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别把我吃掉好吗?
2016/6/6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谱童书每周推荐▲ 宝贝免费听故事神器

     点击标题下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关注

     5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小莉的话

     好久没有看到写得这么好的文章了,我反反复复读了几遍,感觉每一个字都在重重敲打我的心灵。

     我周末刚刚参加了一个萨提亚沟通的课程,在课堂上听到很多人痛哭流涕地述说自己的童年经历,他们提到最多的是妈妈,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弱小的自己面对强势的妈妈时,内心的无助、恐惧和愤怒。为人父母,我们有太多需要觉知的地方。

     我始终记得纪伯伦写的《先知》——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聊起最近经手一个姑娘的案例。那个在争吵中将自己的母亲重重推倒在地然后愤然而去的26岁姑娘,自己也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

     “我的人生像是我妈的影子一般,她一路替我选择小学,中学,大学,替我选择朋友,替我选择爱人。”

     她说,“我一点自由也没有,稍微不如她的意,她就一哭二闹寻死觅活的说我不听话。说我翅膀长硬了不认娘。”

     她亮出自己胳膊上的青痕斑斑,“老公出轨了,对我越来越不好,甚至于有时会动手打我,我想要跟他离婚,可是我妈居然以死相逼要求我继续这段婚姻……我真是想不通,她是我妈啊,口口声声都是为了我好,为什么就能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我不幸福呢?”

     排给她的心理辅导,是两周一次的固定课程。第六周的时候她没来,朋友打过电话去问,只听在那头她声音低低:“我妈说……心理咨询都是骗人的,这周开始我就不去了,剩下没上完的课可以退钱吗?”

     他立刻帮她办理了退款手续,长叹一声说:“这种人,被我们戏称作‘被母亲吃掉的人’,不管年龄多大,心智能力和判断能力都还是个小孩的水平,抱怨东抱怨西,抱怨完了一切听妈妈安排还是他们唯一的方法论。”

     就像……被一点一点的溺爱,控制和掠夺吃空了灵魂,只留下一具还在生长的皮囊的感觉,活的像个傀儡,又像个影子。

     他这么形容道。

    

     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女之间的关系,或许是绝大多数人都需要直面的问题。

     做母亲的想要表达关怀,却总是难以把握尊重的分寸,一不留神,关心演化成掌控,深爱便成了让人厌烦的唠叨,而爱意的叮咛成了诅咒。

     做孩子的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拒绝的话却总是难以说出口。“谢谢你的爱和关心,但是我也需要一点自由”这句简单的话,出口却总成了“行了行了,你能不能不要烦我”的不领情和不耐烦。

     有多少父母在感慨自己为孩子做牛做马操碎了心,就有多少孩子在抱怨自己的生活被父母掌控。

     我们明明都是从爱的起点出发,为什么最后总是沦落到恨的境地?

     关怀与尊重的比率如何把握?爱和自由又该怎样平衡?

     想要做一个“不被吃掉”的女儿,维持健康良好的母女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步开始。

     1、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我妈说,女孩子应该考公务员,图个稳定,也好找对象……”

     “我妈说,你要嫁一个有钱人,这样今后能少吃好多苦……”

     “我妈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家丑不可外扬……”

     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一些人,她们从小就被原封不动地灌输了母亲的价值观,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逐渐将母亲的观点、意见奉若真理。

     她们将自己的生活缩小到无限小,小到用母亲的影子可以覆盖,并渴望在这样的阴影中过上一帆风顺的生活。

     她们以为母亲的智慧和经验就是万能,却往往忘记了,母亲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人。

     在时代剧烈的变化中,她也会落伍,对于无穷无尽的新鲜知识,她也会不懂。

    

     对于母亲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可以参考,但是并不能照本全搬。通过阅读,跟人交往,不断的反思和思考之后的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才是摆脱“母爱魔咒”的不二途径。

     “可是妈妈并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一定是我错了吧……”我曾经听过这样的顾虑。

     摒弃“无论如何母亲都应该可以理解我的想法”,则是打破自我怀疑的第一步。

     日本女作家在樱场江利子在《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中写到:

     不想要复制母亲的道路,就不要对母亲抱有太高的期望,希望她成为你的避风港,包容理解你的一切……冲突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母女彼此也一定会有无法理解的部分,但是这并没有关系。不要对母亲抱有太高的期待。你才有可能过得轻松一点。

     在保持尊重的同时坚定地贯彻自己的主张,像应对上司一样应对母亲。相信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判断母亲的劝告。

     坚持走自己的路,做一个离开母亲也可以过得很好的人,才是对养育我们长大的母亲最好的报答。

     2、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楼下上高中的小妹妹,每一天早上出门都像是打仗。

     “我都说了不吃不吃不吃,你不要管我行不行啊,烦不烦。”她一边说,一边重重地摔上门。

     一路气鼓鼓地跟我抱怨:“我都上高中了,还需要我妈提醒我每天要写作业这种事吗?还有,我做卷子正全神贯注的时候她老是过来给我送牛奶水果,打断我的思路不说,我自己要吃自己不会去拿吗?进我房间从来都不敲门,一点也不尊重我的个人隐私。”

     “那你跟她好好说过这个问题吗?”我问,“不吵不闹心平气和的沟通?”

     她愣了几秒,反倒自嘲地一笑,“姐姐,你看看我都这么闹腾了,她还是该怎么怎么,我好好说就更没有用了。”

     这个听上去自洽的逻辑,很多时候只能将结果导向的与目的越来越远。

    

     矛盾越发尖锐,争吵愈演愈烈,做母亲的只知道自己的女儿进入了反叛期,却不知道她的反叛源头是自己无限制的溺爱,和出于看似“为她好”而对她生活的掌控。

     做女儿的对母亲的不解更加生气,而这生气又会逐渐带上一些赌气的成分,你为我好是吧,那我就偏偏要让自己不好给你看,看你还控不控制我。

     逃学,旷课,落榜,喝酒,夜不归宿,交一个糟糕的男朋友。

     这些都是女儿以自我放逐形式的报复,可母亲依然不懂,她只会垂泪叹气,“可是我对她那么好啊……”

     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两个充满诗意的语句,来描述最和谐的亲密关系: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在母女关系中,第一句可以适用于母亲,我无条件关心你,但是我不会营造出一个让你需要我,离开我就什么也不行的假象,我爱你,也尊重你的选择。

     而第二句更适用于女儿,我知道你很爱我,但是我需要自己的空间。虽然我拒绝你,但是依然感激你的付出。

     3、想要有自由的生活,就要有自由的能力

     办公室里曾经有一位实习生小姑娘,她常常在我们面前抱怨父母管得太多,擅自翻看她的日记本,不尊重她的想法,把她当作小孩子一样对待。

     有人给她出主意:“你既然这么觉得,为什么不搬出去住呢?”

     “搬出去?我也想啊,我现在的工资还不够每个月自己买东西呢,在家里住着吃爸妈的喝爸妈的,搬出去肯定十几天就没钱花了。”她这么回答。

     另外一个小姑娘立刻附和,“对啊,不仅是这样,我去年搬出去住的时候节衣缩食就不说了吧,有天晚上停电了,外面又刮着大风,不知谁家的窗户被风吹的哐当作响,特别像恐怖片里的场景。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妈打电话接我回家了,从此断了自己住的念头……”

     两个小姑娘互相露出心有戚戚焉的表情,剩下我们在一旁面面相觑。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自由的代价。

     刘墉老师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今天有多少孩子跟父母讨价还价,既要美式的自由,又要中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

     太多人心目中定义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是既可以得到宠爱,得到享受,又要求保持独立自主的奢望。

     追求自由,需要从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开始。

     经济不独立,你永远逃不出寄生的命运,永远只能寄居在家里,听着父母一遍又一遍的唠叨,抱怨,试探,“你看人家XXX的男朋友多体贴”,“人家小X今年又升职了”,或者“你为什么还不结婚?”这样的话。

     精神不独立,不管你走到多远的地方,都还是个依赖母亲的孩子。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停电停水,工作上不顺利,感情中受了委屈,从不考虑解决方法,只知道拿起手机拨通妈妈的电话求助或者哭诉。

     不独立的人,注定是无法自由的,像是开头朋友讲述的那个例子一样,她那么恨,那么渴望自主,潜意识里却依旧会将母亲的意见奉为圣旨,从而放任自己在“被吃掉”的漩涡中,陷得越来越深。

     从努力工作存下第一笔钱开始,从第一次打落牙齿和血吞开始。成长会痛,但是不经过这样的痛楚,你永远无法成长。

     只有成长,才能迈出自由的第一步。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弗兰西的母亲在弗兰西失恋回家痛哭之后,有过这样一段心理独白:

     “终于来了”,她想,“这个时刻终于来了,无法在呵护孩子,不叫他们遇见不幸了。过去家里吃的东西少,你可以假装自己不饿让他们多吃点。夜里寒冷,你起床把自己的被子盖在他们身上,好让他们不受冻,谁想要伤害他们,你会跟他们拼命。”

     可是终归有一天,或许阳光灿烂,他们走出去,或许会遭遇一些不幸,而你却无法知道,你拼了一生要阻止他们去遭遇的痛苦,总会找上他们的门。

     这或许是每一个母亲都必须要经过的心路历程。

     你疼爱的那个孩子,终究要长大了。

     你无法永远将她捧在你的掌心,她有自己的人生要过,也有自己的痛苦需要面对。

     你能做的,并不是一直拉着她的手,而是放开她,让她成为一个离开你,也有勇气和能力能够很好的面对生活的人。

     而一个女儿对母亲最高的致礼,并不是成为你。而是在你的爱中,我终于成为了自己。

     -End-

     ?作者:简书签约作者陶瓷兔子。文章来源微信公号“陶瓷兔子的小木屋(taocituzi77)”&微博“陶瓷兔子爱丽丝”。转载已获授权。

     推荐阅读

     母爱如何残忍地“杀”了她?(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你陪不了孩子一辈子,母爱的本质是得体的退出

    

     孩子书单 0-3|3-6|6-10|桥梁书

     家长书单 2014年精选|2015年精选

     亲子阅读 语言|误区|技巧|自主阅读|英语

     主题书单 数学|童诗|科普|益智|音乐

     孩子心理 兴趣|成绩|二胎|吃饭|发脾气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