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靠谱
2015/6/5 育儿亲子百科

    

    

    点击题目下方育儿亲子百科,关注经典育儿杂志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通过暴力解决孩子的情绪失控,比对她百依百顺更糟糕,除非你想让孩子变个暴徒……

    

     母亲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是在满足“好妈妈”的体验

     哭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和紧张,在哭泣悲伤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现实,哭泣使孩子在面对自己弱小的基础上,从中恢复过来,逐渐变得真正的强大。然而,当孩子因为悲伤、沮丧、生气等哭泣时,爱孩子的母亲真的允许孩子哭泣吗?

     ?人生第一课:哭!

     刚刚满了1岁,小小美就开始像许多小朋友那样试探父母的底线,用哭闹解决一切难题,稍有不顺心就上演情绪失控的大戏。

     哭闹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尤其那些涉及底线的问题,是孩子所要面临的第一课。

     相应的,大人们也面临着艰难的一课,那就是如何在小宝贝们撕心裂肺的哭闹声中保持淡定,既不妥协也不发飙。

     与孩子相比,大人们承受的考验其实更为严峻,家里几乎所有的老人,无论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甚至保姆,都过不了这一关。“别把孩子哭坏了”,“给他给他,多大点事儿”,老人基本是这样的论调。

     一旦这一关没有通过,小朋友就真成了小王爷说一不二,稍有不从就哭得死去活来,小人们花巨大气力做这件事,是吃定了这一招总能帮自己达到目的。

     父母不仅要有足够的爱,更要有足够的技巧,偶尔与他们斗智斗勇,先收拾住,再讲道理,如果让小朋友吃定了你,你再怎么讲道理他们都听不进去了。

     ?小孩哭闹时,听不进去大道理

     被拒绝当然令人不爽,成年人会努力控制自己的不爽,以理智战胜情绪,小朋友则除了情绪还是情绪,何况爸爸妈妈又那么“讨厌”,不仅拒绝人家,还要往伤口上抹盐,讲一堆枯燥的大道理,试图不让人家哭,好嘛,你不让我哭,我偏要大哭。小朋友的要求没有被满足,情绪失控时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往往,家长越是哄劝,越是讲理,他们哭闹得越厉害。此时,冷处理是唯一的办法,也是特别煎熬家长的办法,没有十分的定力,真是坚持不下来。

    

     小小美第一次情绪失控,是因为到了睡觉时间,她还要继续看小画书,无论怎么做工作都不行。在给了她无数个五分钟的过渡时间,她依然拒绝睡觉后,我们决定关灯。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灯一关,小小美就歇斯底里地哭起来,越跟她讲道理,她越哭,最后直接从床上哭到了床底下。我们决定放弃哄劝,谁也不说话。十分钟后,她哭声小了,他爸爸问了一句要不要上床来,她立刻爆发了第二轮哭闹。又过了十分钟,我一声不吭地把她抱在怀里,亲亲她的脸,见她没有反抗,便将她抱上床,轻轻地抚摸她,她的哭声慢慢小了,抽泣了一会儿便睡着了。尽管第二天我没有再提这件事,然而晚上一说睡觉时间到了,她就主动合上了小画书,从此,再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扯皮。

     ?“冷处理”的难点在于父母意志不坚定

     有些事情,可以商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有些事情却是“非如此不可”,父母首先要分清楚哪些事情可以让孩子做主,哪些事情“非如此不可”,如果父母没有原则,心情好时什么都可以,心情不好就每件事都必须听父母的,孩子就会变得难以管教,他们将在任何事情上挑战你的底线,因为规则既然是混乱,不挑战永远没自由,挑战一下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挑战”是孩子的习惯,他们是通过挑战明白规则,而不是通过倾听父母的大道理明白规则。

     在1岁到3岁之间,几乎每一件“非如此不可”的事,小小美都用她的实际行动进行了挑战。更有趣的是,很多事情她并非一开始就有意见,而是忽然某一天,不知哪根神经被绊动了,要去争取自由。每次看iPad,我们都给她定时,一般是15分钟,定时器一响,她自己关上iPad。这个规矩最开始实行的时候,因为给她做了很充分的思想工作,买了一只漂亮的定时器,她接受得很顺利。然而忽然有一天,定时器响了,她像没听到一样,继续玩游戏。我提醒她,她还是没听到,我把定时器重新按响了一次,她依然假装听不到,最后,当我拿起iPad,准备关上,她立刻摆出要大闹一场的架势,见我还是毫不留情地关上了iPad,她就大哭起来,越讲道理越哭。于是我坐在她身边,一声不吭,看她准备哭到什么时候。有些父母会觉得,她既然一直很听话,偶尔越界一次没有什么,却不知道,一旦孩子越界成功后,在这件事情上就会经常想要越界,你必须耗费大量的精力与他斗争,与其那样,不如在第一次越界时就控制住,让他明白这是一件“非如此不可”的事,没有条件可讲。

     ?尽最大可能避免暴力

     “冷处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孩子哭闹的本领实在强大,小小美最厉害的一次是大声哭闹了40分钟,还浑身不停地做各种撒泼的动作。我看着她哭,心里像有两个人在打架,难受得要命。一个人试图说服我,依着孩子,反正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另外一个人则怂恿我狠狠揍她一顿。这两个方法都可以让她立刻止住哭,幸好,我的理智告诉我,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让她不哭,而是让她明白规则,明白不可以做的事,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做。

     “冷处理”在家里容易做到,在外面就难了。在商场经常看到父母把哭闹的孩子暴打一顿,我想他们大多数人都明白“冷处理”比暴打更正确,却实在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目光:这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并不自信自己承受他人指责目光的定力,所以总是特别小心地避免小小美在外面情绪失控。在去游乐园之前,我会花十分钟,耐心地跟她商量一下,玩什么游乐项目,吃哪种零食,包括数量都说得清清楚楚,到了地方,直奔要去游玩的项目,尽量不给她改变主意的机会。如果预感到她情绪波动较大,我甚至会选择不带她出门,或者让她在家里把坏情绪先释放掉。

     如今小小美三岁了,情绪失控的时候越来越少,只要看到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她就自觉地不作非分之想。当然,在非原则性问题上,我们会充分尊重她的选择,耐心征求她的意见,满足她当家作主的小小快感。

     武志红

     【延伸阅读】

     中国式矛盾:

     羞辱小孩,但小孩你不能哭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体验过,可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

     男主角答应了,他隐约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还是陪着她找了一夜她失踪的老公。

     凌晨,男主角才回家,惊醒了还在沙发上等待的妻子,她紧紧抱住他,没要解释,只是紧紧抱着他。

     剧情平淡,但却相知。

     国内神学家刘小枫在他的著作《沉重的肉身》中,不断提到“抱慰”一次。这位丈夫对前女友,妻子对丈夫,就是抱慰。我不问就知道你的痛,我陪着你,好让你能面对你的痛。

     但抱慰另一个人的痛,在中国家庭,常是一个奢望。

     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我老家的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会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广东这边也有此说法。

    

    


     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到,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就像政府一样,万头猪泡进黄浦江,各部门却都说没事。

     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她的孩子一次对她说,我想哭,但怕爷爷奶奶说我。妈妈说,你哭吧,我挡住他们。

     果真,孩子一哭,两位老人过来着急地问,发生什么了,你妈打你了吗?简单解释后,她请两位老人出去,把门划上,让孩子安心地哭。哭了一会儿后,孩子停下来说,好多了。他没做解释,她也没要解释。很美的故事。

     对哭泣的态度,也是中国父母乃至所有中国成年人对待感受的态度。哭,像是罪过;谈感受,像是羞耻。

     原因是:你哭泣时,勾起了我内在哭泣着的小孩;你谈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开心却不被看见甚至被羞辱的羞耻感。

     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更美的故事:

     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适的环境哭。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口,我现在终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矛盾的是,中国父母与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逗”孩子。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1)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5、6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2)“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3)小时候读幼儿园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的哭着要妈妈。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文/艾小羊

     转载自妈咪宝贝传媒

     听说关注的都变美了,下面公众号小编猛烈推荐①长按下图3秒,点击识别二维码,秒速关注;②长按ID后复制、查询,即可关注

     女人如歌 nrruge时光如水,女人如歌。一个帮你留住娇美容颜的微信,一个教你靓丽时尚的精美期刊。每天一刻钟,为生活加油,为美丽充电。

     多彩女人 dcnvren一个教你迅速蜕变的女性微信,从土鳖到时尚,从自卑到自信,优雅、高贵、性感、魅惑,让男人无法抗拒的气质养成,做多彩女人,享精彩人生!

     精致女人 vipnvsheng用智慧提升品味,用精致俘获人心。品味女人的随身宝典,每天手把手教你美容护肤、健康养生、瘦身塑型知识,介绍潮流时尚、生活感悟、情感心理、恋爱婚姻。教你做个娴静优雅的精致女子。

     悦读美容护肤 vmeirong每天推送实用的美容、护肤、化妆、美体技巧。教你修炼气质的方法,揭示风韵长存的秘密,让你秀出女神范。

     育儿亲子百科微信号:Yuerqinzi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育儿亲子百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