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时代的回眸 |朴实的育儿经,才走心
2016/6/3 康卓育儿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康卓育儿

    


     钱钟书的遗孀杨绛先生离开了人世,大家纷纷用各种方式缅怀先生。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文章,是因为我们想沉淀思考后再为大家编辑一篇走心的文章。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一位105岁的老人离世了,在官方介绍中,她的身份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在现实生活中,她是女儿、妻子、母亲和女人,被先生钱钟书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还将女儿钱瑗培养成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系教授。

     每一个身份在她的演绎下都熠熠生辉。她的名字叫杨绛,被世人尊称为“先生”。

     尽管著有多部风靡海内外的小说、剧本和散文,译出《唐·吉诃德》等翻译佳作,但杨绛先生却将女儿称为“平生唯一杰作”。智慧如她,对于子女教育有诸多心得,对现代家庭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谈教育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学习兴趣

     问:您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我进振华,已渐长大。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他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谈修养

     肯吃苦是最值得骄傲的品质

     问: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最值得骄傲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上海终将回到中国人手中。我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后方。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都抱成团。如我们夫妇,陈西禾,傅雷,宋淇等,经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谈论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和前景。我们同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有一天,我和钱钟书得到通知,去开一个不记得的什么会。到会后,邻座不远的陈西禾非常紧张地跑来说:“到会的都得签名。”钟书说:“不签,就是不签!”我说:“签名得我们一笔一划写,我们不签,看他们怎么办。”我们三人约齐了一同出门,把手插在大衣口袋里扬长而去,谁也没把我们怎么样。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我从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发,对外小心观察,细细体味,一句小声的问候,一个善意的“鬼脸”,同情的眼神,宽松的管教,委婉的措辞,含蓄的批语,都是信号。我惊喜地发现: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许多革命群众,甚至管教人员,虽然随着指挥棒也对我们这些“牛鬼蛇神”挥拳怒吼,实际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我于是更加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孩子喜欢,

     才是最相宜的

     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如果她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会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

     杨绛大学分科时拿不准主意,于是回家问父亲:“我该学什么?”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兴之所在,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内心释然,选了文科。

     启示:现代人往往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特长与喜好。

     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

     自己去争取呀

     父亲常说,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现成“可吃家当”,使他成了废物,也使他不图上进。所以他说:“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假如孩子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

     启示:如今,啃老族为世人所不齿,但他们的父母更该反思——不曾教会孩子“独立自主与吃苦耐劳”,如今只能自食其果。

    

     好的教育,

     胜在言传身教

     父亲从不训示孩子们如何做,杨绛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上海沦陷时期,父亲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启示:不许孩子抽烟,自己却一天就抽掉两盒,这种教育方式实在无法令人信服。想做成功的父母,先做成功的榜样。

    

     跟孩子做哥们儿,

     边闹边玩边学

     钱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阿圆(钱瑗小名)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钱钟书写《百合心》时,说里面有个最讨厌的女孩子就是阿圆。阿圆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钱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

     启示:教育的目的很严肃,过程却可以很轻松。用爱引导,寓教于乐,孩子想拒绝都难。

     做有爱的父母,

     造开明的氛围

     杨绛的父母好像老朋友,无话不谈,孩子们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父亲辞官后做了律师,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详细向母亲叙述:为什么事,牵涉什么人等等。他们俩一起分析,一起议论。杨绛当时听了也不甚经心,她的领会是由多年不经心的一知半解积累而得。

     启示: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环境,可以开启孩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性、对知识的兴趣和领悟。

    

     8句箴言赠青年,

     字字珠玑耐寻味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文章部分源自新校长传媒 ID:new_xiaozhang 网络)

     康卓育儿是您育儿路上的小伙伴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康卓育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