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视剧里的华人富豪,这么喜欢争家产 | 理财话题
2016/9/9 吴晓波频道

▲
点击上图,成为会员
每天半元钱,听吴晓波说世界万千
小巴导读:
“老爸死了,不孝子女争家产”,这曾是港台影视剧华人富豪家族的保留节目。大陆现在也很有钱了,不过首先成为大众焦点的却是夫妻离婚后的家产分配。
为什么很多人、很多家族看上去有钱,但实际上只是特别会赚钱,而不会管钱?这真的是很需要补上的一课。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为什么港剧里永远都有“争家产”的梗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和时下大陆多少有几分相似,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发展,因创业而富有的家族成批次地出现。
同时,“辛苦创业的富一代撒手人寰,不肖子孙内讧争家产”的故事也时有发生。港台均有顶级富豪甚至首富级的相关案例,比如香港的霍英东家族、台湾的王永庆家族。
社会的现实在文艺作品中总会有所反映,“宅斗”几乎是每部现代港剧的必备剧情,很多专门讲“争家产”的剧集更是狂揽收视率冠军,90年代有《天地男儿》,00年代有《溏心风暴》《家好月圆》。

当时年幼的小巴看完后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觉得香港的有钱人好可怕,老爸一死,几个兄弟姐妹就套路尽出,争个死去活来,最后不闹上法庭不罢休。
不过小巴发现,类似案例的不断出现并不是偶然。但凡社会大规模出现新兴富豪阶层,在开疆拓土的时代,对财产的管理常常无暇顾及。
因此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富豪家族争家产事件的出现恐怕难以避免,总有那么些个家族要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大陆也隐隐开始出现这样的趋势,前段时间很火的《欢乐颂》里,也有着类似的映射。

在大陆,首先成为大众焦点的却不是遗产争夺,而是夫妻离婚后的家产分配。主要是因为大陆实施计划生育多年,独生子女居多。
为什么越富有的人越容易破产?
中国富豪不擅打理财产,还体现在他们的破产上。
2005年《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首富施正荣,身家186亿。但2013年,为其带来百亿身家的尚德电力破产重组,施正荣在这家企业的股权价值归结为零。
施正荣在企业破产后,近况不得而知。但在过去这些年,早年是大老板、大明星,后来破产、穷困潦倒的案例不计其数。吴老师写的《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里,类似的例子也不少。“富不过三代”,是新兴富豪的群体性难题。

在富过三代的传承问题上,人们往往言必称英国、美国,那些老家族绵延数百年,其实他们也曾经历过同样的时期,从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中边学边走到今天的模式。
威廉·C·杜兰特是通用汽车的创始人,这家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实业公司,其产值足以超过大部分国家的GDP。1920年,杜兰特先生“出于对投资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个人出资对抗市场空头,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损失了9000万美元,从这个国家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变成了一个普通老爷子,最终靠经营保龄球馆度过自己的余生。
王宝强、施正荣、杜兰特的案例,再一次说明了一个关于钱的朴素道理:很多人、很多家族看上去有钱,但实际上只是特别会赚钱,而不会管钱。
就王宝强的事件而言,虽然如今舆论一边倒地站在他这一边,但在没有提前进行法律安排的情况下,上亿财产确有可能被一分两半,尽管从公开信息看,这些钱几乎都是王宝强一手赚来的。

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未雨绸缪,将自己的财产做分隔,为其扎一道篱笆,或设一道防火墙。
欧美富豪如何为自己的钱扎一道篱笆
根据友邦保险与福布斯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高净值人群寿险市场白皮书》,2015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在114.5万亿元左右,而可投资资产1千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超过110万人,这其中95%左右是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到1亿的群体。
中国人越来越有钱,对财富的关注焦点也从财富创造转移到财富保全上来。尽管超过6成的受访高净值人群表示考虑将超过一半的财富留给下一代,但已做出妥善安排的仅占7%。
欧美有两种保全资产的方式,分别是家族信托和保险,而两者合作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展地颇为成熟。
所谓家族信托,是委托人把家族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所有权归属于信托公司,但相应收益由委托人指定分配。家族信托与大额保险可以规避遗产税,并且不受到个人债务的追索。

默多克在1999年第二次离婚,被分走17亿美元家产。之后他学了一招,将包括股权在内的大部分资产转入家族信托。所以在2013年他第三次离婚时,妻子邓文迪分到的财产仅仅是:
①两套房产;
②两个女儿作为890万美元家族信托的受益人,可以在成年后每年从信托获得一笔钱。
老默的139亿家产,几乎未伤分毫。
这逻辑就像是,这笔钱我已经交给别人了,不属于我了,不上遗产税、不还债、不分家产,而且这笔钱的收益分配还得由我指定。子孙后代,不要争也不要抢,每个人都有份,但也不要想着挥霍无度,每年只有一定额度。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美剧里的富二代们,虽然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其实真要花起钱来,也没办法完全放开手脚。

不过,目前在中国,将企业股权、不动产等非现金类资产纳入家族信托的成本非常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在现阶段加大了家族信托的局限性,如目前国内家族信托大多在3000万人民币以上,且为一次性投入,非巨富家庭恐怕也难以承受。
最近几年,还有一种新型的财富管理工具——保险金信托也在悄然兴起。保险金信托结合了信托分配的灵活性及保险产品的高杠杆,因此越来越受到高净值人士的欢迎。
另一种受到高净值人士广泛关注的财富管理工具是人寿保险。相比家族信托,大额人寿保单对资金要求的起点低,并不需要一次性缴纳数千万的资金。
此外,保单还具有高杠杆的功能。以终身寿险为例,一位35岁男性,一款年缴费10万左右、缴费期限为20年的寿险,就可以买到约400万的保障额度。

▼ 点击下图,即刻领略友邦保险·致精英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吴晓波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