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场特别的毕业旅行?快收好这张清单 | 文茜大姐大
2016/6/5 吴晓波频道

    

     她是陈文茜,被李敖称为“台湾最聪明的女人”,于是吴晓波将她拉进“大头帮”。她说,加入“大头帮”是为了完成她最后的愿望——加入帮派。在这里,她要问遍世界,质疑真相。点击阅读专栏《孩子,你一定要好好长大!》

     文/陈文茜

     离你最近的地方,其实答案最遥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行是人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门口敲叩,最终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找到心中最深的内殿。

     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孩问我,如果她想多看世界、茁壮自己,毕业前后该做什么?

     我为她开了一个旅行清单,共四站。

     1非洲 刚果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Women For Women”组织

     与其创始人Zainab Salbi的故事

     参加“Women For Women”组织(一个专门针对战争中的女性救援的机构),跟着他们到非洲刚果,看大屠杀后的人们怎么活下来。

    

     一个年轻女孩正在进行手术

     治疗因性侵害导致的严重生理创伤

     当地女子在大屠杀中不是被强奸然后杀害,就是被强奸以后,强暴者以刀活生生割下其阴蒂,表示战利品。施暴者们相信没有阴蒂的女子,从此不再有性高潮。这些女人虽活了下来,表面伤口愈合,但往往子宫、阴道在受伤过程中未经消毒,因而溃烂,导致终生不能生育。

     当地的战争结束了,她们受到的伤害却会永远留下来。

    

     刚果的女性历经伤害 依然自食其力

     始终保持对生命的希望

     国际女性救援组织在当地教导她们编织、制作衣袋,而她们最常编织的图案是:花。我的朋友Zainab Salbi是“Women For Women”的创办人,她第一次抵达时曾经好奇地问,为什么如此钟爱花?刚果的女子回答:只有沉浸于美的事物,我们才能在无比的绝望中,仍然感到美好,找到力量。

     从世间最苦最悲惨的地方出发,看到存活的女人仍然充满生命力。年轻旅人在敲开了残酷的一扇门后,才能开始他的成长之路。

     2美国 纽约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

     纽约自1895年起就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文化、媒体与经济中心。1931年人类最高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建造完成。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为它剪彩,但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之前,它还一直是空的。因此本命名为Empire State Building,却被谑称为Empty State Building(Empire:帝国;Empty:空的)。

     帝国大厦只用了410天就完工了,但仍是当年建筑材料之最。它是人类以钢骨结构建造的第二栋大楼,创造了“不可能中的可能”,至今仍是最美的建筑之一。而关于它的一切,皆是在大萧条的绝望及嘲弄中开始的。

    

    到中央公园跑步或者散步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纽约,每日尽量到中央公园散步或者跑步。累了,就和炒花生的小贩聊天。中央公园附近是世界富豪的置产之地,也是历史轮转的见证之地。小贩往往英文不好,但他们总有许多故事可以娓娓道来。

     中央公园内跑步的、遛狗的,不同口音,不同衣着,是个观察大千世界的好地方。俄罗斯人、波兰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南非人……我甚至碰过来自西伯利亚的富豪。和他们打招呼,说点家常,带一本当年林语堂以英文撰写的《生活的艺术》,想象没有飞机的年代,多么贫穷的中国小伙子,搭船越过万里,向这里的洋人说着来自东方的文化。

     相较他的勇敢独立,现在的年轻人怕什么?犹豫什么?

    

    纽约蕴含着无限的挑战和机遇

     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纽约大展身手,这里凝聚了全球的人才。无论移民的、致富的、逃难的……纽约不拒绝人才,她屹立不倒的秘密便是:吸纳一切。当这个城市最初兴建时,它的高楼已保证了格局与视野。别着急日本人买走了半个曼哈顿,那不过是一时,时间会证明他们只是在美国发生储贷危机、房地产衰退时,为纽约注入了新血。

     包容、创新与自信,是纽约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原因。这是年轻人要去感受的第二站。

     3北京 圆明园

    

    北京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的修建始于清代康熙皇帝时期,前后共修建了150年直至嘉庆年间。康熙40年(1701年),紫禁城的炎热让康熙之子雍正在此修筑江南之园。初始将苏州园林之美复制于干旱的北京城,后期一步步发展为中国历史上中西园林工艺极致的“万园之园”。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

     几乎在同一个时代,西方正一步步全面超越中国。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时,渴望意大利造的镜子。路易十四就派出无数商业间谍去收买来自威尼斯的工匠,一个又一个禁不住诱惑的工匠在边界被意大利政府发现,杀了,但路易十四始终未曾放弃。最终,法国成功取得了制造镜子的秘密,然后为了展现路易十四自己美丽的腿部线条,人类有了从顶至地的镜子,也创造了法国的时尚文化。凡尔赛宫的镜厅是人类对“镜子”——这个当年的高科技产物最大的敬意。

    

    凡尔赛宫的镜厅

     而清朝的皇帝盖圆明园时,他还只能透过铜板的反光或湖水端看自己的模样。他想象的敌人只来自北方,于是修长城、派军平回乱,却从未意识到自郑和下西洋之后,欧洲海上强权正一步步茁壮。

     根据历史学家的比对,西方和东方历史上各有强盛时期。西方崩溃了两次,唐宋时期是东方真正与西方共同称霸世界、打成平手的时代。明代之后,欧洲各国即投注精力发展军火及海军,东方则节节败退。而西方也鲜少出现如乾隆皇帝这种孤立主义的君王。

    

     西方快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人还在绑辫子、裹小脚

     就在康熙驾崩(1722年)后,西方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枪炮、发现美洲、咖啡、古典音乐、华丽衣衫、男女脸上扑粉、头饰花俏......而中国人只绑着满洲辫子,穿黑蓝染布,女子缠足。西方诸国林立,固然纷扰革命,但是军武竞赛、科技竞赛,思想缤纷,从未停过。

     康熙死后不过54年,工业革命彻底改写了东西方的差距。那一年在苏格兰的亚当·史密斯完成了《国富论》,在伦敦的爱德华·吉本完成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西方从经济到历史理论,重塑着自己的世界观与发展论。1776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机成功了,接着纺织实现机械化,资本主义全面推动英国成长,每年经济增长率几乎接近25%,是10年前所谓“中国制造奇迹”的双倍。而同一时期,乾隆皇帝还在品赏他的书画爱好,甚至不屑来自英国女皇的特使。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带着建交与通商的目的到中国

     而乾隆只关心他们的贡物

     乾隆之视野,孤立且傲气。当时仍有传教士来到中国并进入朝廷,但他的兴趣只在借由传教士给明式瓷器多添点西洋彩色。哦,还有他自以为是的喷泉和音乐盒。

     火烧圆明园时,英法联军粗鲁掠夺,但同时也赫然发现当年英国特使送给乾隆的加农炮,被放在一间仓库角落,和南洋来的贡品如象牙雕塑、波斯地毯、日式银盘、玻璃器皿等,挤在一块儿,乾隆老皇帝只把加农炮当成破铜烂铁。

    

    圆明园能带给人许多关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如今,每日太阳仍在这个曾经号称“东方最美的园林”升起和落下。近160年过去了,谁使它成为废墟?

     历史的过渡,蓦然回首,已越重山。圆明园中游坐,是历史但也不仅仅是历史,废墟中能悟得一件事:骄傲自满及眼光短浅足以灭国,遑论个人。

     4澳洲 新西兰

     “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相匹配的烦恼,无一例外。每个年龄的烦恼,都会在那个年龄的地方,安静地等着你,从不缺席。”

    

    新西兰农场

     我建议的第四站:澳洲或新西兰。克服“少年维特”必然的烦恼(歌德写过一本畅销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学会更踏实的生活态度。现在到澳洲、新西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多数挤在悉尼或者奥克兰,在咖啡馆或餐厅,非常可惜。如果今年我才二十出头,拥有强壮的身体,我会找一个新西兰农场打工。

     新西兰是一块从南极分离出来的土地,她的自然风貌与动植物生态,充分显示极地的风景。她的地景及文化都像一个从战争苦难中逃出来的孩子。当地的子民没有过度的欲望,生活简朴、崇尚自然、宁静且感恩,这种心情很像顿悟修炼后的老道士。

     一个年轻人来到此地,从事农场工作,锻炼的将不只是体魄、英语,还有心志。

    

    新西兰的奇异果通过自由贸易销往世界各地

     在工业社会革命之前,农业社会如果一年GDP增长1%,就是不得了的盛世。即使GDP为0,至少表示那一年没有天灾与人祸,举国欢腾。新西兰的许多农庄主人,至今还保持着这种态度。

     种植奇异果的农场,以科技身份证追踪每一颗奇异果的成长、收成及品质管控。诚实,使得新西兰的奇异果透过自由贸易销售到世界。即使使用了高科技认证,农民仍然每日小心翼翼,日出而作、日落而憩。对他们而言,高科技只是加强了一名农夫对出产农作物的品质与生产总量的管制,那种敬天的古老文明从未离开。

     年轻人,最纠结的莫过于少了毅力,却拥抱太多烦恼。但事实上不论未来你做什么,使你不会后悔的、不断累积实力的,唯有学习脚踏实地做事、不分大小事皆全力以赴的敬业态度。

    

    
麦田里,耕种与丰收的过程总是不断轮回

     在农场的日子,一片麦田从一粒种子慢慢长大,直到终于发芽。此时农夫没有犹豫,在麦田最完美、迎风摇曳的时刻砍掉麦秆,收成麦穗。于是麦田又回到光秃秃的一片,然后一切从头开始。

     农场的生活,让你沾污了身体,却洗涤了心灵。你渐渐明白,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不能犹豫也不必感伤。你无法真正拥有什么,只是不断周而复始地经历。用一颗浏览的心,看待人生,得与失、隐与显,都不过是生活札记中的一页。

    

    
农夫们辛勤劳作,正视生活的所有苦与乐

     在和大自然作物的相处中,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人生:不诉苦、不煽情、不靠苦难博取同情。世间万难中,每个人都还在按部就班地生活。早起的麦片、月下的马铃薯加鱼排,农夫们日夜生息、世代繁衍。或许平凡漫长的一生充满辛苦,但却被农人们当成游乐场,一点点丰收,即是上天莫大的赐予。这大概才是人生应习得的意义:无论如何只要还能生活,就值得欢喜。

     我们都喜欢《小王子》,其中有段名言:“用心才能看见真实。真正重要的事,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劳动的经历会让人对大地充满敬畏

     7年前,我在新西兰的农庄里和在当地工作的女孩聊天,她说:经营一个牧场兼农场,你只能向大地臣服。你对所有努力的结果没有把握,只能相信上天不会辜负有心人。

     她在农场工作20年,养殖山羊,也整理庄园。同一品种,同一时间种下的树,有的茂盛,有的枯萎,你看不清土地为何如此分类了它们的不同命运。但是当你用心感受叶片的变化、日照的差异,你会渐渐明白,在什么状况下,植物会活得更好。她常常在月光下唱歌给植物听,她相信它们感受了她的心跳。

    

    在农庄的日子必将成为一生难忘的记忆

     有一天,当你年老,有人问你,人生的哪一段时光最快乐?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在农场的时光。那时,虚荣不存在,日子只知道太阳、温度、雨水、月亮。那时觉得身体承受很大旳压力,精神上却清楚感受到:自己活得多么清醒而饱满。

     文茜大姐大

    

     微信号:sisy-world

     关于陈文茜——

     曾经年轻、不认老去。曾经从政,潇洒告别权力。曾经文艺、不沉溺文艺。她的书写包含世界财经、国际政治、小品散文、女性与爱情、生活感悟及哲学思辩。人生横跨学术、作家、主持人、艺术策展人。曾在台湾大学任教,也担任过EMI唱片公司台湾总经理。

     问文茜为什么有转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吴晓波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