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我们所不了解的真相(一)!
2015/11/28 人参

    

    


     国医大师贺普仁自拟验方——偏头痛方

     【取穴】

     主穴:丝竹空、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

     配穴:内迎香、行间、四神聪、悬颅、颔厌、中脘、足三里、丰隆、气海等。

     【刺法】

     丝竹空多透率谷,其余穴多用毫针刺法,泻法为主。内迎香采用放血疗法。

     【功用】

     通调少阳之气。

     【主治】

     偏头痛。一侧头痛,或时剧烈发作,或常缠绵不断。剧烈发作时或欲撞墙而死,或欲哭欲嚎,痛不可忍。剧痛过后其疼痛多转为缠绵不断;时发时止,久治不愈。疼痛性质:气滞者多为胀痛,血瘀者多为刺痛,痰湿者多为重痛。伴随症状因证型而不同。如外感头痛,痛连项背,恶风畏寒;肝阳上亢者伴烦躁易怒,夜寐不宁,口干面赤;痰湿内蕴者头痛昏蒙,胸满痞闷,呕吐痰涎;气血不足者头痛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瘀血头痛则见痛如锥刺,痛有定处等。

    

     【方解】

     丝竹空为足少阳脉气所发之处,也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结止穴,率谷属足少阳胆穴位,而且它又是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会穴,一针二穴,宣散少阳经脉风热,通调少阳经气而止痛,有立竿见影之效。《玉龙歌》记载:“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丝竹空透率谷是治疗一切偏头痛的有效主穴。合谷是手阳明经原穴,五行属木,对于疏通少阳有突出的效果,具有镇痛的效果,在临床广泛应用。列缺为手太阴经的络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列缺善治偏头患”,与合谷相配,更有原络配穴的意义。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远离病所,可引热下行,五行亦属木,《类经图翼》云:“木有余者宜泻此……使火虚而木自平”。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作为基本方用于治疗各种偏头痛。症属实热者,常配合内迎香、丝竹空放血,以通脉络瘀滞,并配合针刺四神聪、行间等穴醒脑泻热;属虚弱者,可取中脘、足三里、丰隆、气海等穴益气健脾化痰,虚寒明显者,关元、气海可针灸并用。悬颅、颔厌除了有局部取穴的近治作用外,此二穴还是足少阳、阳明两经的交会穴,兼有和胃益中的作用,可以提高疗效。缪刺法亦可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中。

     简评:中医针灸好比禹王治水

     我们一般人对中医针灸的认识,基本都是停留在感性上的。即使偶尔讲出几个所谓专业术语,其实从本质上还是不甚了了的。这些情况的产生,大多是意识形态上的原因。

    

     中医针灸一直被作为神奇之术看待的,比之中药处方还要接近玄学。中国作为发展了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加上这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玄学在历史上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在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时期,玄学与神学都是讳莫如深的学问,不是一般人能得窥门径的。其实都是在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如何紧密联系、相互发生作用的自然科学,只是不被大众所认识而已。加上统治者的政治意图,这些本该是国计民生的自然科技,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倒成了当政者的政治筹码。

     新中国的建立,为传统文化的科学论证和普及提供了史无前例的自由度和帮助。中医针灸这一致用科学在大好形势的前提下,也得到了充分发掘和发展。只是基于历史原因以及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还没能真正做到拨乱反正、去芜存菁。仍然运用陈旧的思维观念研究现在针灸的发展,可发一叹!

     就像上一次我提到中医针灸纯天然、无公害的问题,立刻招致了行业内人士的“提醒”,并拿出了《灵枢·九针十二原》里中医针灸的休咎来说事,明确指出中医针灸如果运用不当,将有害!唉,这里我只能表示感谢了。只是如果我们连这一点最起码的辩证法都纠缠不清,中医针灸就真得没有指望了。

     中医针灸是中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中医针灸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并将在这一共性主导思想的前提下,同中求异,去发展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可是如果放弃了共性原则,盲目追求技术个性,这就是缘木求鱼,不会有所继承,更谈不上发展。就像现在中医存在的现实尴尬一样,满脑子医典医案、药性药理,临证上却百无一能,实为”方家”之憾事!

     “大夫用药好比将军用兵。”那么,针灸之术恰又好比“禹王治水!”

     将军用兵也好,禹王治水也罢,这里面有一个大的战略准则就是一个“变”字。这一个“变”字,就显示了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魅力。“医者意也,意者易也”。《易》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脊梁。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开篇提到“医者四备”中明确指出:“凡为医者,不有圆融之智不足以通变。”一个好的中医针灸师没有圆融通变的至高智慧,是不行的。庸医害命,又岂止是基本技术休咎这么简单的事?

    

     中医针灸以“补、泄、温、清、升、降”为手段,以据证立法为总则,行和合气血之大义。人身经脉,应天地之象,如星斗之经天,如江河之纬地。尧舜上和天道而行仁,禹王下和地理而治水,皆是通天地之变以应人事而已。针灸的发展也当顺天应人才是。

     禹王治水采用“疏导”的办法,全了不世之功。中医针灸亦是此理。为什么现在却每每临证之时却捉襟见肘呢?

     这里面有一个思维陷阱,是每一个定式思维的人都容易掉进去的,甚至掉进去以后,还会给陷阱唱赞歌的。大家想一下,中国现在存在严重缺水的现实情况,用疏导的办法还可以解决问题吗?当年禹王治水,是天下年年水患不断,现在也是水患不断,可是此水患非彼水患也。那时是涝,现在是旱。一涝一旱,在治理上就是天大的差距。此时的疏导就是引黄济青、南水北调了。

     这就好比现在人的身体一样,身体里面气血能量低到了一个水平线,已经形成“旱”的局面,再用以前人身体“涝”(气血有余)的解决办法,是不是有点食古不化的味道?这时的人身河道中多是断流的状态,针灸的休咎变化之理还能不变吗?就像你在一个干涸的河道内治理上半天,除了徒劳无功之外,还谈什么休咎呢?这就是现在好多人在针灸的过程中不“得气”的缘故,根本就是“气”不足,即使从其他经络调过来了,也会迅速被“地下水”的缺陷所消耗。

     之前多篇里讲到了现在人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的原因,今天在这个篇幅里就不过多赘述了。总体而言,当下我们研究学习中医针灸的首务是:要把当下人体质下降的原因搞明白,然后运用针灸的办法去辅助解决才是正道。脱离了这样一个大前提,中医针灸想走出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当下中医针灸在国外比在国内发展的好,就是这个原因。西方人比我们身体素质强很多,还符合以前针灸治“涝”的原则!那么我们国内从事针灸的大夫们,要么考虑出国发展,要么就要改变思路,没有别的选择!

    

     点击上方右侧工具栏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中医针灸培训”了解更多关于精彩,请选用如下3种方式:

     1、在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搜搜“中医针灸培训”

     2、点击本文右上角按钮后,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关注

     3、直接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公众微信号:zhenaizhongyizhenjiu

     个人微信号:13128244667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