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别让这些“庸书”伤害你的孩子…
2016/6/16 康卓育儿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康卓育儿

作者:姬炤华,画家、作家、艺术推广人、从事了十六年童书插画的资深插画家,绘本《天啊!错啦!》作者。 微博 @做绘本的懒老姬
导语:图画书究竟应该如何选择?一本庸书对孩子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艺术天赋吗?图画书究竟为儿童带来了什么?—图画书为什么如此重要?在今天的分享之前先来看看绘本的定义(PS:文章真的很长,分成上篇与下篇,能坚持看完的,一定是特别有心陪伴孩子阅读的家长,相信会有你想要的收获!)
讲座《别让庸书毁了孩子》,被网友称为“秒杀了许多家长”、“每个做父母的都该来听”,目前已在全国各地讲座数百场。在新浪“亲子专家大讲堂”与台湾小鲁文化社长陈卫平、台湾格林文化总裁郝广才、意大利著名插画家朱利亚诺聊绘本的出版、阅读和创作。
我们今天的讲座,主要是把优秀的图画书和市场上常见的儿童读物进行一下比较,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再把中国传统儿童阅读的状况以及儿童阅读的基本原则介绍一下。
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图画书,这些地区低龄儿童的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图画书,图画书为什么如此重要?薄薄的几页插图,又没有多少文字,居然还有好多不要文字的“无字书”,这些书根本没法用来认字,它们对儿童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一本薄薄的图画书动辄就要几十元,而在超市、书店、报刊亭里常见的儿童读物,至少百十来页才要十几元,性价比看起来很高,让儿童来读这些书不好么?又认字、又省钱、书又厚,可以读得更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又薄又贵的图画书呢?奥秘就藏在一张张的书页里。
(一)图画书与供成年人欣赏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看看优秀的图画书和美术史上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简单或复杂的差别?是不是有艺术水准高低之分呢?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一组对比图都是传统写实主义的素描作品,分别是图画书《流浪狗之歌》中的画面、十七世纪“巴洛克”时代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的作品《两个妇人和小孩》,它们都是运用简单但灵活多变的线条来进行创作
这一组,图画书《奥菲利亚影子剧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美国著名画家怀斯的名作《草》一样,都是写实主义风格,表现现实中的场景及人物,刻画都很细腻
在这一组当中,图画书《妈妈的红沙发》和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红色的房间》,都是用极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两者都是野兽派风格。“野兽派”的名字是一九零五年巴黎沙龙展上,别人给这些画家起的,原本含有挖苦意味。野兽派主张色彩、线条、形象等应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来处理,反对“写实”的再现客观物象。
下面一组是超现实主义画风。超现实主义描绘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或比现实夸张的场景及人物。比如图画书《梦想家威利》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达利的作品《利加港的圣母》,我们甚至可以将《梦想家威利》这一封面理解为作者安东尼?布朗向达利致敬的一幅作品,这就好像许多电影导演运用许多相同的桥段和手法来表达他们对李小龙的敬意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抽象主义的作品。分别是图画书《小蓝和小黄》、以及抽象派的创始人之一蒙特利安的代表作《红、黄、蓝》系列中的一幅。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完全没有具体的形象,以纯粹的线、色、快,作为艺术的“语言”。
之后我们来看看中国民族风格的绘画。分别是我和徐萃的图画书《天啊!错啦!》的一个画面,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怀乡》,两者表现的都是中国水墨画的韵味,有很浓郁的中国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史上的各种绘画风格都可以在图画书中看到。图画书虽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但和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相比,没有任何差别,儿童通过阅读图画书,就接触和欣赏了历史上那些艺术大师的作品。
不过,艺术这个东西多深奥,成人都搞不懂,小孩儿能懂吗?这东西对小孩儿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
(二)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
“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这是许多家长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孩子还小,能欣赏艺术作品吗?他那么小,理解力会不会不够?
社会学家经常把人类的早期——原始人类和儿童放在一起作比,原始人类和儿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现代的成年人普遍认为他们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差,比如智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事实是什么样的?真的是这样吗?
法国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提出了野性思维的理论,给了我们否定的答案。他把原始时代的艺术和近现代的艺术作了一下对比。
原始时代:我国云南沧源的岩画、法国拉斯科原始洞穴的岩画和非洲古人类的岩画。
近现代:八大山人、齐白石、马蒂斯和毕加索的作品。
对比下来,他说你们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谁高谁低的差别。也就是说,这些原始时代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和现代的大师媲美,原始人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是不弱的。
举完了原始人绘画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儿童绘画作品的例子。
我们将要看到的两幅画,是我今年夏天在广东指导学龄前孩子们画的。
请看第一幅,你能猜出哪个是孩子的作品吗?
(杭州编辑斜川:貌似很难。辽G12美慧妈:第二副吧。冀G07 B13溪溪妈:第二幅。沪G08教主妈:我觉得第一副。)

左边是美国绘画大师德?库宁的作品,这幅画价值两千八百万美金。右边是孩子的作品,该如何衡量这幅画的价值?

这幅照片是孩子在我的启发下自己“发明”的绘画手法。这与美国绘画大师波洛克同出一辙。

图为波洛克在用颜料浇洒在画布上作画。
你能猜出哪幅是孩子画的,哪幅是波洛克画的吗?
(杭州编辑斜川:看上面波洛克很狂野的样子,难道是左手边的?哈B10天天妈:右边是孩子画的。赣B09子渊妈:右手是小朋友画的。沪B09宝爷妈:
右边?)
可以说刚才原始人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儿童绘画的例子则更加震撼了。
是的,都是左边大师,右边小孩,孩子都是学龄前。
但是也有家长提出过这个问题,你教的这两个孩子比较有绘画天分,这样的儿童的绘画一定比一般的儿童好得多,没有客观性。
看不懂的问题今天没时间讲了,以后有机会再说,请问您一个问题:这几幅画美吗?只看美不美,先不要管画的什么,看不看得懂。
其实,对所有儿童来讲,在艺术天分上确实有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这么大。即便是不那么有天分的儿童,他在艺术上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都让我们吃惊,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只是我们把他们中的一部分教育得不像个天才了。
我教的这两个孩子在以前并没有受过特别的艺术训练,和其他儿童没有任何才能或技巧上的不同。但是,我们确实看到原始人和儿童有比我们差的地方。那么,差在哪儿呢?在于信息的掌握,原始人和儿童与现代成年人比起来,只是掌握的信息量少以及缺少经验,在其他方面,他们都不比我们差。
儿童正是通过阅读来掌握大量信息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为儿童提供了哪些信息,提供了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我们将从形象、绘画过程、色彩、线条、肌理、技法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图画书和市面上常见的儿童读物在艺术性方面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三)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的不同表现
形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市面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例子。

有很多家长看到这幅图后和我们讲,过去给孩子看的很多书,里面画的小动物都很可爱,难道儿童书不应该可爱吗?在他们的印象里,儿童书都应该是非常可爱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对儿童阅读的一大误区。
儿童书到底要不要可爱?儿童为什么可爱?
儿童一般都长得非常可爱,大大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这种可爱有一个术语叫做“丘比特现象”。不仅是人类,哺乳动物甚至包括爬虫,幼年时期都很可爱,为什么?这是为了让成年人或成年动物愿意去照顾他们、哺育他们,而他们本身没有自觉到自己很可爱。比如一只小狗走在街上,我们一看毛茸茸的很可爱,就拍了照片,然后把照片给小狗看。而小狗怎么样呢?它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它不觉得自己很可爱,它对这个没兴趣。
对于小狗来讲,他的注意力在于如何寻找食物生存下去;对于儿童来讲,他需要的是获取大量的信息,不断发育成长。如果我们把可爱的东西强硬的塞给他,有一种自作多情、对牛弹琴的感觉。儿童书是不必可爱的。
从上一章节我们所举图画书的实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图画书当中的人物形象未必可爱,而是各式各样,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那么,常见儿童读物的人物形象又如何呢?
我们来看这幅插图,图上的文字是这个意思: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但我们从这张图上感觉到,这些熊、猫、兔子,它们长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开化妆舞会一样。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

这个都看过吗?不管男孩女孩,高的矮的,都长一个模样。为什么会这样?我曾经做过这类儿童读物,今天就来“3?15”一把,说说这类儿童读物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模板

。
出版社说我需要一个兔子,在这个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个兔子
;
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狗,我就把这个耳朵去掉,换上一个狗耳朵,就是狗
;
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猫,我就换上一个猫耳朵,就是猫
;
说需要一个小女孩,我加上头发就成了小女孩
;
说需要小男孩,我就换上小男孩的头发……
(沪B09宝爷妈:没有灵魂啊!)
总之,不管画什么,都是这一个模板变来变去。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要从绘画过程上来说明。
绘画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生产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生产过程最要紧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生产的速度,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产,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模板。
下面我们以一幅图为例,看看常见儿童读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看看这个绘画过程象什么?
像不像生产流水线?这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件产品。
这个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好比我是北京的一个画家,我先出一个黑白的线稿,然后再把这个线稿交给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线稿后就开始上色。工作室的结构通常都是这样,老板一般都是画家,老板负责和出线稿的画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体的上色工作由雇员来完成。雇员是由老板招募来的,可以不懂美术,经过简单的电脑软件培训就开始上岗。大家请看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图,首先从一个苹果开始上色,然后是所有的苹果,然后是梨,最后是盘子和背景。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画家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不沟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认识,交给他我就不管了。
因此,这类儿童读物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下面我们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这幅画上面出现了两条地平线。画家已经给出了地平线,在这条地平线上,有树,有花草。画面上的小孩距离读者比较近,地平线比较远。但是上色之后,请看红色圆圈圈出的地方,又出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上色者是想用一幅蓝天白云的照片,在后面做为天空的背景。但是这个照片的尺寸不太合适,他就在照片的下方简单的加了一个蓝色,为了能够和照片衔接,他就在蓝色与照片的交界处涂了点白,就算是白云了。但是从他的角度来看,他的活交待了,出版社也过了,钱挣到手了。但是任何一个儿童都会觉得这是另一条地平线,而且这条地平线很蹩脚,很怪异。地平线下方有点像海洋,但又和周围环境不符,并且没有大海的质感。说是天空,却又明明有一条线,和上面的蓝天白云压根就衔接不上。
这一幅,大家能猜出哪儿出问题了吗?
(辽B04车妈:花和蘑菇没有颜色。沪B09麦琪妈:这个错误太低级,没上色啊!)
这个草和蘑菇根本就没有涂颜色,由于干得太快、太马虎,忘记涂了。
我们再来看第三幅。
按照文字的意思是说,这是冬天,天很冷,玻璃上的哈气结成了冰凌。
(辽B04车妈:玻璃像破了。沪B09麦琪妈:玻璃被砸破了
)
电脑上色的人应该把玻璃上代表冰凌边缘的黑色线条去掉,或者把它涂成蓝色,体现冰凌的感觉。但是上色的人什么都没有做,结果,画面和文字就传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家长给孩子读文字时,会讲解说,天很冷,窗户上结了冰凌。但是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孩子们看到的是,玻璃被一块块的敲碎了
这样的图画会给儿童造成认知上的混乱。儿童是很聪明的,你想骗他是骗不了的,他的感觉非常敏锐,他第一感觉是玻璃被砸碎了。如果我们告诉他这是结成的冰凌,他就乱了。
一本这样的儿童书,书很厚,价格却很便宜,才十几元,但是类似这样的错误非常多,从错误的角度来讲,这种书是非常“超值”的,我们暂时只介绍这三个。
下面再来看一下“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以一幅风景插画为例。
从这幅风景插画的绘画步骤图我们可以看出,其与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从第一步开始,这幅画上就有门、有屋顶,画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这才是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打个形象的比喻,好像这里放着一个景物,我们厚厚的把它糊上许多层纱布,这时景物是完整而模糊的,然后我们再一层一层的把纱布揭开,揭一层就会清楚一点,纱布揭完,画也就完成了。
除非是水平很高的高手,否则很难做到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而且即便是高手,也要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笔,也就是说,高手的心中也有一幅完整而模糊的步骤图,只是没有把它画出来罢了。
创作中,我们很难孤立的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如果这样就难以顾及其它,而导致创作的失败。由此可以发现,图画书的创作和常见儿童读物的生产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生产的目的是大量出活,赚到钱。而创作的目的是交流。
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思想和认识。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有话要说,画家是用他的画笔在说话,一如作家用文字说话;舞蹈家用肢体说话;音乐家用节奏和旋律说话。而常见儿童读物是生产,作者和读者无话可说。他们在意的是赶快打法完活拿到钱,和你的孩子无话可说。
我们举一个用色彩“说话”的例子。
这幅图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名作《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中的一个画面。
奥菲莉亚是一个老处女,一生都生活在剧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位大演员,但她没有让他们如愿。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够献身艺术,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剧院的舞台前面都有一个突起的小箱子,观众席上看不见它,奥菲莉亚就坐在里面,当演员在台上忘记台词的时候,奥菲莉亚就在那里给演员提示台词,这就是她做了一辈子的工作。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娱乐项目增多了,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院终于关了门,奥菲莉亚也就失业了。她在剧院里收留了许多影子,于是就把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财产——带着它们到处流浪。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海边,她无法再往前走了,她觉得自己也该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边,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幕场景,大海、沙滩、天空和奥菲莉亚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现了奥菲莉亚当时绝望、阴郁的心情。这个例子就是画家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不管大海、沙滩、奥菲莉亚所穿的服装等等实际是什么颜色,作者都把它渲染成相似的灰色,可是我们看了却觉得很真实,不是色彩本身真实,而是色彩传达给我们的感受很真实,很真切。
同样是表现大海,请看这两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
绘画作者不是同一个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个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也不相同,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幅画却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蓝的,太阳是红的,树是绿的,都是单调的固有色。
其中一幅的中心位置是太阳,另一幅没有太阳,就在同一位置安排了一艘船,仍然是红色的,就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两幅画,画出来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带给我们的信息却几乎为零,在这两幅画里作者没有任何话要说,作者的注意力全在尽快完成这件产品,拿到稿酬上。但是《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的画面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说过,儿童在艺术欣赏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在艺术方面的敏感度有时候比我们成人还强,你能够看出来这之间有差别,儿童也一定能够看出来,并且感受更强烈。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线条。

我们看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线条的粗细都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绘画过程决定的,它要求尽量减少绘画所承载的信息,以便于大量快速的生产。
这类插图在生产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比如线条必须封口,这样电脑上色的时候颜色就不会漏出去,省去了修图的工作,即便是没有绘画能力的上色人员也能够操作自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的线条是怎样的。


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绘画艺术作品和常见儿童读物的区别。艺术作品的线条变化非常丰富,粗细有致、浓淡不同。为了表现画家想要表现的内容,会有夸张,有变形,笔画有干有湿
我们再来看肌理。
什么是肌理呢?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要利用一些物质材料,这些材料总会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迹。而材料的物质构成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比如我们用泥巴捏出一个雕像来,和我们用金属去铸造一个雕像,用石头打造一个雕像,尽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其质感肯定是相差悬殊的,这种质感就是肌理。
艺术家会利用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质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这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里,鲸鱼、大海、天空都是单调的平涂,这幅画没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这一项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作者也没有任何话要说。
接下来我们看图画书的插图。
在这一幅里,乌龟、沙滩、天空,都有非常细致的肌理效果,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乌龟壳非常的粗糙,甚至感觉可以用手触摸到它?我们再看沙滩,有种踩上去非常松软的感觉,有的画家甚至用真的沙子直接往画面上贴,以使读者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受。
这是一幅韩国画家的插图,画的是韩国或日本的小木屋。韩国和日本都是岛国,环海而气候潮湿,请看这幅插图,很好的表现了木屋常年在海风吹拂下的斑驳、沧桑的面貌。画上的肌理效果使你感觉,当你走进去之后,脚踩到地板上面都可以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墙上生出了大量的青苔,你甚至可以听到有海鸟在屋顶阁楼上筑巢的声音。
与此类似的信息我们从那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鲸鱼都是虚假的。从肌理这一项的比较结果来看,无论写实或感受上,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仍旧信息贫乏,不真实。
从以上的各项对比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规律,图画书的插图都是画家手绘的,技法多种多样,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贴等等,而常见儿童读物大部分都是用电脑制作的。
(沪B09麦琪妈:感觉现在的儿童画教学也有问题。)
的确如此,在技法这一项上,图画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群芳争艳的态势,而常见儿童读物则保持一贯的单调、贫乏。这使得一些家长甚至出版社,对图画书形成了一种新的误区,似乎只要是手绘就是好的,电脑绘制的插图一定是单调、贫乏的。真是这样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绘画的优劣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插图。

电脑制作的常见儿童读物。
水彩风格的插图。
版画套色风格的插图。
写实油画风格的插图

通过前面各项的比较,大家已经能看出这四者之间的差异,能够评判出它们的优劣。
不过我告诉大家这四幅画其实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因此,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答案是否定的。请您回忆一下我们给您介绍的第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就是图 D1:“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 ,这一幅就是手绘的,是用水彩画的。也就是说,一幅绘画的优劣与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技法,而在于作者头脑中持有什么样的观念。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看出,图画书在绘画艺术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常见儿童读物,即便它的作者用油彩去画,结果也一样是糟糕的。
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分别能给儿童带来什么样的环境呢?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图画书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读不同的儿童读物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轨迹,图画书可以带给儿童丰富化的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常见儿童读物带来的却是单一化的环境、固化性的思维。
人们常说,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处在产业链条的尾端。中国的人才处在世界人才金字塔的低层,我们成了发达国家的“加工车间”,只能和非洲以及印度这样的国家为了微薄的利润而竞争。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牺牲了我们的环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缺少了什么呢?我们缺少的正是创造力!我们急需创造力!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而我们的许多儿童读物却在扼杀创造力,培养固化性思维!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就是扼杀他们的未来,扼杀我们国家的未来!
康卓育儿(ID:kangzhuoyuer)
专注0-8岁孩子的悉心养育
帮你成为99分的妈妈!

投稿邮箱:22212004@qq.com
跟蛋妈交朋友:加微信milkinice
商务合作:加qq22212004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康卓育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