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要先感到快乐---看名人爸爸如何聪明带孩子快乐学琴
2014/10/14 育儿亲子百科

    

    

    点击题目下方育儿亲子百科,一键关注本账号

     最经典的育儿、亲子、早教、胎教、孕育知识!(微信号:yuerqinzi)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亲子趣”)

     小布麻语:有许多家长因为周遭朋友都让孩子学音乐,所以也送孩子去学音乐。当开始的三分钟热度在枯燥的练习中慢慢冷却的时候,不仅孩子泄气,不想学了,家长也在一次次的陪练中失去了耐心,是继续还是半途而废?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童年也学习音乐的爸爸在女儿也踏入音乐班专业学习之路后所分享的肺腑之言。身为音乐班孩子的家长,让他有机会观察到许多父母对「孩子学音乐」这件事情充满焦虑与期待。其实,学任何才艺的最终目标不都为了孩子们快乐吗?

     作者:杨照

     杨照,本名李明骏。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报总编辑等职;现为《新新闻》周报总主笔、博理基金会副执行长,并为News98 电台“一点照新闻”、BRAVOFM91.3 电台“阅读音乐”节目主持人。八岁开始拉小提琴的杨照,如今念国小的女儿也踏入音乐班的专业学习之路。由于身边有太多音乐界友人,让他深刻了解古典音乐高度竞争的本质,他认为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音乐,最好的观察指针其实是「家长自己」——若音乐无法让家长本身感到快乐,孩子的音乐路就不容易走得长久。

     自小在严师训练下,为杨照「打」下扎实的音乐与乐理基础,也让他深信纪律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当年那段被他形容为「四十岁后,才能平心静气回想」的小提琴岁月,使杨照对如何陪伴孩子学习音乐,更多了一双理性反思的眼睛。

     ********************************************

     学音乐,若用世俗眼光来看,是投入非常非常多,但风险却极高的一条路。若父母把孩子学音乐的目标,放在走职业演奏上,甚至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下一个郎朗,这种明星式的走法,不是学音乐的真正本质。

     为什么学音乐?预先为孩子留一条路

    

    


     如果你问我,孩子最好几岁开始学音乐?如果不考虑演奏,我觉得最成熟健康的时间,是等到九岁以后。但是父母要有认知,孩子从「对音乐有感受」到「知道音乐是什么」,这中间是段很长、很长的路。

     大部分的艺术,可以等到孩子有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时候才学,但是音乐不同,这使得让孩学音乐的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也更恐怖。

     我认为「进入音乐」有不同层次。

     第一是把音乐当背景音乐来听;

     第二是放下手边所有事情,非常专心的听到每个音符;

     三是知道不同乐派、作曲家背后的不同意义;

     四是当你开始懂得乐理,知道为什么调性、曲式这么重要;

     而最高层次,则是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自己的经验是,随着对音乐了解的层次不同,音乐能对你说的话,就不一样。

     我八岁后开始学小提琴,就无法像从小就拉琴的同学一样,拥有一双具备绝对音感的耳朵。直到今天,虽然我非常喜欢布拉姆斯的曲子,但我知道,我永远也拉不出来。对我来说,这同样是很痛苦的事。因为我对音乐的体会是如此,所以当孩子要求学钢琴时,虽然很挣扎,但我们仍让她五岁就开始。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为她「开一扇窗、留一条路」,在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欢什么的时候,先替孩子弥补住那份可能的遗憾。

     将来,若孩子发现自己「真的那么喜欢」音乐,起码她拥有可以演奏的基础。但父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这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决定;而且根据人口常态分配,一百个孩子恐怕只有五个,会继续走音乐的路。所以,千万别一开始就先设定孩子是那五个,而是该想「万一不小心」是那五个,至少我们做父母的,帮孩子先弥补了那份缺憾。

     碰到瓶颈?就用拐的

    

    


     对五岁的孩子来说,识谱不是件容易的事。小孩必须很有耐心练,大人同样也必须很有耐心陪。我曾听许多朋友告诉我,陪孩子练琴、上课好累;但倘若家长自己喜欢音乐,在陪伴过程中,「音乐本身」就是你陪小孩练琴的最佳回报。

     我的孩子学琴,当然也曾碰过瓶颈。最严重的一次,是学了将近一年左右时,有阵子她变得非常不爱练琴。怎么办?没什么,就是用「拐」的,陪她度过那段时间。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时家里买了整套她最喜爱的哈姆太郎玩偶,我就告诉她,每弹两次就可以挑一只,我就在乐谱上画一只哈姆太郎送她,再弹两次,我再画一只。诚实的讲,这过程我很快乐,一点也不痛苦,但是我知道她是在忍耐,是在应付我。但正因当时顺利走过这一段,之后成就感才慢慢磨了出来。

     我认为,学音乐孩子最大的瓶颈,都是来自成就感。这中间,孩子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与能力,才能一点一滴累积成就感,慢慢往前走。

     学音乐,最糟的就是打击兴趣

    

    


     以前我每周二上小提琴课,周一晚上我一定在自家顶楼、对着昏黄的灯光练到半夜两点。在指定作业还没背熟前,根本不敢睡觉。否则隔天上课,老师的琴弓一定会从看不到的右后方打来。更恐怖的是,老师每逢周末还额外付出时间,带我到大陆书店训练读谱,告诉我为什么钢琴声部这样进行时,小提琴声部要那样走,在书店一待就是两小时。走回家的路上,老师就拿刚才读谱的曲子来考试。我后来每次想到这段,都会很想哭。怎么会有一个老师,对我好到这种地步?但我当时唯一的感觉却只有:「怎么会有个老师这么讨人厌?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

     正因我自己小时候是这样学琴的,我了解到在学音乐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同样重要,但都有一定难度:一是「纪律」,一是「感受力」。孩子学音乐的路,是这么摇摇欲坠,所以过程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打击孩子的兴趣。父母与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维持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保持住学习的纪律。

     尊重评审,但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小孩参加比赛,是很好的刺激,我孩子也会参加。比赛或考试有个好处,是让孩子知道这个阶段可练到什么程度。有个阶段性的练习终点,不是坏事;但是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名次不重要,因为比赛牵涉到太多因素。

     我都告诉女儿,要尊重评审的意见,但是你不能没有自己的想法。每次比赛的评审意见,应该是要拿来与自己打的分数对照;如果自己一点意见也没有,而只是等别人告诉你弹得好不好,就不要去参加比赛,因为你永远都在等别人说什么才叫做「好」!

     我喜欢听音乐,也喜欢和孩子分享我对曲子的理解,我也不觉得她必须听懂,我会告诉她这是莫扎特的震音、贝多芬的震音会愈来愈长、巴哈的装饰音是这样子的……基本上,这就是我的兴趣,孩子也会习惯。到了一定程度,她会开始发问。

     我很惊讶的是,她刚上三年级时,我放舒曼「儿时情景」组曲来听,她听到第四首结束、第五首起头时突然问:「刚刚那首结束了?」

     「嗯,结束了。」

     「但它的最后一个音,没有落在主调和弦上?」

     「对,因为舒曼喜欢不安定的、悬在半空中的感觉。」

     我没想到过去我常跟她说的主调和弦,她会在这个时候问出来。基本上我就是这样跟她一起聊音乐、玩音乐、认识音乐。聊久了,孩子自然会开始愿意发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音乐,她才会有自己的主见。

     写给父母:如果你真的想要帮助孩子,希望他在音乐这条路上走得好,那么你一定要让孩子觉得:音乐让「你」快乐,而不是只让「孩子」快乐而已。让孩子不仅是“学”音乐,而是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台湾亲子天下授权亲子趣使用本文,未经许可转载必究!

     关于小布麻 公众号:亲子趣两个男孩的妈,原创教养漫画《妈妈请等等我》,《我为什么生两个》,《家有男孩的近忧远虑》等广受关注。

    

    别点下面,你会脸红的!!

     ↓↓↓↓↓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育儿亲子百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