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历史(最全版)上
2016/2/6 人参

    

    


     (一)甲骨文、金文早已记载人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最早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

     在我国文字史上,可以辨识的文字以甲骨文为最古老,在商、周时代,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特称之为甲骨文。又称契文。卜辞、殷墟文字。从《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的“参”字,如图1一1所示。

    

     图1—1中编号为17600、17601两枚甲片的拓片,载于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第六册2391页(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版),被收于“卜法”之中。

     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据今有3500百年以上的历史。这种文字记载的内容,多为占卜时候刻下的卜辞,偶有记事的文字。上述甲片上的“参”字是象形字,具有人参植株地上、地下部位的典型特征,且字形粗大古朴,是甲骨文的早期之作。据此可知,我国在3500年之前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

     在近代问世的甲骨文代表作《殷虚书契前编》七卷二十五页第四片(简称前七.二五.四)上刻有“参”字(图1—2)。此字在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两书中均有收载。

    

     现代大型汉字工具书记载的甲骨文上的“参”字,如图l—3所示。

    

     我国古老文字中还有“金文”,它是铸造或雕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有“钟鼎文”之称。商代的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相近;西周的金文字体整齐,辞字渐多,内容多属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战国末年,金文字体渐与小篆接近,一般记载督造者、铸工和器名等。金文中的“参”字在《人参研究》上有专门报道(孙文采,1992),对周早、中、晚金文“参”字有深入的辨析。

     在周早的参父乙盉上的“参”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象形字,该字为上下结构,中间一横为地平面,其上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着生多个(古以“三”为多数)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地平面以下部分是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即入药部位。自古以来,对人参均认为“如人形者有神”(《名医别录》),“人参状类人形功魁群草”(《医宗必读》)。该“参”字下部,如同四肢具备的“人”跪在那里。这是人参最形象、最有科学意义的真实记载。

     周中舀鼎上的“参”字,其形体与周早父乙盉上的“参”字“母型”相似。该字省去一横,但地上部分的人参茎和果犹存,特殊之处,是人参之前方多了“三撇”,它代表人参主根上生长有多数侧根和须根,即古人以“三”为多数,在此又有体现。周晚盠方彝上的“参”字,与周早父乙盉上的“参”字相似,而周晚克鼎上的“参”字与周中舀鼎上的“参”字相似,都是在保留人参地上部分最大特征的基础上,在字形上发生若干变化。及至战国时代,参字的字形与现代繁体字的“参”相当接近,通用简化的“参”字,也保留着象形字的特征。

     象形字不是文字图画,不可能把事物十分逼真地描绘下来。象形文字只能抓住物体正面、侧面或局部,使最主要的特征变为线条勾勒成文字。它只像自然物典型之形,经过反复传习,反复使用,逐渐定型、表达语意,在金文中“参”这一专用词有了十分准确的记录。

     至于西汉元帝时代黄门令交游著《急就篇》中载有“参”字,决不是“参”字之始。因为该篇问世是甲骨文中有“参”字记载的千余年之后的事情。日本人今村鈵在《人参史》中和日本多种版本的字典、辞典中记载“参”字始载于《急就篇》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尤其《急就篇》是本最为初级的认字读物,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具等分类,编成韵语,便于习诵,首句有“急就”(速成之意)二字,故以之命为篇名。就其内容、读者对象、编写目的和文体特征而言,《急就篇》是一本学童用书,在探索字源上没有权威性。但是,用以证明在西汉时代,对于人参已人人皆知,即使在启蒙教育中都在传播“参”的知识,此在人参史上具有更高层次的学术价值。

     (二)人参药用精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以仰韶文化中刻在陶器上的符号作为中国文字雏形来计算,中国文字有六干年以上的历史,然而以文字记事、叙事、立论、著述,当由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11世纪)和周代(公元前8世纪至前256年)的甲骨文为先导。到秦始皇时代统一文字,直至汉代有各类著作间世。其间,有些流传至今。《汉书.郊记志》中记载,在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称谓。“本草”泛指中药,因诸药中以草为本之意。在《汉书.楼护传》中叙述,“护少年时候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可知,当时已有本草专著可供学习之用。由于本草知识日渐丰富,经专门人员整理提高,便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不是某一位古代本草学专家所著,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完成。之所以加用“神农”之名,正如《淮南子.脩务》所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入说。”此与前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的古代历史传说相呼应,可以认为,由原始社会到《神农本草经》成书,全部本草学成就,均由该书所统辖,于其中全面反映出史前时代的药物学水平,就有关历史渊源而论,这符合学术上的积累、发展过程,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着历史上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对此药效精论,现代学者已经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了考察验证,确认《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人参医疗作用之记载是完全正确的。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将药物分为三类: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就其包罗的药物学知识而言,该书是秦汉以前本草学成就第一次大总结,全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药物学成果。后世称《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根据其囊括的本草学内容推断,这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药物专著,成书年代是在秦汉时期(《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即在这个时代,中国对人参的药用价值已经有了全面总结,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古代人参史之最高学术水平。

     《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有关内容在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选载。到达明、清时代,有许多本草学者辑佚,形成了多个版本的《神农本草经》,现有明代卢复辑本,清代黄爽辑本;孙星衍、孙冯翼辑本,顾观光辑本以及日本人森立之辑本。各种辑本对人参的记载甚为一致,且均列为上品。

     现代出版的有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点》,王筠默、王恒芬《神农本草经校正》等。关于人参方面的知识,后者较为丰富。

     (三)汉代是我国重用人参的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其间使古代零散的医药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为后世的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涉及人参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以考古资料为根据编著的《武威汉代医简》;在《伤寒杂病论》基础上,由后人辑成的医学名著《伤寒论》等。

    

     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县旱滩坡汉墓中,发掘出一批汉代医学简牍,共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如图1一4所示。考古学者对墓室、棺木结构特点,对殉葬品鸠杖、五铢钱及陶制壶、仓、灶、井、盘等随葬品,与武威县磨嘴子大批汉墓出土文物进行比较分析,判定旱滩坡墓的年代为东汉早期所葬。出土的珍贵文物简牍经过技术处理,除残破者外,所书文字均可辨认。令人欣喜的是,在1枚简、2枚牍上,书写着有人参组成的临床应用复方。

     第77号简为断简残文,其内容是:

     梵四两消石二两人参方风细辛各一两肥枣五

     这枚断简的全部内容已无法判定,但从其组方特点可知,这是把人参用于解表、祛风、止痛方面的处方,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所致诸多疼痛等病症。可以认为人参与辛温解表药配伍应用,在汉代已是常用的方法。

     《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的各简牍,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医药著作和珍贵文物,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类记载人参临床应用情况的最早文献,在人参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组方中反映出复方用药、人参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其历史意义更应倍加重视。综合简牍中对人参应用的情况,可概括出有以下突出特点。

     (1)人参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用药规律。

     (2)人参的用量相差幅度很大,在剂型和用法上显示着多样化。

     (3)普遍使用复方,人参在方中的地位因临床需要而确定。

     (4)在人参应用上较《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更加具体而准确,应用范围已经明显扩大。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对东汉及其以前的中医中药著作去粗取精,结合严格的临床实践经验,于东汉末年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总结了东汉以前丰富的医疗经验,奠定了中国医药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药学术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东汉时代没有出版书籍的条件,《伤寒杂病论》在辗转传抄中失真分散,至晋代,经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这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部分。到宋代,孙奇、林亿等进一步发掘古文献,校订了《伤寒论》,又把“杂病”部分整理成《金匮要略》一书。直至现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均为中医界经典著作,且传至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

     《伤寒论》中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其中禹余粮丸有方无药),含有人参者,有21首,占总方数的18.58%。《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所收载的方剂,具有不可争辩的权威性。其中,对含有人参的方剂按现代分类方法加以整理(宋承吉,1984),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类。

     1.清热剂 用于清气分实热者有二方:白虎加人参汤方、竹叶石膏汤方。

     2.和解剂 属和解少阳者有五方:小柴胡汤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桂枝汤方。属调和肠胃者有三方:半夏泻心汤方、黄连汤方、生姜泻心汤方。

     3.理气剂 共二方:旋覆代赭汤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4.温里剂 用于温中祛寒者有四方:桂枝人参汤方、吴茱萸场方、理中丸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属于回阳救逆者有三方:四逆加人参汤方、附子汤方、茯苓四逆汤方。

     5.补益剂 仅有一方:炙甘草场方(又名复脉汤方)。

     6.驱虫剂 亦为一方:乌梅丸。

     通过以上分类整理,可以了解《伤寒论》中含有人参的21个方剂中,其应用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作为清热剂、温里剂、和解剂应用人参者,共有17方,占含有人参方剂的80%以上。可知,张仲景运用人参,不是现在人们所认为的多做补益药加以应用,而是以其确切的疗效,广泛用于多种病症。

     其次,人参用于“伤寒”、多种热病,在清气分实热、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多种寒、热、逆之急症上均用。即发挥人参大补元气、调营养卫、强心口脱诸项功效,在临床“应急”上占有重要地位。

     再次,在和解剂中,无论是和解少阳,还是调和胃肠,均属扶正祛邪、调整机体,发挥多方面药性温和的作用。张仲景大范围应用人参,扩大其医疗作用,对后世乃至现代,都具有重大影响。《伤寒论》中应用人参的各个方剂,是广泛应用人参的“医方先祖”,直至现代,在临床上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以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业已形成的应用人参的规律和体系为根据,应当认定,我国汉代是应用人参的重要时期。

     测试题 看看十年后的你,会过怎么样的生活

     1、你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时光?

     A、是的——2

     B、不是——3

     2、有人说你现在越发干脆利落了?

     A、是的——3

     B、不是——4

     3、当被不喜欢的人指出缺点时,你会不服气地反驳吗?

     A、是的——4

     B、不是——5

     4、减肥是你一直以来的口号吗?

     A、是的——5

     B、不会——6

     5、你认为人穷志短是很正常的事情?

     A、是的——6

     B、不会——7

     6、你现在很喜欢黑灰系列的衣服?

     A、是的——7

     B、不是——8

     7、你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未来是阴暗的?

     A、是的——8

     B、不是——9

     8、你在未结婚之前,做过亲戚家小孩的临时保姆吗?

     A、做过——9

     B、没有做过——10

     9、你现在很少看电视节目了吗?

     A、是的——10

     B、不是——11

     10、你现在就是穷疯了的节奏吗?

     A、是的——11

     B、不是——12

     11、你觉得自己现在一事无事?

     A、是的——12

     B、不是——13

     12、如果只能让你不辜负一样东西,你会选择?

     A、不辜负美食——13

     B、不辜负爱情——14

     13、小时候你有没有埋葬过小鸡小鸭小鸟之类的玩物?

     A、葬过——14

     B、没有做过——15

     14、倘若有人抬头看天,你通常认为人们在看什么?

     A、白云蓝天——15

     B、飞过的小鸟——16

     C、飞机降落伞之类的——17

     15、如果你现在有一个小院子,你会在院子的墙角种什么?

     A、蔬菜——C

     B、水果——16

     C、花草——17

     D、树木——A

     16、如果你躺在草地上看白云,你觉得你身处在哪里?

     A、公园里——E

     B、草原上——17

     C、乡下田野间——D

     17、看到“微笑”你会首先想到下面的什么?

     A、阳光,太阳,温暖——C

     B、酒窝,牙齿,可爱——E

     C、舒服,春风,开心——B

     小编把答案藏起来了,关注我们 回复“十年后”查看答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