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揭秘东海部分鱼类濒临灭绝之谜......
2014/11/4 央视财经
东海:网眼细小 拇指塞不进
东海有长江、钱塘江和甬江三大入海口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吸引着众多鱼群栖息洄游,其中的舟山渔场更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宝库,近几年,渔民们却反映无鱼可捕。渔获越来越少,出海一次的捕捞所得往往只能卖千把元,更令人担心的是,越是这样,一些人捕捞的网眼就越小。

一大早,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苍岙渔港,一些出海捕捞的渔船陆续靠港卸货,记者看到,这些渔船捕获的大多都是拇指粗的小鱼和硬币大小的螃蟹。 由于捕获的小鱼小虾太多,货车下掉落的鱼虾,铺满了一地。许多来不及装车的小鱼,甚至被直接丢进了垃圾箱。那这样的小鱼小虾究竟是怎么捕上来的呢?

就在沿港公路一旁记者发现,不少渔网被油布包裹的严严实实堆在路边,透过其中的缝隙,记者发现了里面的奥秘。这些包裹起来的基本上都是网眼细小的渔网,有的连小拇指都塞不进去,而这样的渔网几乎每户渔民家门前都有。执法人员告诉记者,附近30公里海域内,像这样的地笼网不下5000张,最多时每隔两天就能捕获35吨左右的小鱼小虾。
浙江三门县海洋渔业执法大队副队长 陈卫军:网眼还不到0.5厘米。另外就是说它这个口,只有进的,它出口是没有的,所以什么鱼类,只要进到里面了就无法生还了。所以叫它“绝户网”。
在浙江省瑞安市新村浦口到东山渔港沿岸的滩涂边,同样也都布满了地笼网。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地笼网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网易于放置,却难以拆除。就算是专业人员,一天最多也只能清除五六十张。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也了解到,在上世纪70年代东海渔场资源丰富,全国各地的渔船全挤在这一盆里“抢食”。尤其是被称为“四大鱼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形成四大鱼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渔船纷至沓来,而现在这样热闹的场面已经不复存在。
违规灯光围网捕鱼 海底瞬间变白昼
陆地上,渔网的孔是越补越小,滩涂上,地笼网越建越多,那渔民出海所使用的渔具情况又如何呢?几天前,记者跟随浙江省海洋渔业局的海监船,一起出海,对渔船的渔具使用情况进行突击检查。执法人员在渔船上发现了情况。

除违规违禁渔网外,在台州、温州一些地区,执法人员还发现了多艘违规的灯光围网渔船。这是记者跟随海上执法人员,在晚上拍摄的灯光围网捕鱼的画面。一排排大功率白炽灯散发出刺眼光芒,这些灯每盏都有5000瓦以上,对海水的照射深度可达50米,瞬间就能让海底变成白昼。在渔民自己拍摄的手机上,我们看到,用灯光围网捕到的十多吨鱼,铺满了整条船的甲板,随后又在几十分钟内被吸鱼机吸到甲板上,开始加工、冷冻,而这些鱼每条的重量都不超过一两。

白天,执法人员上船对这艘渔船进行检查,发现这艘船安装了120只集鱼灯,而规定最多每艘船的集鱼灯数不能超过75只。此外,每盏灯的功率也严重超标,所有灯打开时,会瞬间就能让周围的鱼类失明。
这样的捕鱼方式已经对东海鱼获产量造成影响,资料显示,从2007年开始至2012年,在产量上,各类渔获物的总量相差无几,个别渔获物受天气、环境、鱼发等因素影响,时好时坏。从数据上看虽然海洋资源的量似乎变化不大,但事实是,提升产量全是低价值的小鱼、小虾,而那高价值的经济鱼类的资源却在直线下降。
小作坊出产 违规渔具为何屡禁不止?
有进无出的地笼网,针都难以穿过的网囊,大功率集鱼灯,这些违规违禁渔具的生产源头又在哪里呢?
在浙江省临海市,聚集着大大小小50多家渔具生产企业,执法人员带着记者,对一家位于民房后面的专门生产地笼网的渔具厂进行检查。但对于网眼规格的超标,厂家也有自己的说法,声称都是用于养殖塘的。
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如果用在养殖塘,这样的规格是被允许的,但买家必须出具相关的养殖资质证明,渔具厂也要保留这些证明以备检查。但厂家负责人却拿不出任何相关材料,只有一个简单的记账薄。执法人员对这家渔具厂做出暂停生产的处罚。
浙江台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队长 庞虎林:对于他们所说的以相关的养殖相关企业为主的情况,我们下个阶段要通过执法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对它的流向进行控制。
在浙江舟山市,执法人员同样发现有四家渔具厂生产的渔网网眼都普遍偏小。如这种定置网具,规定网眼长度不得小于35毫米,但这个厂家生产出来的却只有26毫米。在瑞安市一家大型渔网生产厂,经检测,所有网具都不符合国家标准。
企业负责人:我也想根据国家的标准网目大小更好嘛,他们网目大了抓不到鱼没办法,他们要的就是这样的。
记者:你是迎合渔民的要求呢还是按照国家的标准?
企业负责人:当然是按照国家的要求。

经过调查,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违规渔网,都来自这样的加工小作坊,这些作坊大多没有经营许可证,而且为了满足渔民捕鱼的需求,只能把网孔越做越小。这样的捕捞方式带来的是东海渔业资源的迅速枯竭。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2年,东海渔业资源中经济鱼类约占70%、低值鱼类约占30%;而2010年至2012年仅两年间,东海渔业资源其中经济鱼类约占30%、低值鱼类约占70%。连东海中繁殖能力最强的带鱼,去年一年,产量也锐减了40%。除数量外,渔获的质量也在下降。资料显示,从1960年到2000年,东海区带鱼的平均肛长从23.2厘米下降到17.9厘米。而小黄鱼的平均体长,在1966年时有24.4厘米,平均体重为318克,到2002年,平均体长12.4厘米,体重也只有36克。传统的东海四大经济鱼类正面临:“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黄鱼难见踪,乌贼快绝迹”的窘境。
清理违规渔具究竟难在哪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渔民认为,各类海洋工程、围海造地以及海洋污染,都是造成渔业资源大量减少的直接原因。而合规的渔具捕不到鱼,渔民想要有收获就只能用不合规渔具竭泽而渔。因此,想解决渔具问题,更需要建立和完善渔具管理长效机制,渔业、海警、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给予渔民一定的补贴,引导渔民主动更换不合格的渔具,同时修复受损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这才是长久之计。(来源:央视财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财经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