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病人十个中医看可能会有十个方子?
2016/9/7 人参
中医经历这么多,却还是大难不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实用,人民需要它……
很多人不解的一点是,中医为什么一个病人十个中医看会出十个方子。是这样的,一个病人可能会有十个方子。通俗一点讲,条条大路通罗马。正因为是这样,中医的包容性相当大,手段相当多。咱们简单说,《黄帝内经》里边讲的中药、中药方的比例相当少,大量讲的是经络,具体治疗方法讲的是六艺,砭、针、灸、药、导引、按跷。
1中医大难不死,就是因为它实用
中医经历这么多,却还是大难不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实用,人民需要它……
你泡泡脚就会觉得舒服,这儿捶捶那儿捶捶,这都是中医。但是,中医也会犯错误。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女患者, 37 岁,来看绝经的。她一进门,我已经注意到她的神态。我就说你不要看绝经了,还是赶快看中风吧。为什么她一进门我就知道她中风了呢?中医的望闻问切,进门的第一眼是非常重要的。她的脸有一个分水岭,一半的鼻子、眼睛、嘴巴位置不对了,不仔细看看不出来。所以我第一句话就说,你不要看月经的问题了。她37 岁,一直在看西医,吃的是激素,激素一吃、激素一打就来月经了。后来别人告诉她别看西医了,看中医。
那她看的中医行不行啊?看起来很行啊。一吃药第二天就来了。中医都知道,桃仁汤吃了,第二天肯定来月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过这是表面现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还会出新问题,甚至于出人命。桃仁汤她吃了,吃了之后,来看病时这一天来了例假,也中了风。我说不要紧,不要着急,当场就给她放了血。哪里放血?舌头下面的两条静脉。她的静脉上升到舌尖。她来看病时恰好是二九的第一天。这个女患者放了血之后马上就变好了,她再去做了个 CT, CT 结果表明她就是中风了。
2冬天最容易犯的就是中风
今天和大家讲一讲,很快就要进入隆冬,冬天最容易犯的就是中风,就是血液在脑子里出了问题。现在中风已经越来越年轻化, 21 岁得中风的都有。在这个问题上都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了。中风现在是我们国家致残率第一的病。西医有功劳啊,片子一拍,你中风了,马上给你溶栓,人救活了,但是却瘫了,所以现在的轮椅市场很好。
你可以自己做一个很简单的检查,把舌头卷起来,照一下镜子,正常人的舌下静脉颜色浅,不应该超过舌系带。如果它超得很多,说明脑子里边血液运行很差,甚至于堵住了。这是一个窗户。有什么表现呢?她一边脸色不好了,甚至一边的眼睛、舌头、嘴巴都不正常,或者活动困难,这是比较明确的表现。另外脖子上面的风池穴会肿起来,或者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甚至手脚发麻,有的人在内踝位置的太溪穴也会肿起来。这证明你可能已经中风了。
上面讲的这个女患者是前一天晚上吃的药,早晨来的月经,上午来看的病。正好赶上三九天, 37 岁,她就中风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血液被釜底抽薪了。通俗来讲,人身体里血液消耗最大的三个地方,一个是大脑,一个是心脏,一个是肾脏。她的血液不够,她的身体系统就自主调整,月经肯定就舍去了,不来了,不消耗血液。要是让我给她看病,我不会给她吃桃仁汤,而是给她吃补气、补血的药。血多了,气多了,都满足了,三个脏器满足以后,它就会自己来月经。可是医生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析最根本的病证和问题是什么,就给她吃桃仁汤,例假来了,釜底抽薪,又恰好遇到三九天,脑子血液不够,就导致脑缺血中风了。
给她吃桃仁汤的医生,就缺乏整体观。因为缺乏整体观,所以就就事论事,背方子,桃仁汤,什么病吃什么药,这就错了。我的治疗方法,当场给她两条静脉放血,十个指头放血,每个指头扎一针,放三滴血,十个指头三十滴。脖颈上大椎扎五针,扎完针以后用火罐把血闪出来,等于给她打开了窗户和门,给邪出路。这就是疏导的问题。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比他爷爷、爸爸高明,就是因为他采取了疏导的办法,而不是堵的办法。人体也一样。我们中医都是顺势而行,而不是逆势而做。
3中医里的哲学观念
哲学观念是什么?人是一个整体,人有五个系统,自统一性、自组织性、自排他性、自共生性、自应变性。比如说人的自共生性,举例子说,人肚子里的共生系统很多、很完善,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平共处。我们不能随便破坏它这个环境。
但是前些年流行一个西方的观点,阑尾都被割掉了,甚至孩子刚出生就把阑尾割掉了。现在他们认识到这样做是错了。阑尾是人身体内微生物应急处理的一个系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释放出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是人体内自平衡的一个调节系统。
学习中医点滴体会
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要求记诵。
据我了解,凡是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够。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老师在启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他们的主张,和《千金方·大医习业一》的精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地讲,理论水平较高,而且基础也打得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护。
清代的医学大师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的是《内》、《难》等经典著作。可见,徐氏也主张先学经典著作为学医的根本。
我是怎样学起中医来的呢?因为我体弱多病,经常延医服药,而接近了中医,并以此因缘加入了中医队伍。我的学医老师,在营口行医为主,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最小。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来,大体上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两个阶段,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
在理论基础阶段,学了张、马合著的《黄帝内经》、《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伤寒论》和《金匮心典》等著作。
由于我曾读过几年私垫,古文有点基础,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难不大。但对老师所讲的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记得有一次老师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的内容时,尽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我却象腾云驾雾一样了。对中医理论基础,我学了整整三年。虽然对一些问题还有些朦胧,但把一些经典著作系统地学了一遍,这就对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算是很大的收获。
学到第四年,老师为我讲授了《医宗金鉴》中的临床课程,如"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等。由于这些内容是用歌诀格式编写的,因之老师要求一边学一边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时为止。背书对我来说虽不陌生,但它很压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劳动。
关于背书的问题,历来也有争论。我的意见,倾向于应该背点书的。《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它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临床辨证。
由此可见,《金鉴》所写的大量歌诀体裁,是为了人们的背诵和记忆,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医的书浩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因此就有地区之所尚,或因师传之所异,而不能不有所选择。例如,南方的医家则多宗孟河派的费、马之学,而东北三省,则多把《医宗金鉴》奉为圭臬。
《医宗金鉴》这部书,原为清乾隆太医院右院判吴谦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发展,认为可以作国家的医典,仍指令吴谦、刘裕铎本着'酌古以准今,芟繁而摘要"的宗旨,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纂。大约又过了两年,于公元一七四二年方始告竣。全书共为九十卷,计分十一个科目。它与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剂局方》可以互相媲美而并驾齐驱。
徐灵胎评价此书有"源本《灵》,《素》,推崇《伤寒沦》、《金匮要略》以为宗旨,后乃博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奇,全无偏执"的美誉,也就说明了这部书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仅在东北三省发生影响,而且远及全国和东南亚各地。
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买了一部《医宗金鉴》。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其中的《订正伤寒论注》搜集了诸家之长,参以己意,说理明畅,使人读之发生兴趣.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埋首于《伤寒论》的学习。从这开始,方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向自学迈出了新的一步。
现在谈淡自学的问题。自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不能跟老师一辈于,应该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但是,自学必须讲求方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还得有人指点一二。
自学也需要条件,主要的要有时间保证,要争分夺秒,爱惜光阴,要有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如果有上图书馆的条件,那就再理想不过了。
自学也有三忌。一忌浮:指自学之人,心不专一,不能深入书中,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可言;二忌乱:指自学之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又看另一本书,好象蜻蜓点水,这种杂乱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也必然学无所成;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在自学过程中,有的内容看不进去,发生了困难。
殊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识贫乏的具体反映。如果不以钉子的精神向难处深钻以求解决,反而畏难自弃,必然柱费一番心机,半途而废。记得古人鞭策人们学习,说出许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么“石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铁石为开”,“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啦,部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坚持学习而不鼹难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本着这种精神,我刻苦自励,寒暑不辍地学习中医知识。我阅读了很多的医学名著,如金元四家和清代的伤寒注家和温病学家以及明、清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我眼界大开,学识随之不断提高。
在这里,我再谈谈学与用的关系。学中医理论,目的是指导临床去解决防病和治病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中就贯穿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清人陈修园为什么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呢?不过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罢了。
我很喜欢《三国演义》舌战群儒时孔明对东吴谋士程德枢所讲的一段话,他说:“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发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孔明在这里嘲笑了那些读书虽多,而不成其经济学问,尽管终日吟咏,而于事实无所补的人。
学习中医也最忌纸上淡兵。应该看到,不论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为二的问题,也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发展的问题。如果离开实践,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的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对这种学风,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测试题 看看你的性格,真的很准
这是一个著名的视错觉图:这个转盘只有黑白两色,但它在旋转时,人会看到其它颜色,而且每人看到的颜色各有不同。第一眼看到的颜色决定你的性格!
小编将答案隐藏起来了,关注我们,回复“转盘” 就能知道你看到的颜色代表的含义,真的超准。
传播人参文化,传承中医哲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