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作家蔡崇达的名堂与中国服装业的新升级
2016/6/6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自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张向东/文

    

     2004年,22岁的蔡崇达从福建的师范大学毕业,来到《新周刊》实习,他的行李里有一份独特的证书,那份证书,韩寒也有类似的一份:那是一份可以直接保送大学的作文比赛一等奖证书。那次比赛,是蔡崇达写作天赋的一个例证,媒体工作自此也成为他的职业经历的第一阶段。

     蔡崇达所告别的闽南,对中国的服装来说,有特别的意义。那几乎是中国服装的工厂车间。在那里诞生了劲霸、七匹狼、柒牌、九牧王等一批传统服装品牌。

     蔡崇达出生于一个大家族,堂兄弟有十二个,他是最小的一个。这些堂哥们将近一半都在做和服装的相关的生意。甚至他初中的语文老师,后来成了其中最大的一个服装集团的副总经理。

     为了贴补家用,蔡崇达的母亲后来也成为了服装加工链条的一环:负责把最后的袖口车缝好,然后装进包装袋。蔡崇达在读高中之前,放学回家都得包装好两三百件衣服才能吃晚饭。

     中国发展太快,上世纪80、90年代的记忆已在快速失去,但那20年的服装市场的印象还在:代工、模仿、贴牌……

     从高中开始,蔡崇达就明白自己热爱的是写作。他像所有带着梦想来到大城市的乡村少年一样,有着熊熊燃烧的热情,他想着有一天,署着“蔡崇达”名字的书能和那些他最崇敬的作家的著作摆放在一起。

    

     为了这个梦想,他大学毕业后就奔赴北京。在他理解中,这是文化的中心,林立着最好的杂志社、出版社。而他就像是武侠小说中拿着一根木棍出山的少年,立志踏访所有名门大派,寻找自己的写作方式。

    

     2016年3月,大家知道蔡崇达是因为出版界一个难得的纪录——他的纯文学作品《皮囊》销售过120万册。出版一年来,一直盘踞在畅销书榜首。

     更多人所不知道的是,蔡崇达与此同时开始了另外一个身份:时尚产业的创业者,他的新公司Magmode名堂,闪电般得到华创和IDG资本联合注入的A轮投资。

     12年掠过,蔡崇达的身份不断跳跃,21岁成为《新周刊》记者,22岁成为《三联生活周刊》记者,24岁成为《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成为《GQ》总监,29岁成为《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即使是这12年偶尔翻他工作过的杂志上的文章,也完全理解他火箭式的成长。

     作为媒体人的蔡崇达在《GQ》这本世界顶级时尚杂志,以非虚构写作立命,他那些报道,是专业的媒体写作,也经得起文学标准的检验。同时,身处时尚媒体,也让他在不经意间对时尚品牌的运作有了深入的洞察。

     作为福建人的蔡崇达其实没有离开闽南的土壤,在他作为写作者的这十几年,他总不断和做服装生意的堂兄弟、前语文老师、同学交流,而他还娶了个太太——一家服装面料公司的创始人。

     与个人的成长对应的,是中国生态的变化。

     就在蔡崇达个人的这12年中,中国城市人口快速地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中的人们从渴望汽车,到普遍拥有汽车,再到停车场已经完全不够用;从商品房的概念开始,再到各种地产商的涌现,北京的房价从2000元/平方米到了50000元/平方米,可总有人在买;互联网的普及率赶上了美国,信用卡还在快速普及,人们刚刚意识到信用价值的时候,支付已经简单到不用卡;物流速度让美国人叹为观止,今早订货今晚抵达……

     这些变化,或让人焦虑,或让人惊奇。

     但无论怎样,变就是变了。中国变了,从一个强烈饥饿感笼罩下冲出来之后,阶层分化,消费升级。

     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开始从实用、炫耀再到审美、理念。

    

     一面是各种定位的国外品牌的狂轰滥炸,一面是中国极少数的如“无用”等设计明星冉冉升起。

     蔡崇达在单独创业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在服装上的尝试,也是在那一次,我第一次见到他商业才能的展示:一年多的时间,那个品牌占据了好几个商贸中心的一楼店面,年流水以亿计。

     我对服装行业真不懂,但我也知道,转变就是机会,而真正获得价值和审美认同的新品牌,是时候出现了。

     作为创业者的蔡崇达说,他在历史中看到美国70年代、日本80年代都发生过服装行业洗牌的地壳运动,他看到了服装最终还是精神属性极强的产品,一旦生产链完成一定的发展,那些从供应链成长的服装品牌将被有精神内容的新品牌取代——这几乎是必然的地壳运动;他从当下中国奢侈品、传统品牌、电商品牌的下滑感受到,没有精神特质的品牌日益被消费者抛弃,而国外的品牌和中国人无论版型还是文化的隔阂,在对它期待值越发高的消费者中节节败退——证明人心对有精神特质的服装的需求已经越发清晰。

     用他的说法,消费升级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升级,生活升级落实下来,便是对日用品需求的升级:除了物质属性,还应该有和消费者共鸣精神和审美体系。因此这是文化人的好时代,因为物品的精神内容升级,文化人是最好的选择,只是文化人必须学会商业和产业链条。在他认为,magmode名堂是第一个掌控服装传统行业能力的文化团队。

     没有资源会拒绝“90分的才华+120分的勤奋+150分的热情”。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蔡崇达的书可以卖120万册?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从来没有创业的蔡崇达凭一纸计划书就能得到风险投资商的联合投资?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北京商业地标太古里在还没有看到蔡崇达的MagMode名堂在产品前,就给了他南区一楼的位置?要知道,这个中国最好的购物中心这是第一次给一个还没看到产品的品牌一楼的位置。

     这就是我——作为旁观了所有这些事情发生的人,可以给出的答案。

     当他刚刚在杂志做实习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有这样一个错觉,总会把对这个人的印象,停留在最初见面的那种关系上。在他创业之前,我就是当他一个小朋友。他每次职业转换,都会听我的意见;他在老家的婚礼,我和很多朋友专程去参加,后来读《皮囊》,那些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我都走过了;我也承认,Pre-A轮融资的投资商是我引见的,但我只是带他走进了会议室。

     不管你对他的《皮囊》持什么评价,稍有写作经验,就知道他一定在修改上尝试了各种方式,以图精确;读他在媒体发表的文章,就知道他的采访确实花费了比一般记者数倍以上的时间。

    

     《皮囊》为什么可以畅销?不说书本身,我相信那是做过最多场读者见面会的一本书。本人作为一个“滞销书作家”,做完四场之后,就再不想去一次次重复那些话了——介绍公司产品,我说一万遍也可以,但讲个人的写作,我真的做不到。蔡崇达应该做过200场以上。这不只是体力的付出,忍受枯燥和重复,需要精神上深层次的动力,我有时候认为,勤奋才是真正的天赋,而蔡崇达具备。

     如果你和蔡崇达是初次见面,前三分钟你应该不大会怎么关注他。三分钟后,他的热情就在你面前自动点燃,然后,五分钟内就是熊熊燃烧的大火了。你会被他的表达中无数栩栩如生的细节所感染,进入他的情境,被不断煽动,等他出门的时候,你觉得最应该做的,不是和他合影,而是和他结拜。

     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如此,或喜欢这样的方式,但蔡崇达选择的是做事,一旦启动,他就要用尽所有的力量——自己的,和周围所有人的。

    

     总有外国朋友惊叹说,中国的这30年,完成了欧洲200年的历程。

     今日中国的创业者,他们的成长速度要比这个国家还要快。

     ——职业经历不过20年,普遍都是大学告别家乡,在陌生城市生根,建立全新的联系。

     ——在职业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不高的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自己和伙伴,都是边学边干,培训自己,还要培训伙伴。

     ——绝大部分创业者成长的家庭,重视考试,缺乏综合素质的成长土壤,有一些误打乱撞有一点个人趣味,鲜少系统,不得不边创业边补课,用的方式都是速食法。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常识的文章可以刷爆朋友圈,稍微谈论点艺术话题,就被称为“文艺情怀”。

    

     所以他们加班加点,马不停蹄,天天凌晨才睡,每周都在出差,日程表上满满当当,不敢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今天,当消费升级发生的时候,这些生长于前消费阶段的人们,要引领下后消费阶段的潮流——这是比“不可能的任务”更不可能的任务,但是,这个剧本还是开了头,并且翻到了下一页。

     或许,这正是传奇时代的魅力所在。

     《皮囊》有一个封面方案,是艺术家熊亮的设计,灵感来自皮肤,我觉得那深得“皮囊”之意,可惜,出版方说太晦涩,不醒目,会影响这本书的销售,遂弃之不用。

     总觉得,生活里藏着一些暗示,当生命的暗示被会意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衣服就是人的皮囊,作家蔡崇达的纸上作品《皮囊》把那些对他至关重要的故事记录了下来,那么,这个“名堂”的皮囊,应该会把那些故事装载得服帖恰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张向东,700BIKE联合创始人、NASDAQ上市公司前久邦数码联合创始人。

    

     一本有态度的杂志 | 一个有温度的公号

     转载或商务合作 回复关键词 转载 | 合作

    

    

     点击图片浏览|看你朋友圈,觉得追你好贵

    

     点击图片浏览|李宗盛:越过山丘,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点击图片浏览|自己的生活如此苟且,孩子怎么会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中国新闻周刊 | 新媒体矩阵-

     有意思网 | AutoMan | 大人的玩具

     开Fun | 反观 | 财迷 | 剧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新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