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论
2016/8/2 人参
古人云,十人九胃,是说胃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而面对着当今社会日益沉重的精神压力、生存压力,以及逐渐改变的饮食结构,胃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谈到胃离不开脾,因为胃与脾互为表里,位于中焦,同属“土”,总司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概念有何不同
西医的脾是实质性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与机体的消化功能及循环功能无关,在胚胎时期生成各种血细胞,成人后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繁殖场所,对免疫有作用。脾窦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还可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异物等,脾窦还可储存一部分血液,当身体需要时,可释放入血。
脾(膈面)
中医的"脾"是藏象,除了解剖概念,更多的是功能概念,概括了消化系统和部分循环系统的功能,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与四肢等。
中医的脾的功能是1.主运化水谷,也就是消化。2.主升,也就是把食物中的营养输送到心肺,并防止内脏下垂。3.主统血,也就是为血液运行提供约束力和控制力,防止出血,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自测脾胃是否健康
口唇
好: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不好: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味
脾开窍于口,脾虚人的口味淡、无胃口。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胃中积热有关。
口水多

是脾虚的征象,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水湿不化,人的口水就多,经常吐涎。睡觉时会流口水。
四肢乏力
经常疲倦,没精打采,也是脾气虚的表现。
常见的脾胃病有哪些?
胃痛、泄泻、呕吐、反酸、嗳气、痢疾、便袐
脾胃有病可累计五脏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脾主运化,化生气血,心主血脉,脾化生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所以心血虚的病人,要从脾胃着手治疗,比如心悸、气短、失眠、乏力,要用归脾汤。归脾汤中主要药物为党参、黄芪就是补气药。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脾生血、肝藏血,肝气的条达、疏泄,有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脾胃虚,不能化生精微营养肝脏,就会导致肝气郁结,因为脾属土、肝属木,中医有句术语叫“土壅木郁”。有些人常常是脘腹胀满牵及两胁,嗳气、吞酸、口淡、乏力,治疗这种病,需要健脾疏肝,用逍遥散。方中有健脾的白术、茯苓、大枣,还有疏肝的柴胡、当归、白芍。
肺与脾胃,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中医有句话叫脾胃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二者是母子关系,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所以治疗一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肺病时,要加用补脾胃的药物,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肾与脾,是先后天的关系,脾虚不能化生精微以充养肾,往往肾也虚。人肾的精气强弱,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冷。
脾胃一起养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虽然脾胃生病的起因不一样,但必须一起养。

饮食调养
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因此要养好脾胃,须注意生、冷、撑。
脾胃最喜欢细碎的食物。如果每口食物都能做到反复咀嚼,你的健康状况就会明显好于同龄人。

药最伤脾胃。很多西药都会刺激肠胃;一些苦寒类的中药,虚寒体质、经常拉肚子的人不宜久服。
因此要做到饮食有节、细嚼慢咽、忌食生冷。
情志调养
脾在志为思,思虑伤脾,过于思虑的人容易不思饮食、食后腹胀,所以良好的情绪对脾胃功能的影响很大。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心情愉悦,气血调达,脾胃升降有序,消化吸收就正常。
运动调养
常言道: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适当活动、运动有助脾胃的消化吸收。
测试题 看看你的性格,真的很准
这是一个著名的视错觉图:这个转盘只有黑白两色,但它在旋转时,人会看到其它颜色,而且每人看到的颜色各有不同。第一眼看到的颜色决定你的性格!

小编将答案隐藏起来了,关注我们,回复“转盘” 就能知道你看到的颜色代表的含义,真的超准。
传播人参文化,传承中医哲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