包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2012年,儋州市政府还为合作社下拨了200万元的中小企业扶持基金,其中50万元将用作培训费,150万元用于来料加工费。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村支书李运扶:2012年我们全村总产值已经达到1.6个亿,2013年,就是去年,我们全村总产值突破3.7亿元。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镇长羊雄: 以铁匠村为中心的经济扶持,那么带动了,其它周围的十几个村庄,一起来搞黄花梨木(加工)。那么现在我们共有20个村庄,共同来搞这个黄花梨木工艺加工。
【半小时观察】
手串市场如此火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它不像古董收藏那样有着极高的资金要求, 适合各种消费群体,而且手串既好看,又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个别品相好的手串,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所以很快成为了市场新宠,无论是舟山村,还是铁匠村,当地的经济转型恰好借助了这样的契机,将昔日的小手艺做成了大产业 。但是,要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持续发展,那么就要对产品的设计研发、对品牌的维护、营销等方面下苦功夫。我们相这一切都不是难题,只要他们思变的精神还在,这就是新的成长机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财经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